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和凝练国际化办学理念,突出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与国(境)外高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共享、学生交流等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积极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层面,协作培养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国际化视野和文化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人才培养和社会影响双丰收。
//
强化内涵,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
//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被列为高校第五大职能和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实施,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将开放办学列为学校发展的八大战略之一。
建立完善校院两级国际化管理体制,成立“德州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导小组”“德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委员会”,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推进国际化办学的十项措施》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各项涉外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校国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断加强国际化管理队伍的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外事管理人员,强化工作协同,通过聘请专家培训、派出学习等途径,着力提升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积极探索建立国际化评估制度。根据学校国际化工作任务,科学制定国际化评估体系,进一步营造全校一盘棋的“大外事”格局,让更多师生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成果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观念,坚守国家安全底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观念,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始终把做好外教和留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当做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做到在新形势下积极落实留学生培养和监管的新政策,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和老生常态监管。坚决抵御“三股势力”通过网络等途径向校园渗透,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以营造浓厚的国际文化氛围。
//
务实合作,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
截至目前,学校与俄罗斯、波兰等18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70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重点打造的与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已成为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先后举办“俄罗斯艺术大师班”,创建“中泰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中国语言和文化中心”,在泰国设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今年我校与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联合成立中国·马来西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义净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中巴“一带一路”生物物理+精准医学论坛,与英国切斯特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顺利加入教育部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获批山东省外办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德州东盟研究中心”,与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联合成立“机电工程联合实验室”。
//
提质增效,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
//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按照“规范办学、提质增效”的要求,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平台,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中外合作办学效益和社会反响。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来,共培养了近2000名毕业生,现有在校生206人。在此基础上,我校先后引入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组建了中波国际班,共选派50余名学生赴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深造。
//
寻求突破,推进外教聘请和留学生教育工作
//
学校现聘有来自美国、乌克兰等国家外教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位。学校注重发挥外籍教师作用,多名外教荣获“山东省友好使者”“山东省外国文教专家教学奖”“德州友谊奖”等称号,成功举办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2018波兰、俄罗斯专家德州行等大型活动。
学校重视对留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教育,在德州市博物馆设立了“德州学院外国留学生中国地域文化体验基地”,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国际文化节活动。今年9月,我校成功开办留学生学历教育,招收来自泰国、俄罗斯、孟加拉学历留学生9名,实现了留学生教育层次的提升和突破。
//
拓宽途径,积极推进和鼓励师生国际流动
//
近三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省自筹经费资助、欧盟伊拉斯谟等项目,共派出70余名教师出国攻读学位、进修、访学或参加国际会议。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学分互认、专升本、本升硕以及海外游学等多种形式选派500余人在校生赴美国、波兰、韩国、俄罗斯交换学习和深造。此外,积极开展国际文化节、英语角、多元文化讲座等活动,开阔了广大师生的眼界,增加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校际联合培养项目。
//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进对台交流工作
//
深入学习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保持与台湾高校的日常联系和良好互动。目前,我校与台湾大同大学、义守大学、辅英科技大学等近十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在教师交流、学生研修等领域开展了合作。先后选派40余名师生赴台访问、交流、参加研讨会和竞赛。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图文|国际交流合作处
责编|陈凯 张利豪
校对|张炘明 贾丽
审编|黄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