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致敬潍医丰碑(二)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70周年校庆||致敬潍医丰碑(二)

艺考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说的人多了,便成经典。细思起来,留名不易,是你的名字朗朗上口,还是你曾经的事业让人难以忘怀,答案显而易见。

千古之事,后人评说。表面的留名,实则是对他事业的怀念,人品的敬仰,有句话叫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做了,该留下的自然难以磨灭,勉强的,却是无论如何都记不得。

潍坊医学院建校70年,从老校长张汉民、文彬如,到现任各级领导无不励精图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在潍坊医学院院志等书刊杂志有详细记载,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上都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十五万余名优秀毕业生继承着潍医的衣钵,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们都成为潍坊医学院的代表,他们是奉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

学校就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而那些育人老师所展示的光辉就成为学校永久的丰碑。

赵淑文教授、段惠灵教授

医疗事业上的内外有别

艺考

艺考

赵淑文,女,1922年生,河北良乡人,1949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留任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66年调入昌潍医学院,曾任民盟山东妇委会常委。

段惠灵,男,1924年生,河南卫辉人,1952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1966年调入昌潍医学院,曾任民盟山东省常委。

这一对恩爱夫妻,女的从事内科工作,男的从事外科工作,从工作性质来说,是绝对的内外有别。

赵淑文是山东省著名的内科学专家,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心血管和肾脏病,赵淑文的行医风格沉稳、不张扬,她锐利的眼睛总会在问诊中不遗漏病情,哪一级别医生该干什么绝不含糊,对医生管理的严格颇为出名。她是山东省肾脏病学会的常务委员,她参编《内科学》《内科学基础》《赤脚医生复训教材》等多部教材,她的理念是,做医生必须扎扎实实,来不得虚假和冒进。赵淑文专注学术,生活技能不高,同事们上班骑自行车,她却只能步行,去上班的年轻人常用自行车驮着她走,这也让年轻人和她多了接触的机会。

段惠灵长期从事外科学的教学和临床工作,是山东省著名普外科专家。在外科急症、外科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道疾病、外科治疗溃疡病等普外科专业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主编著作有《外科感染》《常见急性腹痛》《急症用药》《急症外科学》等。段惠灵是一个热心人。他不仅关爱学生,对待病人更是无微不至。唐山地震期间,面对从唐山地区转诊病人,他不仅在医术上尽职尽责,而且他还经常与病人谈心,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痛苦,他发动实习学生为唐山来的病人实行针对性生活服务。

白林教授、吕欣然教授

伉俪情深基础人

艺考

艺考

白林教授,男,1930年生,山东泰安人,1948年参军,1952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留校从事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工作,1963年奉调昌潍医学院。 吕欣然教授,女,1932年生,山东邹县人,1948年参军,1952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留校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工作,1963年奉调昌潍医学院。 全国解放前,山东有两所革命大学,一所是华东大学,一所是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华东大学校址最早在潍县乐道院,校长是韦悫(que),华东白求恩医学院校址在济南,院长是华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宫乃泉。白林和吕欣然是考试参军的学生,就读华东白求恩医学院,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华东白求恩医学院与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并山东医学院,1952年,白林和吕欣然这一对革命伴侣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并留校任教。 1953年,山东医学院曾派白林来山东昌潍医士学校讲授组织胚胎学。当年2级学生是他的首届学生。所以1963年,组织安排他夫妻俩到潍医工作,他觉得像回到家一样,虽然那时候潍医的各方面条件不是太好,但是建设潍坊医学院成为他们一生不懈的追求。 60年代,潍医的老教授们开始为学生编写教材并付诸印刷,一套《赤脚医生教材》(6本)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赤脚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林教授执着于潍坊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尤其在教研室的架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学校组织胚胎学的奠基人,他在学校较早地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他对教研室的年轻老师既亲切又严厉,他督促他们不停地学习深造,当年他给张圣明教授联系学习英语,给黄岩教授联系读硕士、读博士事宜,他说,让年轻老师超过自己,才是老师的最高境界。 白林教授是潍医最早的硕士生导师之一。1986年,潍坊医学院眼科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是眼科组织学导师,杨明立教授是眼科病理学导师,刘殿珍教授是眼科生化导师,他们和谢立信教授组成眼科导师组,白林教授后期的科研也是围绕角膜材料保存开展的。 吕欣然教授是潍医心血管药物研究室、药理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完成了心可舒的药理研究,葛根β受体阻滞作用的研究,她还对蝎毒肽进行研究开发。 吕欣然教授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她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苛刻,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课程讲解,她把7岁的孩子锁在家中,独自去办公室备课。为了她的学生,她甚至没有陪孩子去过一次公园。在办公室里,她甚至不允许年轻教师聊天,而当看到年轻教师埋头苦学时,她又想走到他们跟前给他们倒一杯水,所有的这一切就是为了她的学生。她说,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她不仅自己做到,还要年轻的教师也做到。她的执着成就了她的事业,即便退休后,她还在家中建起实验室,继续着她一生都为之付出的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她说,一个人不能浑浑噩噩地过下去,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社会才有希望。她主编《简明药理学》等专著,1998年被收入英国剑桥IBC国际传记中心名人录,并被授予二十世纪学术成就奖章。

