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 JIN QUAN
聂劲权
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像艺术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2021年6月13日,参演的电影《云霄之上》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在片中饰演鲁博文。
2021年9月,《云霄之上》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获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三项大奖,聂劲权荣获“最佳男主角”。
获奖:
不忘初心,终成硕果
01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由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聂劲权教授主演的战争电影《云霄之上》,一举斩获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三项大奖,成为本届电影节的最大赢家。《云霄之上》也是本届电影节唯一获奖的国产影片,将因此载入中国电影史册。其中,聂劲权教授获“最佳男主角”殊荣。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摄影专业教师,而非专业演员,聂劲权“跨界”获得如此有分量的大奖,实在是无比珍贵难得,而藏在他获奖背后的故事,也更是别有一番况味……
“我从未想过会获奖”,聂劲权谈到获奖时笑着说道。刚随团队出席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时候,他并没有奢望过能够获奖,直到被安排坐在颁奖典礼场地前排的小圆桌旁,放眼望去前方尽是巩俐、姜文、葛优、刘晓庆、王学圻、陈坤、杨千嬅、陈道明等影界名流时,他的心才砰砰跳了起来。“当时就感觉到,会不会是我们获奖了?”不久,答案就在一阵阵甜蜜的焦灼中徐徐揭晓。主持人宣布结果,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三项大奖花落《云霄之上》。
“听到我们获奖,大家都很高兴,激动地都跳起来了,有几个年轻的小男孩还当场哭了出来。我还能控制住情绪,上台去发表获奖感言。”想起获奖现场的场景,聂劲权的眼中焕发出光彩,浑身上下再次沉浸于喜悦之中。“获这个奖,看似偶然,实际上也是必然。因为我们付出了真正的努力,也践行了我们艺术创作的初心——想做好的艺术,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东西,不为流行所左右,不为市场所左右。获得认可,也让我们能更加自信,坚持走下去。我觉得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诠释:
在极致的生命状态下,
阐释英雄的意义
02
《云霄之上》是一部描绘红军战争故事的电影。聂劲权在其中饰演鲁博文一角,一个不惧怕战争却反对战争的角色。大战之后的废墟中,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又接到了炸毁敌人在江对岸重兵把守的炸药库、掩护大部队转移的“必死”任务。由于经历了太多生死考验,鲁博文心中开始萌发消极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和其他角色建立了感情,也亲眼目睹了他们为理想献身的场景,由此受到感染,逐渐转变,最后产生了赴死的决心。“我们的电影是体现生命的意志以及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这个角色身上就体现了这种理念。”
谈到对角色的演绎,聂劲权特别提到了鲁博文战死的一场戏。鲁博文中枪的瞬间,夕阳卧在山脊上,放射出消失前最后的一缕阳光。这段戏只有三分钟,聂劲权需要抓住这三分钟,在夕阳消失之前,演绎出鲁博文死去的过程。“第一次拍完,我回想回想,觉得自己‘死’得不对、不好,就强烈要求再给我补一条,让我‘再死一次’。”于是,导演又找那个时间,给他再来了一遍。“第二次,我就觉得我‘死’得还不错,很真实。”
拍这场戏的时候,聂劲权没有选择常见的“慷慨陈词,壮烈赴死”的表演方式,而是选择用眼神和肢体动作表现一种“平淡的死”。“我想,还是死的更平淡一点吧,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情怀。一定要死得这么轰轰烈烈、那么夸张、那么惨吗?我觉得这不是现实,不是一种真实的状态。”这就如同写文章,过于华丽的辞藻可能会掩盖真情的表达,而朴实的语言反而能更好地达到真实动人的效果。“无数为革命付出生命代价的先烈,有很多人连一个名字都没留下来就默默地走了,都是非常‘平淡’的,这种‘平淡’,才是我所理解的革命的情怀。英雄的呈现有很多方式,有的人死的很壮烈,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但他们同样都是英雄。”
