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东省教育厅部署,山东农业大学主办、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2021山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岱宗校区举办。众多青年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生物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主题畅谈,激发研究生科研思维,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张彦教授作了“细胞极性生长正反馈调节机制”的报告。细胞极性是指细胞的不对称生长,对于动植物细胞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张彦教授以植物中重要的分子开关小G蛋白ROP为突破口,深入浅出地描绘了调控花粉管和根毛极性生长的正反馈调节机制。另外,张彦教授实验室对植物中的另外一种极性细胞——纹孔管细胞也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正反馈机制同样适用,纹孔作为植物运输水分的重要结构,对于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张彦教授
《Nature》科学杂志论文第一作者、园艺学院段巧红教授详细讲解了“十字花科植物自交不亲和机理的研究和应用”。其研究内容在分子与生化水平上揭示了被子植物防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作用机制,系统解析了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性生殖自交不亲和的机理,对于植物生殖发育研究、作物产量提高、保护稀有物种的种质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成果有望应用于作物杂交育种以及利用远缘杂交育种,在丰富种质资源、提升育种品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段巧红教授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农学院张大健教授介绍了“大豆驯化与适应的分子遗传基础”,指出了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现状,详细讲述了其在大豆种子泥膜的分子遗传机理、结荚习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以及黄淮海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展示了团队以野生大豆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开展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遗传机理研究,并获得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山农豆1号”的工作成果。
张大健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孙庆彬副教授阐述了“植物种子大小的分子调控机制”。种子大小是植物的一个重要品质性状,也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人类而言,种子更是食物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孙庆彬重点报告了SHB1基因通过调控胚乳细胞化影响种子大小的分子机制,分析了该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前景,对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孙庆彬副教授
博士后高阳阳讲述了“大麦HvNLP2调控硝态氮信号和氮素利用率的机制研究”。通过克隆大麦HvNLP2基因和解析其调控硝态氮信号响应及代谢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发现该基因能够影响大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这不仅为解析麦类作物的氮素利用机制、提高其氮素利用率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培育养分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利用研发的新品种并结合科学的栽培措施,能够达到减肥增效、发展绿色农业的目的。
博士后高阳阳
专家报告会后,还举行了研究生学术报告与学术墙报展示,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进行点评。经过作品展示、现场答疑和专家评议,18名研究生获奖。其中博士研究生于洋和吴迪获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6名研究生获得“优秀墙报奖”。
在墙报展示环节崭露头角的博士研究生李晓虎表示,通过活动,有机会跟生命科学领域知名教授和资深导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共同探索生命科学领域热门研究课题,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农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是对自己研究的进一步激励,更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探索旅程。
活动组织者之一、青年长江学者、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苏英华表示,本届研究生暑期学校立足生物学领域,致力于为高校研究生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希望研究生们能够在活动中汲取科学知识的营养,立志增强创新能力,扎根农业,提高强农兴农本领,为新时代生物技术创新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山东农大报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王静张秀格
审核:张钦龙 陈姣毛惠文
登高必自
-山东农大新媒体中心出品-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号:sdauxcb
新浪微博:@山东农业大学
投稿信箱:sdaunewmedia@163.com
点亮这些按钮,
为山东农业大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