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支教系列报道(十二)——文化润疆,我们一直在行动

济宁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援疆支教系列报道(十二)——文化润疆,我们一直在行动

济宁学院

济宁学院

今年九月,济宁学院第三批援疆支教团68名师生来到了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支援当地的教育事业。66名大学生分配到了七所中小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了教育教学工作。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工作之余,我们响应国家文化润疆的号召,另根据学校部署,作为身处文化圣地曲阜的高校学子,除了时时处处体现出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和送教下乡中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文化润疆,我们一直在行动:

一、课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开学第一课,我们给英吉沙的孩子们介绍我们的学校,介绍曲阜,介绍孔子及儒家文化。当地有些孩子居然真的不知道孔子是谁,他们感觉曲阜离他们也那么遥远。我们通过图片及视频让他们了解到了在祖国的东方,有一位圣人,他的思想穿越千年,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贯穿着他的思想,比如“宽厚谦让,文明和谐,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道德规范,都能从他那里找到理论根据。通过讲解,扩展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他们知道了孔子、曲阜、济宁学院。

济宁学院

二、送文化下乡,展济园学子风采

(一)送教下乡—到乌恰镇第二小学

英吉沙县乌恰镇第二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无论是校园自然环境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县都是标杆。校园里的国学书院是济宁援建的,设计的功能教室非常齐备,墙上的国学经典语录和配图美观、大方,很多都是本校老师亲手制作,文化氛围相当浓厚。但是,硬件设施齐备了,缺少的是专业任课老师,济宁学院在英吉沙青少年中心的几位音、体、美的支教大学生在英吉沙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和两位带队教师多次送教下乡,把自己所学的书法、音乐、武术等技能教给那里的孩子们,教他们写毛笔字、教他们学唱根据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改编的歌曲、教他们学武术动作。通过努力,乌恰二小的孩子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现场观摩会,济园学子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济宁学院

参加乌恰镇第二小学文化活动

(二)送文化下乡—到乔勒潘乡

11月13日,山东省援疆指挥部民族团结进步现场推进暨“鲁疆石榴籽”志愿服务动员大会在英吉沙县召开,标志着山东援疆“鲁疆石榴籽”志愿服务全面启动。启动仪式结束后,领导们观摩了乔勒潘乡阔什买霍伊拉村农家文化大院,我校学子参与文化大院的建设,他们开设国学课,教村里的孩子们读弟子规。体育学院、音乐学院学生还参与村里和职业高中的民族团结篮球比赛,丰富了支教生活,也加深了对村民和村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了解,也是一次很好的大学生进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

济宁学院

参加乔勒潘乡文化活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

英吉沙职业高中国学书院和英吉沙青少年活动中心在我们援疆支教团队到来之前一直是闲置的,我们来了以后从打扫卫生开始,到招生、组建美术班、舞蹈班、民族器乐班、跆拳道班、朗诵团队一点点建设起来并开始出成绩,同学们认认真真备课、磨课,利用周末给孩子们上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得到单位领导的表扬、认可,而且在全县教育系统现场会中展现了风采。济宁学院支教大学生带领着各自的团队呈现了精彩的节目,同时也汇报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学成果。

济宁学院

英吉沙职业高中社团文化活动

济宁学院

文化润疆工程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工作的重要抓手。济宁学院第三批援疆支教大学生在英吉沙这块热土上以教学、文化下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用自己的所知所学推动着意识形态载体化,阐释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提升着本地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着学校、乡村的文化认同,自身在这些活动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真正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援疆实习支教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党史百年天天读

济宁学院

点击上方图片学习

文案:李青

摄影:援疆支教集体

编辑:孙岩

初审:尹成凤

责编:肖桐

总编:高应心

终审:李利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山东本科院校-济宁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济宁学院-援疆支教系列报道(十二)——文化润疆,我们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