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史志兵老师的
三全育人研究成果再获关注
史志兵老师的三全育人研究成果《教育的温度》继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后,再获社会关注,《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发表长篇书评《给你光亮与温暖》。
《教育的温度》以一个校园新闻人的独特视角关注大学教育,全书站位于大思政,流连于课堂之外的教育,把握教育的细节,思索思想的形成。从研究“大学情感教育的非主流模式”到体味“读书的滋味”,从“有样学样”到“学点哲学思维”,从“爱好与成长”到“帮助别人成长自己”,所有这些都承载着作者教育的理念。全书48位学子的个案报告,则从成长历程和人生细节表达教育的反哺与反馈,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的温度和教育的成就。
个人简介
史志兵,1986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潍坊医学院报编审,曾任潍坊医学院报社总编辑、中国高等医药院校校报研究会副理事长。
从事编辑工作35年,多次获潍坊医学院先进工作者、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04年被山东省高校工委授予“山东省高校优秀校报工作者”荣誉称号。
研究成果《加强高校舆论引导 培养合格跨世纪人才》《新时期高校校报发展空间的拓展与实践》等先后获山东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主编、主审专著10余部,《高校校报理论与实践》《高校校报发展态势研究》《教育的温度》等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主持省级课题研究数项,相关新闻作品发表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先后7次获得山东省新闻奖。
给你光亮和温暖
给你光亮与温暖
从《教育的温度》体味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
作者:徐艺峰陈冬梅
每个行当都有着自己的规则和底线。但不可否认,浮躁之下,速度之下,很多本该坚守的东西都被“理所应当”地丢了。作者认为,有两个行业是最特殊的。一是医疗,救人命的;一是教育,救人心的。
“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大学教育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思考。“拥有什么样的技能”和“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应该思考的范畴。医学是保护和促进民众生命健康的科学,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医学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的重任。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德医双修、为老百姓健康福祉服务的医务工作者的人才培养重地,包含了前面所说的两个最重要行业。因此,医学高校培养“人”的任务,更加重要。
“教育”重在“育”而非“教”
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的温度》,是潍坊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的一次梳理。该书用“保持教育的温度”、“炙热的学子”和“编辑心语”三个篇章,对潍坊医学院建校以来的医学人文教育做了全面思考,指出了现今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给予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出了深化培育医学人文、做有温度的教育的目标。在看似紧张又单调的校园里,作者史志兵以一个教育者的独特视角,透过诸多教育个案,让读者得以找寻到教育的意义之所在。不论是“保持教育的温度”里的深度思考,还是“炙热的学子”中的肺腑之言,你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尤其透过当年的学生记者那48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你会看到教育所带来的力量。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些曾经的学生,在今天,不论是社区医生还是联合国和平勋章获得者,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学科专家,回忆起校园学习,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笔触和情感放在了专业学习之外。在大家的回忆中,课堂之外、专业之外给了“我”更大帮助与影响。
这也正好印证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大学之道永远是育人为本,这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
曾子在《大学》首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强调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道德完善、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不仅仅是个掌握技能的劳动者。爱因斯坦曾说,“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哲学家怀特海也说过,抛开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为考试而背下的细节,剩下的才有价值。那个“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就是一种学习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独立思考能力。担任耶鲁大学二十年校长的理查德·莱文认为:“如果学生从耶鲁本科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将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他在《大学的工作》中回答道:“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的英文是 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强调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而这些在笔者看来,都是在强调人文素养。
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重大科研课题几乎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世界的理解。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有高层次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精神素质、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提高其精神境界,转变其思想观念,改变其思维方式,从而解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因此,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非可以缺失。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行单一的专业教育,特别是医科、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缺少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的文化氛围。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高校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课堂和任何一种教材所能独立完成的。潍坊医学院作为医科高校,在现有教育背景下,并没有丢掉人文育人的土壤。以《潍坊医学院报》为代表的学生课外成长平台,仿佛就是紧张的专业学习生活中的一扇窗,让学生在医科校园得以呼吸到不一样的空气,见到不一样的风景,获得不一样的营养。正因为有了这种营养,临床医学专业1989级学生记者、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王建东懂得,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正因为有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卫生管理专业1994级学生记者、山东千佛山医院第一党总支书记、潍坊医学院兼职教授王林平借用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写道: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即生长。