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真心,获真情
站前沿,记万千
深入一线,传播精彩
山师大新闻人的故事,徐徐展开
一支麦克风,传递新闻的声音,见证平凡中的伟大!
窦梦迪2011级新闻与传媒学院校友
现任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持人
参与主持《齐鲁金融》《山东中小企业之声》《新闻嘚啵嘚》《齐鲁创业》《为你而来》等节目
《新闻嘚啵嘚》获得了广播新闻优秀栏目
《麻屋子,红帐子,高科技种出个白胖子!》被评为山东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访谈三等奖
《幸福河畔新家园》黄河滩区融媒体直播获得山东新闻奖广播现场直播一等奖
心中有阳光 脚下有力量
“故事从这里开始。”2011,秋,最美的季节,遇到山师大。提起初入山师大的印象,窦梦迪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温暖,校园的广阔,以及不同以往的课堂风格。她表示,山师大,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
大三的一个下午,窦梦迪接到了老师的电话,通知她和同学去参加山东广播电视台的面试。“用力奔跑,就能见证拥抱梦想时最美的自己。”她如是说道。顺利通过面试和笔试后,窦梦迪进入山东广播电视台实习,对于来之不易的机会,她表达出对母校的感谢:“山师大是终点又是新的起点,感谢母校提供的平台和机会。”但这次实习仅仅是她成为专业新闻媒体人的第一步。
“挑战不可能,是自我完善的一种要求。”《齐鲁金融》是窦梦迪真正成为主持人后的第一档节目。然而,在数字的舞台上,她不是一个天生的舞者。面对考验,她不断学习:一周内“啃”完两本财经类书籍,再细微的疑点都要思考、提问、再思考。渐渐地,节目中的窦梦迪不再仅仅只是“搭话”,而是可以得心应手地和金融专家进行交流。回想起应对盲点的策略,她说:“没有所谓的运气,只有绝对的努力。”最具有挑战的还是脱口秀节目,所有的即兴表达,都源于内心的积累,出口成章不是一日功夫。
在人物访谈节目中,她遇到了很多束光。有从业16年从未关机时刻与患者保持联系的医生;有头发花白的科研人员;有驰援湖北的90后护士;有为了创业无法陪伴孩子的母亲,有退伍不褪色的老兵。他们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像一束束光,让她手中的话筒更有力量。
新闻在前方,她在路上
在移动互联时代和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手机无疑是信息传播的“主阵地”。窦梦迪加入融媒体传播部,开始积极探索如何直播,从云编、耍直播、拇指云、v66…每一次直播都是一次历练和挑战。她说:“要时刻将自己归零,牢记初心,终会有所收获。”从过去坐在直播间的线上直播,到移动ip主播;从城市上空的声音,变成了通过移动端为观众呈现所见所闻所感的实时报道;从采编播跟音频、文字打交道,到不断get新技能、掌握新技术。就这样,窦梦迪从一名新闻主播,变成媒体融合的“轻骑兵”。
“新闻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才更有意义的。”窦梦迪这样说道。今年年初,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爆炸,面对着突发事件,窦梦迪主动请缨前往一线,见证了长达两周的“地心救援”。线上线下、大屏小屏,窦梦迪倾力把握每一个细节,用心讲述着救援的详细过程,让报道的文字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救援消息,更是牵动着全国人民心弦的“前线战报”。
走万里黄河沿岸,讲好沿黄各省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黄河故事”。东明县70多岁的农民画家毛吉志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水泛滥,洪水没过房顶的情景,现在仍心有余悸。有一间经得住洪水的房子,成为他们向往的生活。在山东,像毛吉志一样的黄河滩区村民有60万人。2020年底,窦梦迪和她的同事来到了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村村台直播《幸福河畔新家园》,用话筒和镜头记录下了滩区百姓的“上台”新生活。在采访中,她们用体验式的报道、多角度的笔触、全方位的推广平台,通过小视频、vlog、无人机、手机直播等多种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全方位报道充分展现了黄河沿岸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的扎实推进。窦梦迪说:“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切,手里的话筒也变得更有意义了,这不仅是一个工作,更是一份荣耀,只有脚步到了,耳朵到了,心到了,才能真正感到世界的变化。”
习总书记说:“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从业六载,“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未曾改变。而对于未来,窦梦迪说:“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得的媒体时代,作为媒体人,我将努力成为‘当下’的记录者、历史的‘见证者’,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的道路上。”
“非典型”新闻记者
穆广辉2011级新闻与传媒学院校友
