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先进典型——李洪占

青海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青海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先进典型——李洪占

青海师范大学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把标尺。为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市州征集选取了各领域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事迹,从即日起将陆续刊发,今天推出“全国道德模范”李洪占同志的先进事迹,供大家对照学习。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60年坚持,只为那份绿色的梦

——互助县蔡家堡乡后湾村村民李洪占同志先进事迹

青海师范大学

李洪占,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12月出生,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年86岁,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村民,1960年至1980年担任后湾村护林员。先后荣获互助县第二届“感动土乡”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海东市第三届善行海东社会公德道德模范、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等荣誉称号;2017年4月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评选活动第185期中荣获三等奖。

李洪占老人坚守大山60余年,他一生只热衷于种树这一件事,自1956年在村里种下第一棵树开始,63年间,他义务种树2000多亩8万余株,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树老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脚步踏遍蔡家堡乡的山涧沟洼,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晚夕,一生投身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从1960年他当上村里的护林员那天起,他便把植绿护林当作了终生职业。他用毕生的心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林海恋歌,在土乡大地树立起一座执着坚守、不求名利的精神丰碑。

【新闻直播间】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 德耀中华 李洪占:一辈子 一片林

“只要我能动一天,

我就要种一天的树”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那一棵棵树苗,

就像我的娃娃一样”

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在做这一件事。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春天,李洪占带着生产队的7个年轻人来到下浪沟种树。去下浪沟,要翻过好几个山梁梁,压根就没有路。初春的山顶上寒风肆虐,几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了,每人都背着树苗拿着铁锨提着馍馍,深一脚浅一脚在寒风里赶路。

“那个年代种树苦是苦点,但我们都很有激情。”李洪占眯缝着眼睛说,“树苗都是我们每天去种树时背过去的,我背40斤,娃娃们背20斤。一个来回是十公里的山路,一干就是一天,饿了拿出馍馍吃两口,渴了就在沟里的溪水边上趴下喝两口,等太阳落山了,我们安置好没种完的树苗,第二天再来。”

他们这样一干就是三年,8个人硬是在下浪沟和周边的53.33公顷荒地上种满了柳树和松树。如今的下浪沟是蔡家堡乡植被覆盖最好的地方之一,站在山顶上向下望去,树冠遮住了沟底,大山深处,绿意盎然。

对于李洪占老人来说,种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如今他虽已入耄耋之年,但从未停止过种树,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全乡,乡里有几道山梁,有几条沟壑,甚至在哪里种了哪些树他都非常清楚。他在马莲滩、郭家岭沟、新泉脑沟等十余条沟沟岔岔都栽满了杨树和松树,周边的十几面山坡栽满了柠条,2个容易滑坡的山坡上种上了沙棘树。站在李洪占家门口向对面望去,几个山头上树木林立,盘山而上的公路两旁绿树成荫,这些都是李洪占60多年的心血。

刚开始种树时,村子里的人都不理解,他们觉得,就这黄土坡,土质贫瘠,加上常年干旱,树能活吗?起初,水确实是令李洪占最头疼的事,他一开始挖土窝存水,后来自己挖水渠引水,大多数时间用架子车拉水、用马驮水,该想的办法都想了,如今村里建了水渠,通了自来水,引进了母亲水窑项目,给小树苗浇水方便多了,李洪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种树也是个技术活,60年摸索中,李洪占的“技术”越来越高。

在“旋帽顶”(音译)上,老人今年种的一批树苗发出了嫩芽。只要不被破坏,用不了几年它们就能长成大树。今年雨水多,墒情好,老人对这批树的成活率充满了信心。而在以前,老人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没少操心。

“黑刺好活,一棵引一棵,占的面积大,但新树活了,老树就会死;柠条皮实,只要活了根就扎得深,铁锹都挖不动,不容易死;柳树、松树不需要太多阳光,阴坡上长得最好;柏树喜欢晒太阳,阳坡上才能栽得活。说来说去,人才是关键,只要侍弄的好了,树都能活。”经过长年累月的和树木打交道,李洪占对各种树木的习性了如指掌。

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李洪占总结出了宝贵的种树经验:种树要舍得剪树枝,树尖要修剪成马耳形,根部(切面)要修剪成马蹄形,要斜切,这样既防止苗子坏死,又能促使树苗根扎得深,长得又粗又壮。

在院子大门外的墙根下,有一排装满水的铁桶和木盆,里面插满了柳树的枝条,这些枝条如马的耳朵一样宽窄适中且顶尖向上,枝条底部被削剪成马蹄的形状,按老人的话说,马蹄底容易出根须,马耳头则有利于树苗的发芽。

“马蹄底马耳头”是李洪占60多年总结出的育苗标准。起初,他把苗根削尖,以为那样好生根。后来,在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发出后,他发现村里很多人为了省事将育苗用的枝条斜着一砍就扔到水沟里去泡,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些苗子长势竟然要比自己精心削剪过的苗子长势好。

