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6月25日至27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开幕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应邀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董建华、万钢、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杨传堂、李斌、巴特尔、汪永清、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出席开幕会。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闭幕会并讲话。他强调,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本次常委会议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为议题,是全国政协连续第三年以脱贫攻坚为议题召开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体现了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贯原则。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对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响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和巨大优越性。
会议围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协商建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列席会议,在专题组讨论上发言,就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传统工艺精准扶贫计划”提出建议。
手艺活儿也能脱贫致富
——关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传统工艺精准扶贫计划”的几点建议
6月25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11月 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部署,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要因地治宜,科学规划,把贫困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依托特色产业释放发展潜力,使扶贫脱贫工作更具文化生长性和经济、生态可持续性。
6月27日,出席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
近年来,参加全国政协民宗委组织的民族地区扶贫调研,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我们深入走访民族贫困地区,拜访民族手工艺人,形成了关于民族贫困地区依托传统工艺开展精准扶贫的摸底研究和建议思路。当前,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充分认识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禀赋,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以文化生态保护为基础,以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路径,形成文化驱动、产业发展、生活改善的联动机制,实现精准脱贫、文化发展、乡村振兴,有长远意义。
潘鲁生在分组讨论
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仍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划定的14 个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中,9 个片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重点扶持的680 个贫困县中有371 个是民族自治地方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特征突出的表现在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以及贫困人口集中。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虽然逐年减少,但是所占全国贫困人口比重却逐年上升,相对贫困规模仍然巨大。
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由于收入少,农民生活消费极低,缺少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绝大多数人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低投入、低商品率使其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发展水平滞后,贫困人口减少速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随全国政协民宗委专题调研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
二、转变观念,劣势变优势,重新认识民族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减贫理念,以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率的发展方式作为减贫的动力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扶贫”之路。关于民族地区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全国政协民宗委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调研
以“绿色扶贫”、“文化扶贫”理念为指导,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劣势有望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山区,交通不便,相对闭塞;但由此也使得原生态文化及村落等受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影响较小,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好,特色文化资源保存较好,具有“后发的文化优势。二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自然生态复杂,多高山深谷、陡坡激流,不利于传统农业生产;但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多样化、富于特色的自然风貌,较少开发破坏,是特色化的自然景观资源。三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边疆或省际交接地带,以往由于距中心城市偏远,造成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发展滞后;但作为国家间或省市间的过渡地带, 具有双向交往的便利性,随着“一带一路”经贸发展,具有新的便利和优势。四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往往多民族混居,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十分复杂,但民族习俗、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族饮食、民族传统工艺等也是特色的文化资源,具有文化生产力价值。
因此,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因地制宜,走绿色减贫、文化脱贫之路。
凉山州喜德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三、找准抓手,充分认识民族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扶贫”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手艺农村——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调研情况,我国贫困地区尤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富含特色传统工艺资源,但存量丰富且生活根基深厚的传统工艺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手艺文化富庶与生活贫困并存,工艺精湛且极富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民生补给和文化效益。由于得不到有力发展,相当比例的传统工艺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相关文化传承能力不断下降,未能充分推广应用及与现代生活结合。已开展的传统工艺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加工等,收益较低,艺人收入较低,没能充分发挥脱贫致富作用。同时,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文化生产,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融合度仍比较低,产业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如果逐渐丧失这一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相关扶贫造血功能还将随之弱化。
调研临沂柳编
