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性挑战和知识创新语境下,什么样的设计教育组织或环境有能力来平衡知识、技能、素质等内在联系和外部变化,培养和塑造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什么样的设计教育方式,不断建立与已知概念范畴相契的新型关系以适应和满足国家、社会战略以及个人价值所需?
9月24日至26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的2021国际设计教育学者大会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11名国内特邀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我校70余名教师参会,其中,徐震、温莹蕾、杨晓晖、林晓杰、朱小杰、叶子、李厥云等七位教师以大会分会场主席助理身份参会。
本次大会共收到全球330多位作者的163份作品(含学术论文、工作坊提案、学术海报和案例研究),经过大会学术评审组双盲同行评议,最终入选作品87份,其中,我校四位教师学术论文入选并作大会主题发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在线上分享各自的设计教育经验。
我校教务处处长、设计策略研究中心主任孙磊教授结合经合组织(OECD)《学习指南针2030》课程设计原则,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改革实践为案例,作了题为《从“破冰”到“结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冰块培养模式”的逻辑、内涵与实践》的主题发言。他通过近五年针对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数据调研,运用系统方法总结出设计教育在学科内、跨学科、校内外协同和过程教学四个方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为重点,提出“以学定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学助教构建分类教学体系”、“以学促教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举措和解决路径,总结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冰块式”设计教育实践模型和模式,实现从“我们认为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向“我们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的教育观念转变。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师朱明作了题为《数字手绘为设计教学注入新动力》的主题发言,强调了手绘表达能力对于设计课程的支撑作用。具体介绍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中数字手绘在实体课堂教学中的延伸,以及数字手绘介入下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他认为,以平板电脑为载体的数字手绘演示在实体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清晰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各种学习要点和注意事项,还可以明确指出学生作业的问题所在并进行演示纠正,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设计教学注入新动力。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教师郑建鹏以《应用型高校设计专业探究式实践教学:理念、模型与案例》为题作了主题发言,认为探究式实践与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实践有很大不同,其偏重自由操作、开放自主和活泼生动的特点尤其适合在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并以2020年疫情期间本科课程《品牌传播设计》的教学为例,探讨应用型高校设计专业探究式实践教学的课程逻辑、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对设计专业探究式实践教学生态系统提出设想。
服装学院教师骆顺华作了《<传统服饰工艺>混合空间教学研究》的主题发言。他以传统服饰工艺课程鲁绣作为教学案例,提出了一种在线平台教学、虚拟仿真交互学习和线下课堂三个空间混合的教学模式。混合空间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提高学生设计思维等高阶知识中。
在发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我校四位教师与参会学者针对自己的发言主题交换了思路和想法,引发了学者们对中国设计教育现状的关注。另外,我校孙磊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赵超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赵泉泉教授还应邀分别对各自学校在设计教育改革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我校孙大刚教授与参会专家学者就工具和设计创造之间关系进行交流。
国内参会专家学者对此次大会反响热烈。他们表示,大会围绕当今世界如何应对设计教育中的挑战这个主题而展开的50多场发言和最新研究成果分享,让他们收获满满。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对我校将中华传统造物、造型观念和范式植入设计教育体系,以及将“传统工艺+”作为一种差异性、竞争性设计教学模式,融入课程、创作和社会服务中的做法给与肯定,认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重视设计与文化并重发展的教育尝试,体现了“文化为体,设计为用”的办学理念,彰显了学校在全球设计教育变革中突出以人为中心、平衡冲突、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教育特色。另外,对我校开放办学、回应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以及设计教育愿景规划等方面的思考和尝试,尤其对设计从分科教育向分科与全科教育并重转变,体现学校“设计综合”和“分类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认可。
本届国际设计教育学者大会是在发挥设计价值、应对全球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高层次教育学术会议,它既是全球后疫情时代设计教育蓬勃开展的缩影,又昭示着未来设计教育和设计大学在化解危机与挑战等复杂问题方面所持有的能力。通过本次会议,我们看到,目前设计研究、设计教育与其他专业领域及其组织缺乏足够紧密的联系。现代科学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而设计教育往往以学科分类来划分,追求的是单个学科的专业化与精深化,缺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我们认为,未来设计教育的学科建构与教学生态,必须扎根在矛盾与问题、开放、跨学科、导师组、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及本土与国际化共生的学术土壤中,以此生长出新的设计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枝芽。
(供稿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作者:孙磊,常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