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永磊,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城镇供排水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城镇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住建部科技计划等省部级课题6项,主编/参编规范标准6部,首位授权发明专利8项,科研成果先后获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省发改委优秀科研成果奖、省环保技术奖等奖项;指导学生多次在“深水杯”全国给排水创新大赛、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大学生科创大赛中获奖,曾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
执一段粉笔,用心挥洒;站一方讲台,用心灌溉。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献身于热爱的教育事业,扎根教学、甘当人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就是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磊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永磊老师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尽职尽责,孜孜不倦育桃李!
有了这项技术,除藻不再困难
目前湖库水源水体富营养化依旧较为突出,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季节性藻类大量爆发,造成水体中嗅味、藻毒素、消毒副产物等水质问题日益突出,现有水厂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并不能有效的应对,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的用水安全。气浮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固液分离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藻水体的净化处理中。
但由于藻细胞形态复杂、密度小、粒径小等特殊特征对微气泡与藻的粘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传统气浮工艺的泡絮体附着不牢固、粘附效率不高,存在能耗高、效率低、捕集效果差以及难以应对水质变化等问题,缺乏相关气浮工艺的运行评估方法,在城镇给水方面无专门技术规程指导,技术就绪度仅有7级,成为阻碍气浮工艺发展的瓶颈问题。王永磊教授团队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住建部科技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支持下,为解决传统气浮工艺遇到的问题,对传统气浮技术进行改进,研制出新型气浮组合工艺,开发了新型集浮沉/浮滤于一体的泡絮体高稳定性共聚气浮工艺和系列装备,构建气浮设备评估验证方法,在气浮除藻方面提供基础理论、技术装备、评估验证、标准应用等全流程技术指导,为饮用水安全提供全面可靠的科技支撑。
王永磊教授研究出的共聚气浮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泡絮体粘附效率低的问题;研究出的气浮沉淀技术、气浮滤池技术实现了不同工艺的组合,能够在不同的水质条件下实现不同工艺的灵活切换,协同除藻率达99%以上,大大提高了出水水质;研发的浮沉、浮滤与一体的共聚气浮技术,对不同季节的原水水质有着较强的适应性,突破了共聚气浮体系的构建,实现了藻类的完整性去除,有效规避了胞内嗅味物质及藻源有机物释放风险。
截止目前,在王永磊教授的带领下,气浮除藻技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研究成果已发布行业标准《城镇给水气浮处理工程技术规程》(T/CECS 791-2020)、《水库型水源给水厂工艺改造技术导则》(DB37/T 2678-2015)、《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给水厂处理技术指南》(鲁建城建函[2017]35)等标准规范,技术整体就绪度达到8级,有力支撑了藻污染湖库水源水质净化工艺改造与水质提升。
目前,王永磊教授团队研发的共聚气浮、浮沉、浮滤等高藻原水气浮强化除藻工艺技术与装备,已成功应用于济南玉清水厂、潍坊白浪河水厂和东营胜利油田辛安水厂等项目,有效缓解了高藻水沉淀效果差、高藻期滤池堵塞板结等突出问题,相比传统气浮除藻效能提高10%-20%,能耗降低20%-30%,同时规避了藻致嗅味物质及藻源有机物释放风险。浊度、耗氧量、藻类、嗅味去除率分别提高10%~20%,反冲洗频率降低30%,出厂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王永磊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工程的设计、建设及运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对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往期回顾
开学季 | 建大,您听我们说
山东建筑大学2022届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活动邀请函
校友访谈 | 王守波:志存高远 勇攀高峰
山东建筑大学宣传部编辑:曹 慧
责编:王建华
主编:张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