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王导与东晋+杏坛阁
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想必刘禹锡的《乌衣巷》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名言更是广为流传,那么这里面的“王”说的是谁呢?这里的王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家族。今天我们就走进琅琊王氏家族看看他们当年的故事。
王导,字茂弘,琅琊人,也就是今天的临沂,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他和他的家族对东晋王朝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卧冰求鲤”的故事吧?故事的主人王祥以孝闻名天下,并因孝走上仕途,为曹魏和司马氏所重视,西晋时期,琅琊王家的王衍“信口雌黄”,以玄谈为能事,官至三公。琅琊王氏是西晋的名门望族,权倾朝野。
西晋末年,王衍率军抵抗北方羯族人的进攻,战败被杀,琅琊王氏受到打击,举族南迁,王导和堂兄王敦等兄弟联合几个门阀士族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司马睿渡江之初,南方门阀士族没有把他看在眼里,无人前来问候,王导、王敦策划了三月三上巳节的时候,陪晋元帝出游,兄弟二人为司马睿左右随从,震惊了南方士族,他们虽然看不起司马睿,但是他们不能看不起琅琊王氏,于是,南方士族才有心归附。东晋建立之初,晋元帝司马睿不敢坐龙床,拉着王导一起坐,被王导婉拒。可见,琅琊王氏对东晋的意义。王导、王敦先后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位皇帝,可谓是“三朝元老”,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也就是说当时琅琊王氏家族的势力堪比当时的皇室,甚至能够与皇族司马氏共治天下。王敦在成帝朝搞叛乱,被镇压,因为朝中还有王导,并没有因此动摇王氏家族的地位。王导以“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稳定东晋初年的政治,发展经济,是有历史贡献的。王氏家族在王导去世后,政治上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形成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格局。我们所熟知的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就是这个家族中的成员。王家历代为官,代代出名人,所以琅琊王氏遂成为东晋、南朝的名门望族。《梁书·王筠传》中记沈约之言“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采相继,如王氏之盛者”。足以说明琅琊王氏在当时是何等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农圣亭,农圣亭是以纪念贾思勰为名的四个角亭之一,走过连廊,我们一起去齐鲁文化长廊的中心位置杏坛阁看看。
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坛阁下,这里是齐鲁文化长廊的中轴线,也是文化长廊建筑中地理位置最高处,因孔子讲学之地名曰杏坛而得名。杏坛阁为重阁建筑,阁南门楣处上书“杏坛阁”三个大字,为我校美术学院王始钧教授所书。
阁的四周围栏上,雕刻的是《孔子圣迹图》。圣迹图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完成故事情节的一部连环画。《孔子圣迹图》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日趋成熟的过程。汉魏和唐宋时期出现了各类反映孔子形象的画像,同时,随着历代统治阶层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重视,也为《孔子圣迹图》的刊行奠定了思想与物质基础。相对较为完整的《孔子圣迹图》,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著录的,是宋代孔津的《孔圣图》3卷。此后,其内容逐渐完善起来。不同历史时期,圣迹图在版面、绘制手法上呈现不同样式,有木刻本、彩绘本、石刻本、影印本、珂罗本。
其中传世木刻本最早的是明代正统九年(1444年)监察御史张楷编辑的《圣迹图》,记载了孔子29件事迹,每幅图有说明和赞诗。弘治十年(1497年)何廷瑞增至38幅,但新增9图有说明而无赞诗。郑振铎先生对明正统刻本《圣迹图》的艺术价值作了高度评价。
石刻本的《圣迹图》,是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提出来的。次年,山东按察副使张应登按部都曲阜,建议增加7图,将原稿增至112图。既有孔子事迹画面,又有标题及文字说明,由毛凤羽汇校,杨芝(维扬)作画,章草刻石,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落成。相传,其画图底稿为宋人画本。今孔庙圣迹殿内陈列有120块刻石,其中,总题目“圣迹之图”(篆书)1石,文字9石,画幅110石。
齐鲁文化长廊杏坛阁四周围栏,精选了32版《孔子圣迹图》,以浮雕的形式雕刻在四个边角部分,配有文字解说,形象生动,向我们展示了孔子一生中主要的活动事迹。如,“克复传颜”“子路问津”“夹谷会齐”“礼堕三都”“匡人解围”“化行中都”“在川观水”等,通过孔子的事迹,让我们深刻领悟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教育主张,见贤思齐,规范人们的言行,从而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穿过回廊,我们到书圣亭看看,书圣亭是以纪念书圣王羲之为名,接下来,我们看看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齐鲁师范学院—
感谢历史文化学院对本次专题策划的支持!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音频:齐鲁师范学院金声解说团
文字:齐鲁师范学院金声解说团
编辑:贾尚尚 刘淑敏
审核:李莉
总审:辛源
齐鲁师范学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点亮在看,为齐鲁师范学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