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山大·学术报国 | 融汇古今,考古传承

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百廿山大·学术报国 | 融汇古今,考古传承

艺考

岁月不居,春秋代序。2021年10月15日,山东大学即将迎来120岁生日。江河万里,必有其源。120年来,一代又一代山大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用行动书写了忠诚、践行了担当、铸就了辉煌。百廿华诞,共襄盛举。为庆祝山东大学百廿华诞,中国网推出“百廿山大学术报国”专题报道,全面展示山东大学作为“学术重镇”的强大实力,立体呈现山东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彰显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名校担当。本期推送,小招带您走进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科发展及育人成效。

跨越百年风云,探寻四方遗迹,融汇古今,内外兼修。一部考古史,一本育人经。在近百年的征程中,山大考古专业历经磨砺,抒写芳华,培育八方学士,践行着考古品质,铸就了山大考古精神。恰逢山东大学120年华诞,百年学府风华正茂,考古学在叩响历史的路程中,留下了一串串扎实而富有特色的脚印。让我们推开历史的大门,解读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老中青三代的成长历程,倾听三位考古人的故事,品读山大考古的前世今生,领悟其中深奥精微、踔厉奋发的考古精神。

【受访者】

栾丰实: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方辉: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

王芬: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01

一座城池,一个基地,三代青春

——丁公遗址田野实践

丁公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邹平市长山镇丁公村东,在遗址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1985年经山东省文物管理局批准,山东大学历史系邹平考古工作站成立。1988年建成了1850平方米的三层考古楼,陈列文物1000多件。丁公遗址是重要的史前遗址,被评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78年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迎来第一级学生,作为继北京大学之后全国少数成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之一,考古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扎实的田野考古的训练。邹平考古工作站就这样迎来了一级又一级的考古专业师生,应该说丁公遗址承载着栾丰实那一代山大考古人特殊的青春记忆。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栾丰实做了10年的“庄稼汉”。走进大学,栾丰实从一个考古门外汉成为了正八经儿的考古人。他说:“最初对专业是不了解的,对考古的认知无非是这个专业可以探访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初接触到田野考古是在泗水尹家城遗址,之后比较重要的就是邹平丁公遗址,这些经历让我快速成长起来,也让我懂得考古是一项长期的、科学的和严谨的工作。1985年到1996年,11年的考古工作,我们建立了较系统的海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发掘出一大批珍贵的历史遗存等。从后李文化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到岳石文化,基本完成了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的时空框架构建。”

“考古,是院校师资力量的体现。”方辉,丁公遗址发掘的亲历者,栾丰实的后辈。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方辉亲历着老一辈考古人的坚守与艰辛,见证着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更将自己的梦想深深地根植在考古专业之上。

“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业外实习与作业,你不会了解到考古的严谨性,每一锹土,每一个铲子,都会承载着历史。师资的支持,让年轻人有展示的平台,有实践的空间,这对于考古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方辉在参加丁公遗址发掘之后,再次踏上了求学之路,成为一名考古学研究生,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坚定的。“研究的立足点就是扎实地做好田野考古,踏实、严谨、专业的考古作风至关重要。”这也奠定了他在未来考古之路上取得辉煌成绩的基础,他主持的济南大辛庄遗址发掘被评为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丁公遗址作为一个教研基地,承载了山大考古人的心血,更在我们年轻一代这里得到了传承。”王芬作为年轻教师,深有感触。

“选择考古,是兴趣爱好所在,但更是老师的指引。”对于当年只有8名学生的1995级山大考古班来说,10多名的教师队伍,简直就是精英版的教学规格。而在90年代初期,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冷门又小众,选择坚守需要勇气。

年轻学生对于考古学的了解,除了课堂上的言传耳聆、书本上的知识浸润,更重要的却是穿行在田野中的考古团队特有的精神力量的感召和指引。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一辈辈年轻学生体会到了考古学更深层的含义,扎根田野,向往探索,以科学的方式向世人讲述历史的故事。

王芬提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泗水尹家城、邹平丁公,再到后来的济南大辛庄、三峡库区诸多遗址,以及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日照两城镇等考古工作中,栾丰实和方辉等前辈老师们的敬业、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考古这条路上,同学们不管是坚守还是离开,山大考古团队的薪火相传,以及对学术的精益求精,都让我们受益终身。”

三代考古人,都与这一个个遗址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这样的关联不仅仅是古迹的见证,更是山大考古精神的延续。

这个精神的延续,背后的支撑和精髓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考古。从1972年山大考古专业成立至今,始终把田野考古作为重中之重,如今,考古发掘项目遍布全国,数量多达80余处,其中有8项获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3项获得国家田野考古质量奖。先后在山东邹平、日照、青岛、滕州、济南、高青、安徽蚌埠等地建立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泗水尹家城、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济南大辛庄、长清仙人台和双乳山、开县余家坝、青岛北阡、章丘焦家等遗址的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02