现任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
被评为第三届新媒体优秀人才
曾获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短视频类)
迈阿密-美洲-中国电视艺术周“短视频金珍珠奖”
央视“你好,新时代”融媒体短视频大赛二等奖
参与报道央视“还看今朝”等大型专题片拍摄任务
短视频《山东一分钟》、微电影《山东24小时》主创人员
电视人到新闻人,是挑战更是机缘
“大学四年让我有时间去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穆广辉这样讲到。与室友碰撞观点看法时的刺激、与同事投身学生工作时的充实、与朋友一同完成作品时的澎湃......回忆的滤镜下,这些瞬间格外熠熠生辉,一切都是那么热血有力。研究微电影、专业设备,学习海报设计、展板绘制,这些旁人眼中的“无用之用”却在未来成了大用。一次次的潜心积累,让他一步步地靠近梦想的舞台。
2015年从山师大毕业后,他在山东广电原公共频道进行电视栏目制作,发挥着广电人视听艺术创作的专长。2016年,山东广电进行媒体融合改革,成立了融媒体资讯中心。就是这场疾行的改革,将他引向了记者的航线。“我就是这场媒体改革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跟着大江大流奔腾到了新闻记者的浪头。”
浪头之处摇摇晃晃,穆广辉遇到的一大挑战便是笔力不足。他时常觉得自己游离在新闻之外,只是进行视听转化的“工具人”。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积极适应,在请教中磨砺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升采编报道的本领,用成长的动态曲线来正视自己。挑战之外,浪头之处更有风景万千。媒介融合催生出了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维度:将视听编创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新闻的采编工作中,用短视频为新闻传播赋能。
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体悟采访魅力,感受生命间的往来。往来中,遇见个体的不同、聆听遥远的声音。穆广辉讲到:“无论是蓝领工人还是企业老总,他们都背负责任且独具特质,与他们相处能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到无限的生活。我曾采访过在小区火灾中用绳索救下被困居民的一位‘蜘蛛侠’,从中了解到他的孩子患有先天疾病。作为一名记者,我希望他们给予社会的温度能够获得回应。于是我们追踪报道,为孩子筹到了医疗费。现在每次逢年过节他都会发来祝福短信,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帮助了他人,传递了爱与温暖。”在一场场深度的邂逅中,穆广辉找到了新闻记者的价值。
心有宽广格局,产出优秀作品。“近几年,山东广播电视台也朝着新型传播方面改革。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山东一分钟》成为全网爆款,与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制作的微电影《山东24小时》发布1小时内浏览量突破10万,全网播放量2000多万次,切实地宣传了大美山东的形象。”穆广辉作为这两个作品的主创人员之一,心里满是自豪。
未来,他希望继续发挥广电人的所长,为传扬主旋律助力。他想用视频讲述那些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不等不靠”的模范故事,做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和年轻人观看习惯的网感视频。用轻快的传播语言表达脱贫攻坚等宏大主题,传扬主旋律,让党的声音走进青年人的心中。
“每个人心中都有诗”
“新闻记者这条路上的很多人都有着新闻人的情怀,这份情怀是对新闻的敬畏之心。”穆广辉这样说道。心有敬畏,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一件严肃的事,需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去担道义、著文章、正视听。心有敬畏,也因为新闻记者要做的是弘扬社会正义、推进社会改革。“2018年龙郓煤业事故爆发,外界对救援工作提出了质疑。而我作为在场的新闻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井下救援的情景展现出来以回应质疑,于是提出了下井申请,最终让民众知道救援人员从未放弃过矿工兄弟们。”他尽记者之责,倾听“无声的声音”,发现“看不见的存在”。
新闻记者的工作并不轻松。“这两年看得最多就是济南上空的夜景。加班时我经常会俯瞰城市的夜景,风景很美,可我还是很遗憾不能去品尝它。”高楼有其魅力,但总归离烟火远了点。
情怀也好、烟火也罢,对于穆广辉来说,这首心中的诗更是一种纯粹的执念。“每个人心中都有诗,许久之后,我希望回到老家,当一名小学老师,去传道与传承。”这是他心中的那首诗。
当下,尽管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受到很大挑战,但真相永远需要被看见、人性闪光永远值得被宣扬、我们也永远歌颂和平与爱。也因为如此,新闻工作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与意义。“新时期,新征程,新闻工作者永远在路上。”
肩负责任传递正能量
心怀热爱勇毅赴未来
吕晓彬2007级新闻与传媒学院校友
