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动启阅)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湘江之战后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由此他们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
在上述背景下,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他过分强调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力量的强大等客观困难,而不承认主要是由于他和李德压制正确意见,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而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接着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他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毛泽东接着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方针。王稼祥在发言中也批评博古、李德的错误,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与会大多数同志都同意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提出的提纲和意见。会议最后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张闻天根据与会多数人特别是毛泽东发言的内容,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充分肯定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多次取得反“围剿”胜利所采取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他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
遵义会议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黎平会议先以黔北为中心,再去川南创造根据地的决议,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会后,又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
此外,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在战争的环境中,这是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举行的遵义会议,没有全面地讨论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但是遵义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而这些结果,又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取得的。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来源:湖南党史陈列馆)
来源:拓展处
党委组织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