表演:
投入真情实感,
才能进行打动人心的表达
03
本着对角色整体的理解,聂劲权反复深入角色的心理世界,一遍遍思索角色内心的痛苦与希望,一次次推敲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力求“用自己生命的体验,进行一种自由的、真实的表达,用内心的真实,去释放自己”。在鲁博文盖上牺牲战友的眼皮的一场戏中,这种理念通过丰富有层次的细节,在他的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鲁博文抬头一看,看到一具睁着眼睛的尸体,去摇一下,看是不是还活着。摇了一下,一看,尸体不动了,他就非常缓慢地——缓慢是在表达痛苦——但是也不能哭,哭不能表达那种情境下更为真实的痛苦——用颤抖的手把红军战士死不瞑目的眼睛抹上,然后再慢慢地起身,颤抖着、静默着、哀悼着。“现在周围危险不危险是次要的,自己身上哪里疼更是次要的,现在我是置身于一个残酷的战场中面对无数朝夕相处战友死亡的痛苦状态。”聂劲权这样分析这场戏的表演。鲁博文从情绪里出来,这时候才想起来周围是战场,四周危机四伏,得赶紧想办法去寻找幸存的战友……于是捡了杆枪,一步一步踉踉跄跄地往前走。“我还故意摔了一跤,然后再爬起来,再踉踉跄跄地往前走,直至消失在无尽的丛林中。”这场戏结束,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感动,有的人当场流下了眼泪。
“我是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都融入到角色里,融入战场的环境里,这样就行了,这就是艺术的创造力。”凭借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对表演的独特见解,聂劲权完美地演绎了鲁博文,一个平凡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无名英雄”。
“跨界”:
艺术皆相通,只是出口不同
04
《云霄之上》的演员,多是跨界的“素人”“新人”,他们中有国家级身障运动员,有未毕业的大学生和小学生,也有来演电影的话剧演员。聂劲权也是其中的一位“跨界”演员,身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摄影专业教师的他,在谈到“跨界”问题的时候,提出了独特的新颖见解。“我并不觉得我自己是严格意义上的跨界,我认为艺术都是相通的,它不存在什么跨界、隔阂、隔行如隔山。艺术创作是释放你的情感和思考的一种方式,所谓的‘跨界’,只不过是释放的出口不同,最后呈现和表达的方式有所区别,仅此而已。”
这种包容开放的思想,也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在电影学院做学生的时候,聂劲权就喜欢“蹭”其他专业的课,只要没有自己的专业课,他就会出现在其他专业的教室里,和导演、电影摄影、录音、管理、表演各个专业的学生就像是同班同学一样;他的学科专业背景也涵盖绘画、电影、摄影、设计等多方面,其中绘画还涉及到油画、国画两个领域。现在,他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老师,授课内容以图片摄影为主,上课时,他也会给学生补充关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与本专业“看似无关,实则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现在的世界已经变得非常包容,很多行业之间的界限都渐渐变得模糊,只懂一样东西,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所以,要明白很多相关的东西,从中找到新的切入点,去实现你的梦想。”
谈到未来是否会再去拍戏,聂劲权诚恳地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去尝试,尝试不同的角色,认真地去做,不管结果如何。因为它也是一种艺术,是我思维表达的出口。”真实丰富的感情有如汩汩的清流,多元充实的经历与感悟层叠起肥沃丰厚的土壤,共同催开明丽璀璨、独一无二的艺术之花,绽放出只属于自己的美妙光华。这是艺术之幸,也是人生之幸。
本作品版权归大学生通讯社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到任何平台
欢迎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精选
◆这份来自山师大的爱,点击推送查收!
◆一起来参加山师大的“要不要”挑战吧
◆重逢 | 跨越20年的山师情缘!
/山东师大党委宣传部大学生通讯社 /
文字:张海绮
编辑&封面:侯雨彤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责编:向雅璇 徐斐然 朱佳欣 胡硕楠
陈慧琳 张小雪 于宗欣
审编:周楠
终审:向玉贞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