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教学十佳—李佳佳
本周人物
十月
刊
2021-10-22
在位于德雅楼407室的交互设计工作室里,青岛大学第八届年度教学十佳、美术学院副教授李佳佳终日在那里忙碌着。在那里,热爱教学的她开设交互设计课程,首创“项目制+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关心学生的她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们交口称赞的“佳佳老师”。李佳佳对教学的热爱溢于言表:“当这么多小脑袋瓜子跟你一起创意的时候真是太爽了,我想一直待在这儿,想和学生们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
李佳佳说的“有趣的事”是依托数字媒体专业进行创意,而“想一直待在这儿”的决定她2017年就做出了。那年,李佳佳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是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专业的联合培养博士。毕业之际,她面临抉择:是继续攻读博士后还是就业?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在北京发展前景广阔,要不要留在北京?当时,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在青岛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过一番思索,李佳佳下定决心,带着对专业和教学的热爱回到青岛,来到青岛大学,她说:“我的家乡培养了我,我想为青岛做点儿贡献,把数字媒体方向好好做一下。”
创新教学模式“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
李佳佳认为,美术学院“艺术气息很浓、设计实力很强”,而自己的专业方向偏重技术。从教以来,她不断思考、探索如何将自己的专业与学院的风格融合,让技术与艺术同行。她决定,要使技术服务于内容,“如果美术学院的学生们掌握了数字媒体专业技术,他们的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力都会更加丰富。”当年,李佳佳开设了学院第一门计算机与艺术的交叉课程———《交互设计》。
这门课程主要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很多艺术类的学生都认为画画必须用纸。”李佳佳提出,要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首先就要打破学生对于“纸”的传统认识:“要把‘纸’打破撕碎,加入技术元素,做出为实体服务的产品。”她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交互式媒体软件,从入门到界面设计、APP和网页的开发,再到做虚拟投影、虚拟现实、可视化的产品,从偏向基础到接触高级尖端的内容,课程涉及面不断拓展。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佳佳开启了“项目制+游戏式”的教学模式。2018年,她在给2016级学生上课时讲到图形化编程工具Scratch,学生们觉得它很好玩,提出能不能用这个工具开发几款游戏?李佳佳考虑了可行性后做了大胆的尝试。于是在专题设计课中,学生根据喜好,借助Scratch工具开发了棋盘类、萌宠类、真人扮演类、格斗类等十几款游戏。她还和学生在教室里一起打造了一个“迷你游戏展”,大家把桌子拼成一个展台,展台上的电脑里装了学生们开发的各类游戏。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模式,积极投入到课程当中。同时,该专题设计课也获评校级优质课程。
“课程当中融入一些好玩的、可玩的元素,能让学生更沉浸其中。”尝到创新教学模式的“甜头”后,在后面的课程中,她也融入了相关元素。“项目制+游戏式”教学模式目前已收获了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近三年来李佳佳有6门课程被评选为校级优质课程,并被授予了微软MIE创新教育专家的称号。
教学模式创新在育人方面产生的直接效应是,李佳佳所指导学生的作品和项目多次在艺术大赛中获奖,目前共斩获17个省赛和国赛奖项。其中2018级侯心雨、李雯蔚、宋天姿合作项目“Washing共享洗衣交互平台”获得2021年NCDA(全国高校设计艺术大赛)国家级三等奖。谈及学生取得的成绩,李佳佳认为这是他们努力的成果:“我一直觉得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能量,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努力做好。而且我们学生的作品真的很优秀,只要一个平台、一个出口,它们就能‘炸出来’。”2016级本科生、2020级研究生郑子霞一直跟着李佳佳学习:“佳佳老师的课程内容很新颖,相对于插画等传统课程,APP交互、游戏设计、VR、AR等更能契合我们的想法。”