现任《威海晚报》新媒体部兼新媒体运营中心主任
曾参与威海晚报传媒各新媒体平台建设,并创办《小晚早新闻》、《威海报道》、《悦读》、《威海欢乐团》等栏目
曾任“中国梦威海潮——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荣耀威海盛典总导演
荣获山东省第三届全民阅读推广人称号、威海市党课名师称号
《书店马扎大爷》报道荣获2018年度山东新闻奖媒体融合作品二等奖
《小晚早新闻》栏目荣获2019年度山东新闻奖媒体融合作品二等奖
“守初心、担使命,永远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记者”演讲荣获威海市微党课大赛第一名
缘起山师大,热爱燃心间
十四年前,对数字媒体的好奇与热爱激发了吕晓彬心中的求知欲,对未来的憧憬在初入大学的心中满溢。“很感激山师大对我的教育,大学四年我学到了很多‘真东西’。”十四年后,心中的热爱之火让毕业后如愿成为记者的吕晓彬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带着专业知识奔走在新闻前线的他对世界时刻保持好奇与热情,始终对生活和未来满怀期待。
“做这份工作你必须得心怀热爱,否则是吃不了这份苦、也做不好这份工作的。”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凌晨街边路灯熄灭时,吕晓彬正匆匆赶赴新闻现场,新闻作品发布前,他久久地坐在电脑前反复斟酌、谨慎审查,以确保万无一失。“但我不觉得累,作品完成后就是有一种成就感。”做一名记者是吕晓彬谋生的工作,但他人眼中的苦累于他则是一种人生的乐趣。心怀信念的吕晓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肩负专业的行囊出发,不断在璀璨变化的大千世界中奔赴下一处山海。
追记好新闻,传播正能量
一名好的记者能捕捉普通生活中不平凡的人和事,叩开另一独立个体的生活和情感,在俯身聆听他人的同时,亦用语言和文字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还记得三年前,那是世界读书日来临的前夕,吕晓彬在采访结束准备离开书店时,一位在书店角落看书的老爷爷吸引了他的注意。出于记者职业的敏感,吕晓彬上前采访了这位“看起来有点儿故事”的人。在交谈中,吕晓彬用视频记录下了92岁高龄老爷爷醉心阅读的轨迹,“他谈到,以前身体好的时候大爷每天都去书店看书,尽管岁数大了,也保持着每周都带马扎坐公交车到新华书店看书的习惯。”老大爷一句“现在的国家真好,坐车不花钱,来看书也不花钱”的感慨让身为记者的吕晓彬深受触动,而视频与文字记录下的对话在媒体平台发布后也同样打动了众多读者。新华书店里的这次无意采访,让吕晓彬发现了这位“有故事”的好人物,传播了这份正能量满满的好新闻,得到了社会的一片好反响。
“我们所希望的就是能更好地捕捉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新闻,并将其传递出去,宣扬更多正能量。”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在新闻人眼中是社会跳动的脉搏,身为记者的他们在俯身倾听中化为“传声筒”,为城市晕染出一抹又一抹暖意。
日日思责任,时时守信念
“记者这份工作可能在做之前想到的更多是“无冕之王”、是一种荣耀,但其实真正从事这份职业后,想的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在吕晓彬看来,记者作为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者,要根据事实讲真话,对自己、读者和社会负责。“无论传播途经是传统报刊还是网络新媒体,无论传播媒介是笔、摄像机还是手机,记者这一身份都有着神圣的意义。” 吕晓彬作为一名主流媒体记者,心底始终坚守“记者要肩负社会责任:要为不平事发出正义的声音,要为弱者争取更多帮助”的信念。记者这一身份意味着通过平台所发表的一字一句都代表权威媒体的声音,对权威羽翼的敬畏让吕晓彬不断鞭策自我,百姓们的信任容不得半点辜负,审慎细致早已成为了他的习惯。能够作为当地权威媒体工作者的一员、为自己的家乡城市发言发声、并能获得城市大众的认可,这都给吕晓彬带来了很强的自豪感和对城市的归属感。
现如今,媒体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展望未来,如何在时代潮流中把握当代脉搏、耕耘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权威媒体,还需要作为记者的吕晓彬乃至千万记者媒体人长期不断的探索。“不管未来面对的是赞誉还是困难坎坷,我会坚守身为记者的职业底线,不忘初心和使命,在新闻工作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一支笔
写理写情
绘出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双眼
探真探实
观察世间的方方面面
铁肩荷责,妙手华章
致敬新时代的记录者!
本作品版权归大学生通讯社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到任何平台
欢迎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精选
◆原来这才是“早C晚A”的正确打开方式!
◆保研北师大 | 曹雨萌:坚定的选择,源自努力带来的底气
◆初雪:立冬的你,如此美丽
/山东师大党委宣传部大学生通讯社 /
策划&编辑:王艺霖 齐甘霖
文字:杜忠洋 刘晓源 范心怡
责编:向雅璇 徐斐然 朱佳欣 胡硕楠陈慧琳 张小雪
审编:周楠
终审:向玉贞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