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寒假已度过大半。同学们在经历过一学期充实的校园生活后,对漫长的假期可能夹杂些许兴奋、期待或是迷茫。目前,尽管疫情相对平稳,但多地相继发生的聚集性疫情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小伙伴的聚会、活动的范围、出行的方式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加之各种与学习、恋爱有关的看似关怀的“盘根问底”,长期共处缺乏优质沟通,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昼夜颠倒……这些都可能带来莫名其妙的烦躁、心情的低落、身心的疲惫。所以,身体放假了,你的心理是否也放松了呢?作为寒假生活中的你,在做好常态化防疫的同时,面对以下问题,你做好心理防“抑”的准备了吗?
假期我们可能会面临的心理问题
一:亲子关系亮红灯
假期里有很多同学发朋友圈自嘲“洗碗已经不能维持亲情了”“相处时间一长,母爱直线下降”,长时间在家与父母相处会因“过度亲近”而引发亲子矛盾,存在典型的“三天小宝贝”现象,尤其是在控制力强的家庭氛围里,正处于成年人早期发展阶段的同学们由于心里自主意识强与“控制型”父母之间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激化亲子矛盾。
二:被疫情支配的“过年无感综合症”
传统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祖国大地处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很有传统过年的浓浓节日气息。我们学生党,也能被节日的欢快气息所感染,将一学期攒得压力和孤单,借助过年得以驱散。但是随着常态化防疫的需要,亲朋好友的聚集受到一定限制,见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假期的年味儿也渐渐变淡了许多,出现了“过年无感综合症”,这可能会让处于孤独、平时更多被动社交的大学生感到内心失望而导致情绪低落,人际交往界限呈现割裂状态,可能强化有“孤独感”倾向同学的强烈负面情绪。
三:被“信息沉溺综合症”纠缠
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很多学生喜欢在虚拟网上世界里沉迷,来排解忧愁、寻求认同。充裕且自由的寒假宅家时间,为百无聊赖、不知疲倦的大学生网迷提供了极大便利,没日没夜地追剧、打游戏、看直播的比比皆是。长期沉迷网络世界,而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会致使我们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越发萎靡,越来越不喜欢与身边人说话和交往,甚至离开电子产品会感到难以适应,出现自闭、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
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持心理健康?
01
换位思考,学会感恩
尝试理解父母,父母也曾经是青少年,有一个机会可以大家坐下来聊聊父母的过去,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父母。要注意保持淡然的心态,锻炼自己在各种嘈杂声音中应对自如、泰然自若的应变能力。
02
学会共情,积极沟通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心灵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中获得光芒的。寒假到来的时候,我们更不能忽视沟通的重要性。居家的同学可以利用机会,多与家人沟通,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可以与朋友进行密切的交流;如果没有面对面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网络等手段,维持与亲人朋友的交流。
03
规律作息,适度锻炼
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相辅相成的。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会为新的一天充满能量。假期意味着舒适与放松,但要尝试规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在固定的时间起床、用餐、小憩、娱乐,同时可以有计划地为自己设置一些学习任务,为新的学期做准备;减少室外的聚集性活动,可以进行室内运动,适度设计锻炼计划。
04
自我提升,纾解压力
矫正自己非理性的错误想法,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要让自己整天沉浸于信息的漩涡中;坚持规律的生活节奏,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科学防疫,听从指导,不过度防护、清洗和消毒。
05
学会求助,把握时机
在漫长的假期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经过自己的自我调适,大多数人可以从情绪和行为问题困扰中摆脱出来。如果经过调整后仍然不能自拔,甚至于变得更加严重,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帮助。
找专业人士解决心理问题
针对同学们的困惑,潍坊医学院心理学院特别组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为大家的心理防“抑”提供支持。你可以通过关注潍坊医学院,或者潍医心理师生之家微信公众号进行留言,预约个体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学院教师长期开展面向师生及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两次参与洪灾后心理援助,疫情期间开设的心理热线入选中国心理学会专业可靠的中国心理热线。专业团队,专业力量,如有需要,我们一直都在。
咨询师简介:
王艳郁,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心理治疗师。擅长领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
宋玉萍,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擅长领域: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家庭婚姻问题。
孙琳,心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卫生医师。擅长领域: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疾病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护。
刘晓芹,发展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学业压力,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自我成长,亲子关系。
邹敏,基础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学习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亲子关系。
张德利,副教授,硕士,内科医师。擅长领域:解决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失眠,亲子,学习,同性恋倾向。
刘晓丽,副教授,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系统心理师。擅长领域: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压力管理、情绪情感问题。
高新义,副教授,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惊恐发作,慢性焦虑,自伤,强迫,青少年及婚姻家庭。
孙延超,副教授,硕士。擅长领域:亲子关系,学业问题,人际交往。
李福洪,男,硕士,副教授,擅长领域:亲子关系,情绪情感问题,家庭婚姻问题。
王健,副教授,硕士。擅长领域:青少年问题,婚恋家庭、精神障碍咨询和心理治疗。
郑德伟,讲师,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亲子关系、情绪情感障碍、学业问题。
高卫星,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情绪压力、家庭亲子、情感婚恋、个人成长、两性心理。
王帅,讲师,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擅长领域: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鉴别。
王佳丽,讲师,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领域:情绪压力、人际交往、自我成长、性心理、亲子、婚恋家庭。
第三方啊 啊 啊
党史学习专栏
点击上方图片学习
来源:心理学院
编辑:魏子涵 彭鑫淑
责编:张兴伟 王雅会 李晨
初审:谭婷
总审:田玉胜
●为冬奥会加油!这些知识点快来Get!
●健康过大年||潍医中医学院专家这样建议!
●共赴冬奥约,一起向未来!
●于金明院士新春寄语:“爱”拼才会赢!
记得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