我是在经历了五年的小学学习、三年的初中学习、五年的务农和两年的高中学习后,才步入了大学的校园。因为经历特别,所以感受也同样特别,其中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从一个农民向“天之骄子”转变的自豪和感动。“金色的阳光,芬芳的花坛,迎接我迈进民院的校园,”听着这相当于校歌的旋律,我满怀喜悦的心情,抱着对知识的渴望,于1984年9月踏进青海民族学院的校门,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
80年代,求知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校园处处都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那时学生学习都非常认真也非常刻苦,虽然我们对每门课的喜好程度不一样,但我们会尽力学会弄懂每一门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因为我们认为对不同知识的学习就是锤炼自己的基本功,同时我们还会借阅相关的辅导教材,加深对不同学科内容的理解。当然,老师讲课也非常认真。那时有些学科还没有统一的教材,特别是政治理论处于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老师们就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参考资料,结合日新月异的改革实践,自己编写教案,尽量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理论知识传授给我们。那时老师给每个学生写期末评定时都会有“学习认真踏实”这几个字,这可不是格式化的评语,而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那个时候少有浮躁之风,作弊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而且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没有这个不良学习行为,所以也无需作弊。近日,有意识翻看了当时几个学期的学习成绩登记单,我们全班48位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在高分位,没有一个不及格的。考场和平时上课的教室布局一样,学生们紧挨着坐,谁也没有意识偷看别人一眼。也有少数同学成绩会稍低一点,但他们宁愿努力追赶,也绝不会借助作弊的方式自欺欺人。
对于那个年代的我们来说,改变单调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要远远大于改变贫困物质生活的冲动。除了阅读所学学科涉及的一些知识拓展性书籍外,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主要依靠当时流行的一个阅读习惯,就是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这个习惯对于我们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作用是直接而显著的。那时图书馆阅览室的位置永远是紧张的,我们经常轮流去抢位置。吃完饭几乎没有人待在宿舍里,去处自然是阅览室。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也自然不错。图书馆的各种中外名著非常紧俏,要排队预约。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寝室住了7个人,晚自习回来,大家谈的都是一些政论书籍和文学名著读后感,议论的都是一些理论问题。我们在大量涉猎不断更新的知识中完善自己,在广泛的交流中提升自己,我们对求知的态度用“如饥似渴”这几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那时的大学生活简单而纯真,同学们的学习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知,没有什么功利性的动机。我们的一切求知方式,除了课堂教育之外,都是自觉的学习行为,没有人给我们提出要求,更没有人监督。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育和大量的阅读求知中树立起来的,我们从单纯关心个人的前途发展转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实强大自己,为“四化”建设作贡献,是我们当时的人生目标。这绝不是口是心非的口号,而是我们当时的奋斗动力。我们崇尚理想,崇尚信仰,认为祖国培养了我们,我们就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记得当时在讨论老山前线战事时,同学们都是那样激情澎湃,不少同学表示在祖国需要时会毫不犹豫地走向前线。虽然这只是一个闲谈的话题,但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记得那时商品经济的大潮还没有荡涤大学校园,所以,校园如同一片净土,非常安宁。同学们的思想也很单纯澄澈,大家之间的交往也很真诚友善,虽然那个时候的物质条件没有现在这样丰富,但大家的精神生活却很充实。我们全班40多个人就可以组织一台像样的文艺晚会,虽然班上的文艺人才不多,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很强,总是想方设法聘请外面的教练进行文艺节目的排练,当然那个时候的教练不需要付报酬,负责接送就行。演出没有音响设备,我们就用一只笛子配合拍桌子,完成了一段舞蹈表演的伴奏。由于物质条件有限,我们每个人会交班费,当我翻开当时的班费支出记录时,上面显示1987年,我们班组织的一场有系领导和任课老师以及全班同学参加的元旦晚会总支出仅为226.5元,但晚会会场的布置却很隆重,晚会的内容也很丰富,师生们都玩的很开心。院系组织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全校性活动,我们班都积极派出强有力的队伍参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我们班还是一个体育强班。全班48位学生中,参加全校田径运动会的运动员就有25人,我们班有院系足球队中的守门员和前锋主力,还可以单独组织一个足球队和市县的中学老师们开展友谊赛。我们甚至为了补充班级活动经费,自主在校内开展勤工俭学。当然,这一切都是靠全班同学较高的思想素质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和团队意识来支撑的。
大学期间,最让我难忘的是大学生活对我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有幸成为班长,这给我搭建了一个提升组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主持每周一次的班会使我在短时间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参加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锻炼了我参与群体活动时的定力和从容;组织各种班级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统筹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班干部的工作在表面看来就是服务同学的一项工作,却使我收获了宝贵的人生财富,并受益终身。
在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干事创业。一个基本的认识是,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在填报毕业志愿的时候,我填报的三项志愿都是果洛。在毕业典礼上听到院长点名称赞我的这种行为时,我感到无比光荣,临别我也留下了“为母校争光”的誓言。“时代的列车,奔腾的巨浪,带我们走向建设的前方”,同样唱着这首歌,我们豪情满怀地走出校园奔赴社会。当时,“成就一番事业,体现人生价值”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严格地说,在走向社会的几十年里,我并没有实现“为母校争光”的诺言,但我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积极上进,工作上尽心尽力,在组织的培养下茁壮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至少没有给母校丢脸。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能理直气壮的说“我是青海民院的学生”。
有人说大学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回想起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活,我们没有辜负那个宝贵的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无比珍惜求学的每一分每一秒,竭尽所能通过各种方式汲取知识的营养,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全方位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大学是成就人生的基础平台,珍惜了大学生活,你就拥有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可能。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在大学,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丰盈和能力的提升,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大学是追求梦想的起点,是一幅空白画卷,等着你用智慧和双手描绘属于自己的七彩青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需要艰辛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丰富的内涵,只有舞动思想和知识的翅膀,才能在人生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乔华藏,男,藏族,中共党员,青海省互助县人,1962年8月出生,1984年9月考入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1988年7月参加工作后,先后供职于果洛州委党校、果洛州委宣传部、久治县政府、久治县人大常委会等。
推荐阅读
青海民族大学校歌MV合唱版
青海民族大学赋
青海民族大学宣传片(合集)
民大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