为了弄明白原因,李洪占花了整整两年时间,他每天都会在每个苗子上做标记记录生长情况,最终他发现马蹄底的苗子根长的多而且长得快,种到地里的苗子发芽快。此后他不仅延续了这种育苗的方法,而且还总结出了按照苗用枝条的粗细,削剪不同大小马蹄底的经验。

春天育苗种树,夏天修剪,秋天补栽,冬天防火,李洪占用他的两条“泥腿子”一遍遍丈量着蔡家堡的山野,却总也没个完。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双脚皴裂了一次又一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李洪占的精心照料下,他种下的树苗扎下了根,绿色渐渐覆盖了荒山坡。“看到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这心里就安稳了,一棵棵树苗就跟我的娃娃一样,看着他们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粗,心里舒坦呐。”说着,李洪占呵呵地笑了。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搬下山去以后,

我就从山下往山上种”

60余年的坚持,只因李洪占心中那份绿色的梦。

1980年,李洪占从护林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没有因为不再当护林员而停止种树,种树早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看见荒地变成树林他心里就踏实。在离李洪占老人家不远的弯脑子沟(音译),一棵棵柳树整齐地排列在田埂上。这些树是他从1985年土地承包后陆续种上去的,也是从那时开始村里集体种树的活动逐渐减少,而他却养成了一个“毛病”,见不得荒地。

1982年11月,李洪占代表当时的蔡家堡公社后湾村大队,去互助县人民政府参加植树造林表彰大会,他们村获得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成绩显著奖,领奖状时,有位领导说:“上面一棵树,下面一个人。黄河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坏,下游的人就会受灾,作为共产党人有责任保护好植被,为人民服务。”他把这段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李洪占将写有“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成绩显著”字样的奖状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这枚奖状和领导的讲话始终激励着他。多少年来,从开春至端午节,村民们都能看见他一个人拿着铁锨背着树苗早出晚归的身影。

而今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装,但老人种树的脚步依然没有停顿,和吃饭、睡觉一样,种树成为李洪占每天必须要干的事情,从未间断。这些年种了多少棵树,他记不清了,就算是平常干农活的时候,他的背斗里也长期装着几棵小树苗,走在路上,看到空地或者死了的小树苗,就顺手从背斗里找棵小树苗补种进去。

“年轻的时候种树,还没有生态环保这方面的意识,前些年退耕还林的时候,我们村里经常开会,讲政策,后来我懂了,山坡上树多了,水土流失的地方就少了,气候也就越来越好了。”

以前树苗金贵,李洪占想方设法买树苗,家里还有7个孩子要抚养,原本生活拮据,但只要有一点闲钱,他就会跑到县城购买树苗。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老人种树的梦想也如绿树般疯长。房前屋后、责任田、承包地、防风林、渠道边,他都想办法种上了柳树、松柏、杨树、云杉、沙棘等林木。如今,他种的树中,有的长到了几十米高,很多树已经可以当梁当柱了。

去年年底因易地搬迁项目,后湾村搬迁到了条件优越的塘川镇,原本以为这样一来老人可以歇歇了,可没想到老人已经规划出了自己回村种树的路线。他在塘川镇找到了当地几处荒山,打算在坚守老阵地的同时开辟新战场。邻居杨秀春老人也曾打趣地说,搬出大山这里就没人了,也没房子了,你还种啥树?“还有窑洞呢!我就走陶家寨、红沟门这条路回村里护林、种树。以前是从山上往山下种,搬下去以后,我就从山下往山上种。”李洪占信心满满地规划着。

蔡家堡乡是青海省的马铃薯之乡,全乡近一半农户种植地膜马铃薯,部分种植地膜油菜、蚕豆等作物,每年的废旧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污染。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不种树,他就到地头捡地膜,一捡就是十多年,每年仅捡废旧地膜的收入也有七八千元。这不,村里的孩子随手扔的铅笔盒、笔记本、杯子等废品,只要入了李老汉的眼,统统被拾回家,在自家的窖里堆成了一座小山,成了孩子们口中名副其实的“破烂王”。

现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捡地膜已经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自觉行为,因为大家不仅将废旧地膜变成了现金,更重要的是,山上的环境变好了。说起这事,邻居杨秀春竖起了大拇指:“这样的老汉,少啊!”

他是生命不息,种树不止啊!“有生之年,我还会继续种下去,直到拿不动铁锨,上不了山的那一天。我打算让儿子珍业接我的班,让孙子也学习种树,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代传下去,把荒山全部变成树林。”李洪占说。

老人的二儿子李珍业今年已经51岁,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种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到大,看着父亲种树,看着昔日荒山变绿,他打心眼里感到骄傲。他和妻子从父亲那儿学了不少种树的技巧,如今两人也跟着老人种树,他们要延续父亲光荣的种树事业。

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几百棵杨树到现在的千亩林地,李洪占用一把锄头、一副肩头和一个甲子的时光种绿了蔡家堡的每一个山头。而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这位86岁的老人依然在种树,他守望着大山,用毕生的精力换来了大家同呼吸的绿色生态。

来源:青海新闻网

编辑:雒婷 责编:马振龙

转自青海新闻网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青海本科院校-青海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先进典型——李洪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