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基本情况 ·
· 专业定位 ·
依托“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三位一体考古教学体系、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打造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人才需求的、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考古学专业。
· 培养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田野考古发掘、考古实验室操作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田野实践能力和国际学术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考古专业人才,助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 历史沿革·
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1928年身为齐鲁大学助教的吴金鼎先生发现了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标志着我校考古学科的开始。1934年由文史系、生物系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参加了中研院史语所在滕县安上遗址的发掘,标志着我校考古研究的起步。
学科历程
· 特色优势·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结合多年来学生培养的理念,创造性提出并建立了“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优化学生技能养成,在考古教学改革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性人才
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与校内外、国内外材料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专业开展广范围、多渠道的多学科交叉教研探索,培养创新型考古文博人才。
国际化程度高
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欧美亚太国家和地区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
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
· 教学资源 ·
课程设计
根据毕业要求,本专业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为课堂讲授和实践环节,其中实践环节又包括实践课程和课程内实践。课堂讲授对应的课程模块为历史学和考古学基础课程和专门考古课程,实践课程和科技考古课程对应实践环节。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主场活动
一流课程
2019年,《考古学导论》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年,《人类骨骼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
2021年,《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入选山东省一流课程拟建设名单。
硬件设施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现有实验室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设备最为齐全、分类最为完善的考古学科实验室之一。除田野考古中经常使用的仪器设备外,实验室还配备多种扫描仪(3D手持激光扫描仪、法如三维激光扫描仪)、多种扫描电镜(台式扫描电镜、高分辨扫描电镜、场发射高温扫描电镜)、多种显微镜(考古三维显微系统、3D超景深显微镜、智能3D数码显微镜、超高分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灵敏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能谱仪、拉曼光谱和多种质谱仪(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串联质谱等)。
实验室研究以田野考古为基础,重点发展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并形成国际领先的“勘探-发掘-采样-研究-保护-展陈-人才培养”一条龙的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研究、保护思路和工作路径,保证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顺利开展。
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藏书及社会资源
山东大学考古资料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拥有各类藏书近两万册。
学术年刊《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编辑的关于考古学和古代东方文明研究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迄今共出版了18集。本系列丛书以中国东方地区和东亚地区考古学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它的出版,对推动中国考古学和东方文明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材和著作
· 师资队伍 ·
基层教学团队
形成由系主任牵头、资深教授、骨干教师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课题体系的规划与设计以及教学质量监督和检查。组织、完善了四个教研室(史前、三代、汉唐、科技)。形成定期(一个月)教研制度,实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慕课等新教学方式。贯彻梯队建设,根据任课教师学术专长,每门课程都确定了A、B角任课教师。
引育并举的战略
自2017年以来,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另一方面,加大对原有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齐鲁青年学者”4人。现有全职专业教师53人,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海归博士10人。具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称号的学者12人,占师资总数的23%。专业教师平均年龄43岁。其中正高级所占比例为38%,副高级比例为34%,中级比例为22%。5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经历,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
· 毕业跟踪调查·
本专业建立了毕业生中期发展追踪调查制度和深造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招生-培养-毕业生发展的完整闭环。每年通过问卷调查、校友访谈、专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调研。学院、学系对校友发展和社会反馈高度重视,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中认真吸纳调研成果助推专业建设。
深造就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70%以上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重点院校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进入机关、学校、博物馆等领域就业。
毕业生中期调查
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满意度是96.55%;在人才培养的六个具体方面中,对“培养目标和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的认可度是100%,对“课程体系”和“学习成果与收获”的认可度是96.55%。在同等分数、同类院校专业情况下,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推荐度是93.10%。
外部评价
深造单位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调查显示,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表现、岗位胜任和工作稳定情况,深造单位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100%评价“非常好”),同时建议加强外语应用能力、国际化教学、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
· 学子分享·
王萌萌,2020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去年暑假期间,我跟随老师到考古工地实习。与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一起研究新出土的器物,一起讨论画图的细节,一起走过小土路去吃大锅饭,实在是一段快乐而收获满满的回忆。我想,这是独属于山大考古人的幸福。在历史文化学院,老师们一份份细心编写的讲义,一场场循序渐进的讲授,一次次内容丰富的讨论,一封封有问必答的邮件,都一步步引导着我在自己喜爱的专业里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同时,学校丰富的讲座资源,让我每月都能“学术追星”,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眼界。于我而言,考古学有辽阔的天地间的田野之美,有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严谨之美,有仿若穿越时空的想象与推理,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丰富多彩。在百廿山大,遇上这样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是我的幸运;在百廿山大,能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钻研考古学,更是一份幸福。
田川,2011级考古学专业,本科毕业保送至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回望在山大的四年时光,我时常感到受益匪浅。学院浓厚的学术气息、开放的学术氛围、精彩的学术活动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学生都能获取到历史文化给予我们的撷思与感悟,也锻造了我们踏实治学的品格。考古学作为山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在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已发展成为学院极具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学科门类。同学们不仅可以在丰富的专业课程中夯实基础、找寻兴趣,也可以在多样的学术交流中开拓视野、明确方向。“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山大的学习经历是我毕生的财富,愿更多年轻的学子们能来到历史文化学院成长、历练、求索。
·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1-88365488
学院官网:www.history.sdu.edu.cn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山东大学本科招办
来源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封面 / 童佳欣
编辑 / 苑永楷
责编 / 宋沁潞 何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