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5月9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17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在深圳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开幕。展览以“突进:雕塑中的城市精神”为主题,包括特别推介单元、城市精神单元、空间跨界单元、观念突进单元与雕塑坪山单元,展出了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盛姗姗、董书兵、靳埭强、吕敬人、马泉等优秀作品。期间,举行了“雕塑与城市精神”、“雕塑坪山”学术论坛,突破雕塑本体,将视角向城市发展延伸,突出雕塑与城市设计、城市建造的关联,呼应城市建设发展的新需求、新理念、新策略。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担任展览学术委员会主任,出席展览开幕式及研讨会。
“2017深圳(坪山)国际雕塑展——突进:雕塑中的城市精神”今天开幕了,展览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就是“雕塑中的城市精神”,雕塑不是表面的营造、装饰和美化,而是城市精神的表达和塑造。正如雅典作为自由公民的城市,以自由平等和理性精神,孕育了“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以无上权威的国精神孕育了凯旋柱、万神殿和斗兽场,华盛顿的街道呈放射状,“整个城市有多个中心,并没有把权力机构放在正中央——意味着权力的分散与制衡”。有形的建筑、雕塑是无形的文化、精神载体,在表达城市精神的同时,也进一步传播、形塑流动发展着的新的城市精神。如伊利尔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正式进入城市化社会。以深圳为例,1979年建市时下辖人口只有三十几万,现在常住人口上千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之城。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互动认同很关键,公共文化是导向,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更需要从公共文化的属性出发,扎根生活土壤,关注民生诉求,充实和提升人文精神。
一、公共艺术要来自生活
正如城市雕塑已经从具有鲜明审美愉悦性和本体自律性的艺术转化为具有更丰富内涵和意义的公共艺术,不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或孤立的空间纪念物,而具有表达思想,促进交流,改良社会生活方式,协调城市生态,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多元意义。作为公共艺术,应当是从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具有有机的、可持续的关联,包括“揭示一个地方的潜在增长因素,表现地方的自然禀赋与社会禀赋,展示地方的环境特色与历史建筑、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以历史的眼光和动态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已经存在的,什么是正在发生变化的,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与能量,并扩展其成长的意义”等。要避免无视自然环境,割裂历史文脉,一味拷贝复制、跟风模仿或生硬移植,仅追求自身视觉的张扬和形式美感的表达,而缺乏与生活的契合和呼应。事实证明,“城市中所谓不可拆除的,往往是城市精神、文化、历史、记忆的浓重承载体,是该城市区别于其他的标志性特殊基因,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城市才是活的和有机的。”公共艺术首先是从城市文化和生活的内核中生长和生成的,与生活充满了隐形的联系。
二、公共艺术要关注民生
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的改善和发展,并不以表面装饰和简单美化为决定因素,而去触及那些真正与城市血脉、内部组织有关的工作和问题,才是改善城市生活的方向”,其中也包括城市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与所在城市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状态。据调查显示,“中国农民工中接近 70%在城市居住已超过三年,39%超过 8年。虽然他们已在统计意义上算作城市人口,……多数农民工并未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护”。我国当前在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其中,文化福利问题也值得关注。如果未来10年,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万人,那么这一规模群体的审美需求、交流空间显然应受到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力度加大,深圳等移民城市不断壮大,城市居民的思想、情感、文化交流都应被纳入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议程。公共艺术要关注城市群体的文化需求、交流需求,考虑文化观念及其表现、社会和道德的兴趣所在以及心灵和创造力的提升。如果这一层面上公共艺术的创意与交流机制缺失,将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文化福利和生活品质。
三、公共艺术要体现人文关怀
辜鸿铭曾言:“要评价一种文明,我们最终要问的问题,不是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与宽阔平坦的马路,也不是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够制造漂亮舒适的农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是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评价一种文明,我们必须要问的问题是,它能够造就什么样子的人(What type of humanity),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公共艺术从根本上要关注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人的发展。尤其当代城市生活有许多新的特点,也面临自身的问题,如何通过公共艺术疏通情感、涵养心灵是一个公共文化课题。比如公共艺术能够缓解社会环境的压力推进人与社会互动良性发展,英国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重视通过公共艺术规划和措施,创造安全的、宜人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并降低犯罪率。公共艺术将发挥疏导压力、有益沟通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城市生活不断变迁发展,城市精神也发挥着演进与变化,就像威廉J米切尔在《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所以预计的那样:“在 21 世纪我们将不仅居住在由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实’城市中,同时也栖身于数字通信网络组建的‘软城市’里”,“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利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在信息技术、虚拟空间不断延展扩大的过程中,我们以有形的公共艺术维系和传达城市精神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植根生活,关注民生,体现人文关怀,在公共文化空间、审美场域、社会实践的营建中,将维系城市精神,涵养城市的文化之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