当前,传统工艺在“体验经济”、“众创”环境下拥有新的发展机遇,是重要的、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特点包括:(一)生态环保,依托地方物产和自然资源,进行手工艺制作,无污染,是绿色产业。(二)循环经济,手工艺原材料及产品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生态高效。(三)带动就业,有益于发展生产,促进就业创业。(四)文化创意,特色传统工艺反应地方文化传统,体现人文风土特色,融会当下创意创新,是特色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五)产业辐射,特色传统工艺发展有助于带动当地民俗旅游、土特产加工、智慧农业发展,具有产业延伸和拉动效应。
《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
特别是针对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对农业依赖程度高,区域内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非农业就业机会少,收入结构单一,以及由此加剧的一系列贫困问题,比如由于残疾造成劳动力缺乏导致贫困加剧,由于妇女在受教育机会、营养状况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局限导致减贫难度增加,由于老年人生产能力的逐渐衰退陷入贫困等,发展传统工艺生产具有针对性地缓解作用,能够带动吸纳包括残疾人、妇女、老年人从事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文化致富。
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解决传统工艺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手艺脱贫”问题,是当务之急。建议利用乡村传统工艺,实施文化精准扶贫计划,在扶贫开发中,重视当地手工艺资源,发掘发挥工艺文化优势,为特色传统手工艺量身订制帮扶措施,帮扶手艺人,实现文化精准扶贫,使特色传统手工艺成为文化致富脱贫的一条路子。
山东临沂柳编手艺产业
四、精准施策,实行民族贫困地区“传统工艺精准扶贫计划”
一是建议成立“国家扶贫公平贸易机构”,健全手工艺公平贸易机制。改变农村及民族边远地区手艺农户处于产业链末端、获益微薄、权益缺乏保障状况,成立“国家扶贫公平贸易机构”,为相对闭塞贫困地区的手工艺生产者提供公平贸易信息,建立公平贸易渠道,引导公平贸易发展,提高手艺收入。在传统工艺资源和生产基础较好地区,引导手艺农户成立合作组织,加入国际公平贸易,并借助相关发展基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利用“互联网 +”机制,拓展民族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销售空间。“互联网+”的新型模式将是新时期实施文化扶贫的有效手段。可结合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网平台,以“移动互联网+社交+大数据”为依托,探索建立手工艺品网店,同时适度开发体验式旅游,将线上服务和线下参与于一体,形成体验式“淘宝村”,创新思维模式、商业模式,适应和寻求新的发展生机。
调研“觉囊唐卡传习所”唐卡制作技艺
三是建议组建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手工艺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在传统工艺资源丰富地区,鼓励村民从事传统工艺劳作,以家庭作坊为主体,前店后坊,发展手工艺生产。加强基层协作组织建设,成立农村手工艺合作社,争取“集合贷款”、信用贷款,化解融资难题;实现资源共享,规避恶性竞争;配合编制地方标准或产业集群联盟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质量和品牌形象;行使集体定价权并建议政府实行政府指导价格,作为外商合同洽谈的价格基础;在地域范围内制定落实行业工资标准,制定艺人、产业农户的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其熟练程度、创新程度分级制定工资标准,保证农村文化产业从业者收入,调动积极性,防止人才流失。
调研宁海竹编
四是建议创新乡村特色产业的手工艺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缓、减、免财税优惠措施。参照国家有关惠农措施,面向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农民手艺人、农民经销商、农村文化企业职工等,实行缓、减、免等财税优惠政策。参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补贴”、秸秆利用等“农业循环经济补贴”,建立“农村手工艺奖励基金”,鼓励创新乡村经济、市场开发和工艺创新。面向农村手艺产业经营公司等,实行政府贴息引导等金融支持,针对手工艺等产业特点,改善增值税及出口退税政策,并进一步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担保扶持基金、贷款贴息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激发银行、担保、投资等各方面支持农村手工艺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传统工艺等无形资产评估、登记、流转体系,完善信用评定、托管等管理办法,培育规范高效的流转市场,消除融资支持的制度障碍。在尊重市场运作机制、运用金融杠杆调节的同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调研资助、技术平台使用补贴、原创资助,在有效环节开展政府扶持。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彝族刺绣与旅游纪念品
五是建议发展民族边远地区的传统工艺品牌,促进手工艺产权保护和产权贸易。鼓励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注册手工艺商标,开展“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申报工作,推动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文化品牌转移。以质量体系为基础,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商标注册和保护为重点,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贴牌”产品和更多“创牌”产品,发展特色手工艺品牌。加强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手工艺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探索建立手工艺知识产权服务托管平台,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采取积极措施破除行业垄断,减少创意、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开放手工创意产品发行传播通道。
民间剪纸进课堂
六是建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扶贫示范基地”,设立“手艺农村”连锁专营模式。在条件成熟地区探索建立“国家手工艺扶贫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以手艺带农户,以农户带农村,以农村带基地,以基地带销售的经营模式。试点内容包括: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在手艺生产、技术创新、产品推广、市场服务、资金投融资等方面提供政策、人才、基础设施支持。积极发展产业集群,聚集龙头手艺企业,吸纳相关中介机构,创造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拉长产业链,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加强设计、加工、营销一体化建设。在城市尝试建立“手艺农村”连锁专营店,开拓内销市场。在试点基地建立农村手艺产业总部机构,负责采购、配货和经营网点加盟,加强品牌包装、策划,拓展销售渠道,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商号、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服饰装饰、统一广告宣传、统一经营形式、统一仓储运输、统一售后服务、统一管理体系,重点开拓内贸市场。
小学生传承少数民族编织工艺
七是实施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复兴计划”。建立地方工艺美术学校,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开展创意研发、交流培训等文化帮扶。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开展创意研发,提升传统手工艺产业内涵。加强民族地区手艺人培训,鼓励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并举办主题展览,帮助产品直销。有关手艺技法传承、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展览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等视野,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特色手工艺。
与剪纸技艺培训班学员互动交流
总体上,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是民生工程,也是文化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实施“传统工艺精准扶贫计划”,要因地制宜、因需而设,活化文化资源,具体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村户、不同性别、不同代际的文化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传统工艺精准扶贫可通过“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设计师志愿者广泛参与”, 协同实施,形成合力,把扶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