“作为一所综合类大学,青岛大学对于数字媒体专业而言具有独特的多学科平台优势。”尤其是当学生参加比赛时,李佳佳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美术学院的学生懂艺术,但不擅长技术,懂技术的学生可能艺术又欠缺一点,为什么不让“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呢?于是,她决心带领学院的学生开展校内合作。作为多项全国类竞赛的青岛大学联络人,李佳佳指导学生在竞赛微信群里发布合作信息,招募来自不同专业的合作者。她为学生列出招募模板:合作项目是什么?被招募者需要具备什么技能?计划是参加比赛还是做毕业设计?李佳佳铺好路后,学生们开始主动去其他学院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
践行教师初心”佳佳老师只有一个“
“What do you think?”“Theessence of mathematics lies in its freedom!”交互设计工作室的墙壁上,贴满了激励学生创新的标语。“创意”是李佳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最大要求,“脑洞”是她在课上始终强调的两个字。学生做了个界面是二维的,她就鼓励学生,能不能再做成三维的?三维的能不能再多做几层?她告诉学生:“在设计阶段,不用过多考虑技术问题,只管大胆想象,要脑洞大开。”
和许多80后一样,李佳佳的业余爱好是玩游戏。有时遇到一些好游戏,李佳佳还会推荐给学生们,和他们一起玩。对于体验不错的游戏设备,她也会自费买回来带到工作室里和学生们分享。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正大光明”地玩游戏。她说,做交互设计,体验非常重要,“只有体验好了,才能设计出人们喜欢的产品。
”玩游戏、体验各种娱乐产品,在交互设计课程中被称为“竞品分析”,做一个产品,首先就要熟悉竞品。但她对“玩”有着独特的要求:“玩游戏,不能只是玩,要玩出新花样来。”“玩过之后,要能做出一个更好的游戏,哪怕做不出来,也要画一幅比这个游戏界面更好看的画。”她笑着说:“前面给颗‘糖’,告诉大家‘玩去吧’,后面的‘痛苦’就接着来了。”
李佳佳关心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长。学生需要设备,她大力支持,自费给学生买VR眼镜。她还联系企业,帮助数码媒体方向的学生走出去。侯心雨说:“佳佳老师带着我们去企业参观,邀请行业精英来到课堂讲课,还会把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联合企业举办比赛,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展示机会。”郑子霞说,通常每周一早上7点左右,佳佳老师会给在做项目的同学挨个打电话,询问大家有没有遇到困难,是否需要帮助,“当然老师也会催进度,有时候我们效率太低了。”教学之余,李佳佳更像是学生们的大姐姐。学生们和她一起喝奶茶,一起吃泡面,有时李佳佳也买来零食和学生们一起吃。学生过生日,她买来蛋糕在班里一起庆祝。学习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学生就直接给李佳佳打电话。
2018年教师节,李佳佳在“教学十佳”颁奖现场看到获奖教师的视频,被深深地感动了,在观众席上泪流满面;2021年,她也站到了“教学十佳”的领奖台上。这四年来,李佳佳日夜奋战在教学一线,早上不到7点就叼着面包来到工作室,教学之后的科研工作往往要熬到凌晨,周末还带着学生团队教青少年编程,凭借教学和科研成果拿下了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青少年电子信息科普创新教育基地。“有很多前辈在不停地寻找科研和教学结合发展的办法,我虽是晚辈,但也在不断地摸索,希望教学和科研能‘两条腿一起跑’。”她谦虚地说,自己现在“似乎找到了那么点感觉”:可以把科研项目放到教学里去,教学里面再出科研,形成一个循环。
“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老师,现在实现了。”李佳佳认为,在这个岗位上投入越多,收获越大。她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学生们称呼自己为 “佳佳老师”。学生们说:“李老师有很多,但是佳佳老师只有一个。”
▼往期精彩回顾▼
青岛大学
—QU_1909—
学生记者 / 刘珂 李淑婷
图片/ 受访者本人提供
封面 /李姜楠
编辑 / 冯保院
审校 /温馨 李琪 肖馨远
责编 /魏喆吉魏小平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