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驻诗意的光辉
——徐志摩塑像侧记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浪漫诗情,经典流传,去世87年的徐志摩至今令人难以忘记。他的《再别康桥》,更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其人其文,其才其情,都在众说纷纭中期待还原历史的真实。
2013年,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访问英国、驻足康桥,见到了剑桥大学镌刻着徐志摩诗歌的纪念石,他随即郑重提出了在大学校园为徐志摩立像的创想:一尊立在天津,一尊立在济南,一尊立在剑桥。此前,冯骥才先生造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时,偶然获悉了徐志摩曾求学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的历史事实,并且得知徐志摩遇难地就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东邻,随之对此事念念不忘,牵挂心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人,其诗歌融通中西、隽永清新,而又注重格律节奏,是为现代重要文学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还主编《新月》杂志、创办新月书店、促成泰戈尔访华、任教于多所大学,在诗文创作、社团组织、文化出版、文学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是他一生单纯的信仰和纯粹的灵魂。1931年11月19日,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陨落于济南长清北大山南麓,结束了他诗意而短暂的一生。
在诗人陨落80多年后的2013年5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雕塑家商长虹开始创作徐志摩塑像。他遍读徐志摩传记文献,与徐志摩研究者切磋讨论,用心领悟徐志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苦心琢磨,数易其稿。塑像从创意、构思到修改、完成,经历了两年半多的辛苦创作过程。
2013年11月,冯骥才先生再度造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并察看徐志摩塑像泥稿。他从文学家和文化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根据冯骥才先生的建议,作品又做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雕塑作品小样于2014年入选全国美展。
2015年10月,“志摩回到母校”——徐志摩铜像落成仪式,作为天津大学120周年校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10周年院庆的重要内容在天津大学隆重举行。冯骥才先生在《缘何为徐志摩立像》一文中评价该雕塑:“我喜欢这件作品在写实的本体上,对人物的身材的修长做了一些大胆的夸张,喜欢作者追求语言的纯净与精致美,喜欢雕像骨子里那种诗人的清灵。应该说,它看似写实,实际却是一种意象,一种气质,一种凝固的性灵。”
三年过后的2018年10月,徐志摩铜像于北大山脚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园内悄然矗立。在45周年校庆之际,大学校园迎来新景观。“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徐志摩立像,是在喧嚣浮躁的当下,营造一个心灵和情感对话的安静空间,在大学校园、在志摩花园凝望和感知人文历史与文化的诗意。
诗人已杳,诗魂留驻。大学校园需要诗意蕴藉的滋养,也需要当下时空与历史文脉的沟通。留驻诗意的光辉,期待增加大学校园氛围的文化含量,深化其人文意蕴,展现其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