刘惠芳

潍县乐道院走出来的教授

艺考

刘惠芳,女,1919年生,山东潍坊人。1947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同年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49年任在南京任华东军区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1952年调山东医学院,历任讲师、放射科副主任等职,1966年调入昌潍医学院。 刘惠芳从事临床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及教学和科研工作40年,曾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放射分会副主任委员,参编全国医学本科专用教材《放射诊断学》,出版《临床X线诊断》等著作,获山东省科技协会和山东省卫生厅等多项奖励,是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刘惠芳青年时代就读于乐道院广文中学,1938年入乐道院医院护校学习,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先锋队,为抗日工作救治游击队伤病员,直到1940年2月,后因组织被日军破坏遭追捕逃亡至非敌占区考入湖南湘雅医学院做工读书,从此走上从医之路。

刘殿珍教授

平易近人笑容可亲

艺考

刘殿珍,男,1929年生,山东胶州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随后去上海医学院生化高级进修班进修,1953-1958年先后在山东医学院、青岛医学院工作,1958年10月调昌潍医学院,是潍坊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奠基人。 刘殿珍是一个温和而不张扬的人,即便是你和他吵,他也是温和与你相对,他说,工作上问题的解决是靠交流和实干,跟你的声音、地位高低没有关系。1979年,刘殿珍担任昌潍医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但他始终坚持教学一线,在工作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公务出差,也总是和普通老师一样。一次在招远检查教学工作,服务人员把他和普通老师一样看待,他也是笑笑,听从人家安排,直到对方发现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是一位副厅级干部,但他既没有一丝的盛气凌人,也没有责备服务员。 刘殿珍教授是生物化学专家,他懂英日俄三门外语,在老师们看来,刘院长就是一位教师,和每一个老师一样,忙于教学,忙于实验,发表文章,出版著作。

李在连教授

拥有独立产权的学者

艺考

李在连,男,1926年生,福建连江县人,毕业于齐鲁大学并留校任教。1965年调昌潍医学院,曾任潍坊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免疫研究所所长等职,兼任潍坊市政协副主席及文教卫生委员会主任,出席第五届国际转移因子学术会议任执行主席,主持第六届国际转移因子会议,获省部级科研成果2项,主编主译主审著作21部。他专注于免疫调节剂的研究,历时12年研究开发的“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1996年获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证书并投入生产。曾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林宗扬医学教育奖”。 李在连是一个有个性的学者,在你与他初次接触中,他会自我介绍“我是李教授”。李教授善谈,更善总结。他会在日常的教学实验中发现蛛丝马迹,并能坚定地做下去,他的转移因子研究是1958年来校工作的王建业老师研究的深入。 1958年,王建业讲师从山东大学调到昌潍医学院任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在20世纪70年代,他带领教研室的李良凰老师(1958年来校)、杜玉欣老师、苗乃法老师以及潍坊市医科所的孙鹏章一道组成了科研攻关小组,对淋巴细胞因子之一转移因子进行了开发性研究,当时条件差,他们就自己创造条件,到北京和上海等地购买研究材料,到潍坊市屠宰场购买猪的脾脏,用玻璃滤柱透析法进行粗透析,后改为玻璃纸透析,提取以转移因子为主的淋巴因子,先从临床研究开始,从社会上选择免疫力低并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病等病人志愿者进行治疗效果的验证。在经过严格的动物过敏试验,致热原试验,无菌试验和半数致死量试验等安全性试验后,开始给临床患者的志愿者用药观察,初步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深得患者的欢迎。这时,王建业老师因为爱人不愿意来潍坊工作,只能离开自己热爱的教学和科研事业,回到了烟台卫生防疫站工作。王建业老师走后,李在连教授继续转移因子的深入研究,为此,李在连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向潍坊市科委立项并获得了资金支持,整个教研室都参入到了转移因子的课题研究中,李在连打破常规进行实验,实验做完后到青岛医学院用病理生理教研室的仪器进行了实验结果测定。研究结果说明转移因子对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该研究论文在1983年发表在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上。在课题负责人李在连教授的带领下,有关猪转移因子的研究获得了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随后,转移因子的有关研究论文相继发表,并奠定了李在连在转移因子方面研究的学术地位,其研制的“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商品名:苷必妥)于1996年获国家级新药证书,并转让长春高斯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曹永荣教授、赵华盛教授

职业特点上的女强男不弱

艺考

艺考

曹永荣,女,1932年生,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65年调昌潍医学院。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学的教学、医疗和研究。

赵华盛,男,1928年生,195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先后晋升助教、讲师。1965年调至昌潍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这是一对教授夫妇,或许是工作风格的不同,曹永荣教授让人记得更为扎实。