这个观点先由卢梭提出,后来杜威做了进一步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本义,即要使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比如知识灌进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自然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细化来说,智育应该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应该倡导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应该培育高贵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然而现实中悲哀的是,大多数教育都以功利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即使承认“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外在目的,比如将来要适应社会、做出成就等,仿佛不朝这些目标努力,生长就没了价值。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实质是压制生长,否定“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实际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打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自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这些都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也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和能力,人们才得以改变人类社会。
在今天,强调内在,强调学会学习和思考以及对综合素质、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因此,教育,既要给人们以知识和能力,又要给人们以理智和精神。当看到的世界大了,你才能更加宽容更加坦荡。
在《教育的温度》中,临床医学专业1999级学生记者赵兵写到:“正是母校让我对世界开始充满了好奇,才有后来走遍世界的想法。”毕业后,他又从山东到贵州读书,从贵州到浙江工作,从浙江再到北京读书,从北京再到美国工作,从美国又来到上海。今天的他,已经成长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后,Mayo Clinic神经外科研究员,受邀参加欧美国际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并大会发言6次。潍坊医学院毕业生、解放军第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周光德说,小到自己,大到国家,没有理由停滞不前。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内心把灯点亮
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教育应做的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唤醒内心,解放天性,激发潜能,促使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创造力的觉醒。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的向往。教育要做的不是把筐填满,而是把灯点亮。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什么叫唤醒?当学生想自己爬上墙头,却够不到时,一个好老师不是把你抱上去,而是在旁边悄悄地递上一把“梯子”。这就叫唤醒。
梅贻琦说,“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今天各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争,标榜的是种种指标。其实事情很简单,最硬的指标就是教师,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那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地再大,楼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大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熏陶。正像潍坊医学院毕业生、潍坊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潍坊医学院兼职教授柳林所说,“我们不能挽留住岁月,但可以挽留住岁月对人的激励。”
潍坊医学院1979级校友于金明是知名放射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潍坊医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田玉胜说,从于院士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大医情怀、大家风范。他在《教育的温度》中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条件下,李兆祥和史志兵两位老师和同事奔波在黄河两岸、沂蒙山区、胶东半岛,最终写成新闻通讯集《白衣丹心》,让大家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认识了母校的底蕴,也让离校校友感受到了来自母校的牵挂。潍坊医学院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教师马永安说:“我们在无意之中担负了人文教育的责任,在一个以医学为核心的环境里构筑起一个人文家园。”在口腔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张立看来,或许精神的培育和交流,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
做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善良、坚毅、正直、努力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珍贵品质。正因为潍坊医学院一直坚守“为你唤醒人心,为你把灯点亮”,才有了今天遍布天下的充满温度和深度的医者。比如坚持“做好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多做点别人不想做、不愿做、做不成的事”的潍坊医学院1995级校友、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琳;坚信“治病也要治人”的潍坊医学院1993级校友、华中科技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教授姜永生;比如坚持“对患者抱以最大的同理心,做好爱的陪伴”的潍坊医学院1995级校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副主任医师徐德军;比如坚信“能够为别人所需要,能够帮助和给予别人,生存才有了明确意义”的潍坊医学院1989级校友、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博士后钟玉萍。“'平等、关怀、温暖’这个东西,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却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让青年学生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潍坊医学院1994级学生、心理学院院长王艳郁认为。临床医学专业2003级学生、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获得者代兵动情地说,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是毫不犹豫的。
《教育的温度》带给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自己的学生能拥有这样的思想,这不仅仅是潍坊医学院的光荣,更应该成为所有大学教育所追求的荣耀。卢梭说:“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的第三方啊 啊 啊
党史学习专栏
点击上方图片学习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徐艺峰 陈冬梅
编辑:赵丹宁 田心怡
责编:张兴伟 王雅会 黄浩东
初审:谭婷
总审:田玉胜
●心理防“抑”||潍医心理学院老师为您解惑!
●为冬奥会加油!这些知识点快来Get!
●健康过大年||潍医中医学院专家这样建议!
●潍坊医学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记得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