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文摘》潘鲁生:中国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论——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新华文摘》潘鲁生:中国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论——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新华文摘》2019 第19期总第679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青岛西海岸新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茂腔戏(图片来源:西海岸文博公众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茂腔艺术”进社区(图片来源:西海岸文博公众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调研胶南剪纸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调研胶南剪纸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调研胶南年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为正在学习胶南年画绘制的小学生们指点创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与普及——以“小品小戏进社区”为例

“小戏”是青岛地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艺样式。从历史渊源看,小戏本身大部分源自农村,是“地方戏”一词的前身。在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由民众自己参与创作、表演和观赏,娱乐自我、表达自我,演出方式往往因陋就简,演技也不乏粗糙稚拙,但作为自由表达的形式,融入民众的生活情感,反映了许多民间生活状况,成为民族文化精神最鲜活、最重要的载体,在发生剧变的社会环境中,也被视作民族戏剧精神走向的代表。青岛具有民间戏曲说唱表演的历史文化基础,茂腔等地方戏曲在乡村社会拥有广阔的群众基础,小戏备受乡村民众喜爱。此外,“小品”作为一种大众文艺样式,自1983年央视“春晚”首次搬上舞台,即以短小精悍、幽默风趣、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小品创作和表演往往以幽默诙谐的语言、短小精炼的表达、简单明了的抒怀、意味深长的主题为特色,抓住日常生活里的小题材、小事件、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乡里乡亲的家长里短、社会热点的世相百态出发,反映生活里的琐碎烦扰,并从这些琐碎中升华出对真善美的深情呼唤,而“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优秀的小品创作和演出交流,起到了审美、教育、交流、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作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茂腔小品《如此赡养》(图片来源:青岛西海岸新闻网)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抓住小品、小戏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载体,自2006年开始组织“小品小戏进社区”活动,十几年来,实现了乡村、城镇、社区全覆盖,广受城乡居民欢迎,在说唱表演、互动共鸣中实现了文化交流、文艺审美、政策宣传、教育普及的综合作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承民间文艺传统、创新地方文艺样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内容主题上看,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小品小戏进社区”活动把握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发挥了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树人、价值指引的积极作用,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动课堂。剧目关注时事,反映当下,探讨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引领民众正确处理国事与家事、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引导乡村群众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更加明确自己应担负的责任和应有的追求。不少小品小戏的创作者和演员表示,在乡村,小品小戏比传统大戏的受众面要广,群众的反响要热烈。主要的差异在于,传统戏曲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和程式化表演,受众以老年人居多,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社会脱节;小品小戏常演常新,取材现实生活,新事物、新词汇、新观念融入其中,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因此,在综艺小品和传统戏曲不同程度地面临发展困境之时,乡村舞台上的“小品小戏”却如山花烂漫,深受群众喜爱,根本原因是作品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把握鲜活的民间文艺载体,关键是把握鲜活的内容生产机制,“文以化人”根本要实现生活相连、心灵相通。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小品小戏进社区”文化活动在小戏传统的传承和内容的创新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小品小戏进社区”活动(图片来源:青岛西海岸新闻网)

从艺术形式上看,“小品小戏进社区”活动抓住小品小戏的精髓,把握“小品小戏”之“小”,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人物关系简明,演员少至三两个,艺术形式保留了乡土歌舞的戏剧特色。坚守“小品小戏”之“朴”,由城镇乡村中民众自发创作,表演者往往未受专门训练,表演时采用日常生活动作或歌舞动作,表演特点、人物装扮等与日常生活更为接近,歌舞化、程式化程度不高。追求“小品小戏”之“真”,剧目内容源于生活事件、新闻等,表现人们日常的生活、情感,真实、迅速地反映当下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整体上保留了民间文艺的“民间”品格。如《中国民间戏剧研究》指出的:“直接由人民大众或其民间艺人所创作或传播的小型歌舞剧,反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完全是民间的。在专业剧作家中,有时也创作过一些小型戏剧,有的经过长期流传后,得到人民大众和民间艺人所加工、润色,基本上或完全民间化了,这也应承认它是民间小戏。”

