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激发新活力 优势助力开新局
青岛滨海学院2022年新春献词
校长 韩方希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壬寅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历史也将翻开新的一页。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广大教职员工以及你们的家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新年的问候!向滨海所有学子、海内外校友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祝大家继续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在展现正能量的滨海风貌中成长、奋发,为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做出贡献。
2021年,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的重要问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特殊的节点,伟大的成就,全新的征程,前瞻性导航,荟萃于十四五开局的第一年,注定了2021年是祖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伟大里程碑。
2021年,也是青岛滨海学院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学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此为引领,学校工作全面上台阶,取得了喜人成绩。
这一年,学校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学校三甲附属医院健康发展。自2020年6月8日开诊以来,医院以高端人才、精良设备为基础,以多例疑难重症的诊疗为检验,展示出了三甲医院标准的诊疗能力,具备了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和教科研一体化功能。2021年4月,山东省肿瘤医院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落户”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实现了院士助力,双赢合作,标志着医院在高阶合作与疑难重症诊疗能力领域揭开了崭新一页。
青岛滨海学院(大珠山校区)图书馆
2021年9月,大珠山校区投入使用,8个医学专业、5000余名医学专业师生,完成了校区搬迁,成为当前青岛西海岸唯一的医学类专属校区,实现了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胜利会师,落实了学校重点打造医学专业、开拓医学办学空间、建成医学专业学研产融合平台的规划,确立了现实条件下最为理想的两校区办学格局,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借助区域和专业优势,学校医学生走进社区,以“助村干、助健康、助诊疗、助民生”“四助”为内容,为居民提供预防疾病等健康知识普及服务,标志着学校“预防科普结对子、大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启动。这一融合医学人才培养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创新举措,协同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办学格局以及医学学研产平台搭建,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第十四届山东省高校机械工程学院(系)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
青岛滨海学院举办援巴基斯坦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
山东省肿瘤医院与我校附属医院签订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合作协议
这一年,学校开拓了发展新平台。2021年,学校被省教育厅遴选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为进一步巩固办学定位,强化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扩展了支持平台;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牵头,学校与宝山镇人民政府在农业创新、文化旅游以及人才合作等3个方面深入合作,资源共享,拓展了校地融合平台;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对分课堂示范校,为被动学习转型主动学习、优化学生思维、强化沟通合作能力搭建了平台;与菲律宾薄荷岛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开展顺利,学校获颁菲律宾薄荷岛国立大学“国际化杰出机构奖”,拓展了国际合作办学平台;学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坚持长期普通话演讲训练结出硕果,被教育部评选为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实验高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选为“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12月份,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公布了第一批青岛市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全市总计22家,其中驻青高校6家,我校是唯一入选民办高校。规范、进步、责任、拓展,为学校赢得了政府和社会信任。2021年,山东省民政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省管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结果的通报》,青岛滨海学院获评最高等级,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
青岛滨海学院(大珠山校区)教学楼
这一年, 学校确立了发展新优势。2021年,学校总建筑面积增加到100万平方米;图书馆增加到7万余平方米,阅览室座位增加到7000余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97亿元;本科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25800人,其中,本科生比例达到58.77%,实质性完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型。