曹永荣教授是个严厉的人。无论是查房期间对学生的提问,还是病情分析期间对细节的要求,她的严厉甚至是苛刻,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的疏漏,她从来是不讲情面,也因为此,在1986年、1989年的全国医学统考中,我校学生心血管考试成绩明显超过全国平均分,为此,她获得学校颁发的特等奖。

曹永荣教授的讲课很有特点。每到一所教学医院,曹永荣总是兴奋地和当地同行探讨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她总是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那种无私的交流给教学医院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她的案例教学开讲时,总是座无虚席,她的讲课清脆利落,话音绕梁,思维清晰,重点突出,其讲课风格为众多临床教师效仿。 解剖教研室对于医学教育来说,是基础之基础。也正因为如此,潍坊医学院的解剖教研室人才济济。1958年,冯元富筹建解剖教研室以来,1959年,朱世杰、张宝骅从青岛医学院毕业分配到解剖教研室,1965年,赵华盛服从国家安排,驰援昌潍医学院建设,1966年,姚培德也从山东医学院调到潍坊医学院,他们每个人都独当一面,推动潍坊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赵华盛对耳科应用解剖、主要肌肉肌电研究有较深入研究,他是耳神经外科解剖学特邀主讲教授,多次参与举办全国性学习班,作为项目主持人,完成了省卫生厅、省教委、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项目。

徐寿增

通达和善学无止境

艺考

徐寿增,男,1935年生,江苏无锡人,1960年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我校生物化学教研室工作。

回忆初来学校的时光,徐寿增说,“1960年,我刚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那时候,学校里的房屋有好多缺砖少瓦的茅草房,学校的教学资源也十分紧缺,甚至就连配化学溶剂所必备的蒸馏水也没有,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我和教研室另一位老师每周都要挑着担子去人民医院抬蒸馏水。我们认为只要能把学生教好,做什么都值得。那时候,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行,一个老师有时要同时教几门课程,来我们学校面试的中专生我们都要抢着要。那时候老师们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大家互帮互助不分彼此,不管谁家里有什么事,谁有个什么头痛脑热,大家都会主动提出替他上课。那个年代,老师们即便在每天晚上的休息时间,也都要去自习室看看,把学生们常提的问题记录下来,能够解答的问题就现场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商议之后尽快给出答复。” 徐寿增是一个率真的人。他说,知识的传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尽可能地将知识结合起来传授给同学。对于教师,应当抓好教学,致力教学为主,科研进修为辅。他建议,学校专业分的不宜过细,医学院重在培养通才而不是专才,学校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对于学生,医学类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学习方法显得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预习和复习,梳理归纳学过的知识,提前预习新知识。当整册书学完之后,要把各章知识系统地连贯起来。他教育学生,时间和机会不等人,抓住每一天的好时光,学习学习再学习,达到学无止境的境界。 徐寿增有着丰富的文艺细胞,每逢节日盛典,他都会走上前台表演节目,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

姜维茂

做学生的贴心人

艺考

姜维茂,男,1943年5月生,山东昌邑市人,中共党员。1967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72年8月调入我院,1994年晋升教授。曾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教学部副主任、主任,兼任过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业组成员、山东省高校思相教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常务理事、政协潍坊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姜维茂教授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在高校德育理论应用与医学伦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上独树一帜。主持并完成山东省教委等三项课题的研究工作,2005年《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获全国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奖两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其中《医学生成才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新编医学伦理学》分获1989年、1991年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新编医学伦理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高校德育新论》获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优秀成果一等奖,三次被评为院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0年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教师,1991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奉献奖,1995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二届师德标兵,2001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站在你身边的姜维茂,永远是那么谦和。前倾的身子表达着他人生的理念,歪着的脖子似乎表达着他的性格,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和小学生一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倾听着对方的诉求,然后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而在众多的学生中间,他是学生的知心大哥,是学生前进的引领者,他话语不多却又散发出强大的气场。他善于发现,长于总结,在细微处发掘精神,在嘈杂中凝练气息,他紧跟时代脚步,吹响时代最强音。无论是逆境中的表达,还是顺境中的扬帆,他有提醒,有祝福。他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众多的声音里你总能听到他独到的见解。他善学、能听、会思,他不盲从、不炒作。他独辟蹊径,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专业思想结合起来,把潍坊医学院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党史学习专栏

艺考

点击上方图片学习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史志兵

编辑:张欣雅

责编:张兴伟王雅会 李晨

总审:田玉胜

●70周年校庆||致敬潍医丰碑(一)

●潍医70周年校庆书画摄影展||墨舞丹青绘风采、光影寄语凝深情

●潍医70周年校庆||学校举行2021年师德报告会

●潍医70周年校庆||你的“表白”母校已收到!

记得点赞+在看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山东本科院校-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山东第二医科大学-70周年校庆||致敬潍医丰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