从创作和组织机制上看,“小品小戏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展演剧目均为城乡社区居民的原创作品,由城乡民众自发创作,不仅不同于专业的、精英的文艺创作,具有民间文艺的乡土本性,而且基于业余创作者和表演者职业、身份的多元化,具有城乡文化融合的内在基础和动力,在乡村巡演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众创”机制。值得指出的是,演、创团队的多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视角和观念,基层文化站工作者、城镇企业职工、军转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增加了剧作内容的时代气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时政热点的解读、对日常矛盾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更开阔的视野。“小品小戏进社区”在其多元化的创演机制上是一种城乡文明的融合,而且这个融合的过程,不是说教,不是城乡文化孰优孰劣的区分和“给”与“送”,而是在某一个具体生动的戏剧冲突里通过共鸣来实现。因为从根本上说,“小品小戏进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创作者、演出者和观众来自城乡社区、各行各业,他们是生活在同一地区、承袭同一文化传统的群体,拥有共同的民间文艺传统,秉承共同的历史记忆、生活知识、文艺技艺和乡土情感,他们对方言乡音、乡土民情构成的小品小戏充满了创作、表演、观赏的热情,任何一员都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小品小戏进社区”文化活动创建了乡村文化的“众创”机制,把握了民间文艺集体创造与传承的基础,回归民众这一民间文艺创造的万千生活主体,保持文化的感染力和创造力,为乡村文化建设以及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经验。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小品小戏进社区”活动(图片来源:青岛西海岸新闻网)

从活动的影响效果看,小品小戏在当地人的习惯、爱好中生成,这些短小活泼的节目,形制虽小,却有大的接受空间。小品小戏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新的人际纽带作用。特别是从近一段时期以来的乡村常住人口构成来看,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常驻者以老年人和女性居多,小戏在历史上就有“栓老婆橛子戏”的别称,切中这一乡村群体的文化需求。相对于农家书屋遇冷、乡村电脑室闲置等现象,小品演出作为互动性强的大众文艺活动,深受乡村群众喜爱,常常是锣鼓一响、村喇叭一广播,就有万人空巷的盛况。活跃在乡村群众舞台上的小品始终坚持小品的真谛,走进生活、创新题材、挖掘内涵,在接地气的同时传递艺术的真、善、美,丰富寓教于乐的表达形式,不仅给观众带来欢乐,更带来思考。乡村文化建设要抓住鲜活的载体,因为“文以化人”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僵化过程。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小品小戏进社区”文化活动对于把握当下语境中乡村文化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载体,做出了深入的探索和开拓。乡村文化建设的本质,不是舞台聚光灯下的佳绩、展赛名录上量化的成果,而是民间日常世俗世界里的人文气息、善与美的追求和比物质更恒久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如诸多小品小戏的骨干作者表示,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表演的形式、内容、语境,都是完全归属当地的和传统的,由地方民众群体在其原生场域中共同实现。

从根本上说,“人文化成”之文化,是有根基、有文脉、历久弥新的积淀过程。正如传统乡村社会里生产生活方式、人伦关系、价值系统等作为一种赋形机制,形塑了风俗、礼仪、信仰以及工艺造物等具有“内聚力”和特定内涵的文化传统礼俗规约工艺造物,赋予衣食住行用之物以秩序和规范,不仅以自上而下的典章制度实现“器以藏礼”,而且在民间礼俗中寄予自然、人伦之理,使“物”除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富有象征意义和伦理价值,具有礼俗约定下的意义世界。乡村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公共文化服务要因地制宜,抓住鲜活载体,发挥民众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构建文化互联的纽带,维系更具情感性质的生活,化解乡村文化变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在以艺术审美和文化交流为核心的互动中重塑和改变乡村共同体的结构和内容,实现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山东本科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新华文摘》潘鲁生:中国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论——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