师资规模与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专任教师增加到1456人,高级职称占比提高到37.3%;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提高到86.95%;学校外籍教师邦达连科荣获“齐鲁友谊奖”。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再创佳绩,新增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个人赛大奖1项,教师首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学校连续两年参加教师授课比赛均获国赛大奖,开创了山东民办高校该领域先河。《光明日报》以《团队赛马,激发青教成长活力》为题,推介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经验。
《光明日报》以《团队赛马,激发青教成长活力》
为题推介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经验
2021年,学校新增2个本科专业和4个专科专业;新增学士学位授予权本科专业11个;举行了2021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研讨会,持续推进与青岛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工作,培养途径与经验不断丰富;7项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通过验收;学校参与完成的《滑坡地质灾害多源信息综合集成监测预警方法与防治技术》项目荣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科技进步奖层面的突破。
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增添新渠道。2020年度,学校各级各类奖贷助勤减免惠及学生8345人次,资助总金额达4044.4848万元。在此基础上,2021年,学校联系爱心企业,增设自立自强基金,新增直发奖金120万元,分三年颁发,首批110名学子获奖助学金40万元。
《中国教育报》以《五育并举,重在有恒贵创新》
为题推介了学校育人经验
这一年,人才培养取得了新成就。实战比赛是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试金石。一年来,在校生参赛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成绩优异。在国家级比赛中,学校学子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本科组非数学类)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5项,“尖烽时刻”全国商业模拟大赛总决赛本科组全国二等奖1项;首次参赛教育部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三等奖1项,操作单项奖1项;获第七届全国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并创造了参赛5年拿取5项特等奖的佳绩。据统计,在校生全年获省级以上参赛大奖2100项,获奖数量及层次持续攀升。二是比赛创佳话。这是今年师生参赛的另一风景。在山东省外事翻译中心、山东省翻译协会承办的“齐鲁最美翻译”外语演讲大赛中,我校创造了一场比赛,在校师、生、毕业校友同台获颁不同组别一等奖的佳话。而在山东省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节-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大二学子参赛,研创项目不仅获得一等奖,还提前收到企业入职邀请。三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广泛赞许。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全国十四届学生运动会上,沙滩排球项目的志愿者总计200名,我校占140名。高温中的高强度工作,没有击倒我们的同学,相反,他们以争先恐后的高度热情、应变力和协作性征服了现场,赢得组委会高度评价。现在,经北京冬奥会组委会考核遴选,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100名学子正服务于冬奥会,他们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展示着中国水平和中国气派,扮靓冬奥会,扬我中华魂。他们是我们的代表,更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国家层面对学校育人成果的认可。2021年,《中国教育报》以《五育并举,重在有恒贵创新》为题推介了学校育人经验。
新一年,新优势助力开新局。回望过往,新动能迸发新活力,令人欢欣鼓舞;展望新年,新优势助力新赛道,更感重任在肩。
2021年,汇聚全校智慧的学校“十四五”规划蓝图已经展开:经过5年建设,在校生规模控制在25000人左右,本科生占比98%,培养硕士研究生力争达到200人;引进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带头人5名,博士不低于100人,培养硕士生导师不低于30人;力争培育专业硕士学位点3-4个,本科专业达到50个;打造1-2个学科高峰,建成2个国家级一流(特色)专业。此外,就重点建设的医学学科,明年将争取增设1-2个新专业,并为申报临床医学专业积极准备。全力完成附属医院开诊时预定的“三年三甲”目标,2023年通过“三甲”资质评审。
2022年,学校迎来建校30周年。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新的一年,我校将从专、精、特、新四个方面继续发展新动能,注入新活力,打造新优势。“专”即结合育人目标,锁定社会需求,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和育人的密切度,增加省一流本科专业数量,把专业做得更“专”;“精”即发扬学校严、精、实精神,立足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教学育人中心工作,以精密科学的程序、精致的过程、精酿的成果完成育人任务;“特”即结合时代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时代性特征,完善和坚持学校育人特色;“新”即在守正的基础上坚持创新,研遵教育规律,用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创新成果实现学校创新发展。
老师们、同学们,2022年的船帆已经扬起,让我们牢记以下两句话:“波澜壮阔时代画卷中,惟有奋斗能留下印记。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抵达。”新的一年,我愿与大家一道,荡起智慧的双桨,扬起创新的风帆,迎着教育的春风朝阳,起航破浪,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30周年。
再次祝福大家:新春快乐、工作顺利、学习进步、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qdbh1992-
编辑| 李筱
审核|史鹏达
投稿 |xcb@qdb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