一个院所,一个转折,三代奉献

——东方考古研究中心,考古融合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5月,与国内外各相关机构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是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机构。2012年,在该中心基础上,成立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这是山大考古发展的分水岭,世纪之交,正值考古学从谱系构建向社会考古转型,考古中心的成立,让我们在学科转型中走在了学术方阵的前列。”

“研究中心的成立,提倡并践行多学科融合,带着问题去考古,让考古更具有连续性和关联性,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相。”

“研究中心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合作,聚落考古和多学科合作成为发展方向,丰富了考古的知识体系与架构,对于学科布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谈及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栾丰实、方辉、王芬三位考古专家都聚焦到了聚落考古,对研究中心的成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肯定。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山东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在鲁东南地区开展合作考古,即鲁东南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两城镇遗址的精细发掘,成为中外合作考古的模范之作。它革新田野考古的顶层设计和方法体系,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聚落考古工作方法,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讨论提供重要的区域视角和解释模式,在考古信息提取技术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是推动中国考古学由谱系研究向社会研究转型的鼎力之作。

栾丰实,一位已经扎根传统考古二十多年的中国本土学者,自90中期始,积极和美国、德国等学者开展合作,不仅在学界积极倡导聚落考古和多学科合作,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扎根田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着聚落考古的方法和实施,推动中国考古学的转型和发展。在栾丰实的主持下,东方考古中心建成植物、动物、陶瓷器、玉石器等实验室,奠定了山大考古全方位建设考古实验室的基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方辉,一位既受到传统考古学良好培养,又有丰富的海外学术经历的融合型学者,2003年留美归国,随即进入研究工作。先后与日本、加拿大、德国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通过多渠道、多频次的学术交流,方辉在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发掘中取得重大突破,除了得到全景式的聚落信息以外,还发现了殷墟王都以外唯一的甲骨卜辞,这在我国甲骨学史上是具有界标意义的重大发现。大辛庄遗址荣获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后,方辉在考古学的国际合作、多学科合作方面,强调内涵发展,不断延伸着、丰富着心中的考古梦。

据了解,东方考古研究中心自成立至今,始终本着推动考古学研究的目的,立足于东亚地区的考古研究,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以及学术交流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以积极的姿态向着考古人才培养中心、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目标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来自北美、欧洲、东亚地区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东大学考古系的知名学者,学术委员会主任由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 Gary Feinman教授担任。此外,中心还聘请了来自香港、台湾以及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为客座研究员。

03

一个信念,一个目标,三代嘱托

——育国家之栋梁,坚学术之传承

“惟真惟理尚美尚朴积学明德求实笃行”是山大考古人的信念。

“深奥精微的学术成果和踔厉奋发的学者精神”是每一个山大人所追求的目标。

“桃李天下,育国之栋梁”是山大师德的传承。

栾丰实已年过古稀之年,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虽两鬓染霜,但桃李芬芳。持之以恒是考古的本色,拥有求真的精神与笃行的操守是考古人的特质,栾丰实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考古生涯,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字中,“守住田野考古看见宝”,这是考古的基石。他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几十年黄卷青灯,几十年田野风雨,眼见今日枝繁叶茂,想必多是欣慰。

方辉这代人作为学科建设的领导和中坚力量,正值担当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任,他提到,考古学极富魅力和张力,它能让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交相辉映,最能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拥有开放的学术思想和敏锐的学术眼光也至关重要。考古学历经百年洗礼,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新时代赋予考古学新的使命,站在学科发展的新起点上,承百年学术之根,担时代育人之责,方辉更觉肩上责任重大。

“考古是一个让人着迷的专业,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这一路走来可谓充满妙境趣意。”“田野实践既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扩宽考古维度和广度最好的试验场。实验室考古和精深的学术研究也为师生遨游在学术殿堂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王芬作为考古人的年轻一代,以二十年的田野磨炼来筑牢根基,以前沿的聚落考古和科技考古来交融创新,她们正用先进的理念和扎实的学术能力,教学相长,把脚印和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三代山大考古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他们身上的特质都是山大考古精神的代表。在考古学百年华诞之际,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人文初心,担当学术使命,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考古研究重镇,为培育造就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做出贡献!

推荐阅读

百廿山大·学术报国 | 理论为导,智控天下

山大日记 | 来自青年学者的山大记忆

校友风采 | 谢海岸:将山大的爱,在大山里传递

山东大学探索构建“三位一体”本科教育体系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山东大学本科招办

来源 / 中国网

作者 / 辛闻

封面 / 袁浩钧

编辑 / 李美轩

责编 / 宋沁潞 孙新超

艺考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山东本科院校-山东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百廿山大·学术报国 | 融汇古今,考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