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6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的2021国际设计教育学者大会在线上举行。国际设计教育学者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Design Education Researchers)是国际设计研究学会(Design Research Society,简称DRS)框架下的高层次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本次大会是第六届,并首次在中国举办。有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设计教育者出席会议。茶歇期间,学校组委会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展演和交流活动。
大会礼品设计组负责人、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张培源老师作了题为《中国十二生肖设计》的发言。他对中国生肖文化做了详细介绍。生肖文化是人们对人类生命起源的一种想象和探索。生肖属相作为久传不衰的中国民俗文化之一,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延伸空间,其中包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在民间艺术中,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十二生肖造型艺术,除了烘托喜庆、欢乐氛围,还含蓄地表达着广大老百姓内心潜在的喜乐欢忧、祈福求祉、安康长寿等民俗愿望。他还根据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个人生肖选取了历年中国高校生肖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图案,对图案设计的思路、图案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行了阐释。
公共课教学部李军锋老师为参会者带来了《走进孔子》的精彩发言。他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参加本次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学术盛会,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著作和学术贡献,重点对孔子的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进行了解读,对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他与参会者就孔子文化如何影响中国的教育和文化等话题进行了热烈交流。
公共课教学部冯玉娟老师对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八段锦进行了讲解示范。她介绍,八段锦起源于中国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为手段,以强身健体、开发潜能,体现了中国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随后,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她带领大家一起练习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这种新颖的茶歇放松方式另大家尤其是国外参会者耳目一新,激发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她还为大家进行了精彩的太极拳表演,深受参会者的好评与喜爱。
中国民艺研究所田源、李炎、李志鹏、陈义磊四位老师则以直播和录像的方式对学校民艺馆的历史、起源及藏品做了全方位的展示,以门楼、照壁、枕顶、饮食器具、面花、刺绣等为例,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民间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和审美方式,带领大家了解中华民族的生活美学、生活艺术、道德追求、精神信仰、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体验中国传统民艺之美,感受中国传统工艺造物智慧。
服装学院李杰老师通过茶室环境展示向参会嘉宾介绍了中国人诗书琴画茶特有的生活方式,讲解了中国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青茶、黄茶六大茶类,并重点从特点、产地、制作工序等方面对青茶做了介绍。他与茶艺师杨玉妹为大家展示了盖碗冲泡青茶行茶十式,通过主客行礼、温茶、润茶等各环节展示和介绍,使中外来宾了解了茶文化知识和茶礼仪,感受了中国茶道之美。
国际交流合作处张伟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15首中国传统乐曲在茶歇期间播放,具体包括《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渔舟唱晚》、《梁祝》、《春江花月夜》等经典曲目,涉及古筝、洞箫、琵琶、二胡等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在播放音乐的同时,以ppt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乐器和相关曲目的背景故事,使大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林晓杰老师、大三学生高永强和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王雪老师分别以视频和宣传册的方式对我校教学特色、教学成就、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尤其是设计教育等情况做了介绍,突出展示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设计艺术教育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大学使命。
本次大会的文化展示设计精致,内容丰富,综合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参会人员奉献了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盛宴。大会国际组委会对该环节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2021年是国际设计教育学者大会举办10周年。精彩的文化展示为大会增光添彩。本次文化环节的内容涵盖了音乐、健身气功、生肖等内容,给了参会者多种选择的可能;形式上,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听觉上欣赏,也有动作上的体验,立体化的展示了中国文化,体现了主办方特色,也为参会者搭建了内容丰富的交流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成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期坚持工艺美术服务当代生活,设计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本次大会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置于国际交流语境和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进行展示,体现了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也是对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途径、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彰显中华文化永恒魅力的一次有益尝试。
(供稿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作者:于江龙;审核:管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