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妹子问我:她在个普通二本院校读书,转眼到了大二下学期,不想再继续浑浑噩噩了,难道她的大学真的没救了?她还能做些什么吗?
同样的问题,我抛给了也正处于大二下学期学建筑的堂弟。可还没等我说完,他就下意识的开始反驳,还打了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比喻:你养了一只猫,两年了,没抓到过一只老鼠,难道你就会因此轻易把它丢掉,认为它是只没用的猫,永远也不可能抓到老鼠?
同样的,大二,大学只不过才上了一半,有什么理由因现在的不作为,就轻易定下了大学四年后的结局,这未免太武断了。
“日子一天天过着,却总感觉不充实”
这是堂弟对他过去两年的形容。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打游戏和逛街。经常熬夜,但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日子过得飞快,但总感觉不充实。
即将步入大三的学生党们,再也不像大一时那样,对任何事物都抱着极强的好奇心,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想着去尝试一遍。告别了坑爹的社团,再没有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会议,日子一下子空闲了许多。
“我开始关注学院群上抛出的各种活动和课外课题了”,堂弟告诉我,“大一、大二时,一直把群上老师或者辅导员抛出的这些消息当做‘街边小广告’一样的存在。现在看来,其实,很多都还是蛮有用的。”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大三时光。当时的我跟了一个导师做课外课题,是关于“桑树内生菌的抑制作用”。每天一下课,就得匆匆忙忙赶到实验室,开始调配培养基,测量液体浓度。很多在大一就学过的,但已经快忘干净的实验操作,又重新复习了一遍。很多专业知识,也因为课题需要,又重新巩固了一遍。
平时因为经常跑实验室,认识了很多学长学姐,在之后考研还是工作这个问题上,她们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而这次课题的指导老师也最终成了指导我毕业论文的导师,而论文的研究内容就是从大三的课题中衍生出来的。当然了,这都是后话。
“没有为什么,就是想变好啊!”
被问起大三有什么计划时,堂弟告诉我他准备重修一下“力学”。在我印象中,两年来,他的成绩虽不是非常出众,但也从来没有挂过科,那又何来“重修”这一说。
“你是为了奖学金?”
“没有啊!”
“那你是为了之后找工作?”
“额,也许吧!反正以后找工作的时候,人家公司肯定要看我的成绩或者是作品的,不然,人家凭什么录用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啊!”
“那不是为了奖学金,也不完全是为了工作,那又是为了什么?”
“没有为什么,就是想变好啊!我辛辛苦苦,为了一个设计作业忙了三个月,才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没理由被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平白无故拉低了综合排名啊!”
是啊,上大学不就是为了“变好”么?还记得当初我们是打败了多少竞争对手,熬了多少的夜才能够脱颖而出,最终上了大学么?上了大学的人谁没个进取心呢?就算是上的是一个二流的学校,难道你就注定只能过二流的生活么?恐怕不然吧!
龙应台曾给儿子写过这样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而我们上大学的意义,不正在于此么?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
“考研?有想过,但怕我考不上。”
大三时,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抉择需要我们及早作出,那就是“是否考研”。被问及以后准备考研还是工作时,堂弟给出了上面那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考研,当然有想过,就怕自己考不上,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和他有着相同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而和他一样,现在正处于大二下,甚至是只是大一的,可能也有不少还抱着“考研还早,大四再考虑也不迟”的想法。
但大四再考虑,真的不迟么?
每年有多少人是跟风考了研,考完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考?又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大学被调剂到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想着跨专业考研改变命运,等到大四上学期,抱着像天书一样的专业书,每天复习到深夜,还经常哭着喊着说奔溃?
想清楚以后到底是考研,还是工作?这明明是大四之前就该早早完成的功课。想要跨专业考研的,相关的专业书其实大一大二就可以看起来了。
“毕业时总会有遗憾的,无法避免!”
听到堂弟说到这句话时,我震惊了一把。最近正值毕业季,不少大四的吵着喊着说大学里还有多少的事情没有完成,自己有多么的遗憾。相比之下,他们居然还没一个大二的看得开。
谁能保证自己的大学一直精彩,没有遗憾呢?遗憾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浑浑噩噩度过了两年,这是遗憾。但如果让之后的大三大四有目标的忙碌起来,这个大学还是可以过得有意义的。
毕业时,我们班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四年,我最遗憾的就是,大一时就和室友约好的旅行,到现在都没有实现!”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毕业时多少倍感遗憾的事情,我们曾一再的提起,却最终没有提上日程?今年夏天我一点要瘦下来,今年我一定要拿下会计从业资格证,今年我一定要拿到奖学金……
来源:大了学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