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始建于1947年,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为导向,秉承“至臻卓越、求实创新”的院训,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国家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之际,山东大学于2018年,在原土建与水利学院交通系和城市地下空间系的基础上,设立齐鲁交通学院。两个学院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学院和国际一流学科。
目前两个学院共有6个本科教学系、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研究中心,1个实验中心;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91余人,研究生623余人。
两个学院多措并举,引育结合,加强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已形成一支以院士为核心、年龄与学科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团队协作意识强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70余人,其中教授57人,副教授67人。
教师队伍中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863计划项目”现代交通领域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特聘专家2人、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创新团队1个。
教师毕业院校包括帝国理工学院、加州大学、诺丁汉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莫纳什大学、早稻田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领域内著名院校。
李术才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
张庆松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卫忠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
学院拥有一流的科研平台设施,科教支撑条件优越。现有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日岩土工程国际合作中心、山东大学山东高速集团工程技术中心、山东能源集团深部岩体工程实验室、山东省路基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十余个研究平台,实验室面积达10000平方米,形成了能够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完成重大课题、培育重大成果的孵化器和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高水平“产-学-研”基地。
学院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学研究项目10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行业精英。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探索“立德树人”创新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行业领军人才。通过大家讲坛、本科生导师制等形式,建立学术大家和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制,启发专业梦想、启迪人生智慧,帮助学生在高起点上定位发展目标,规划学涯、生涯和职涯。大学生讲堂、大学生自主创新工作室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意识。社会实践、体育美育大课堂等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美国工程院院士
Derek Elsworth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王浩院士
胡春宏院士
注重交流合作,培养国际视野。
与美、欧、澳、日等多个国家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国际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大量的国际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邀请世界著名学者为本科生开设暑期国际课程,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丰富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际联合培养计划
帝国理工学院Kontoe教授来校授课
国际暑期学校
“产-学-研-赛”结合,提升创新能力。
重视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实际工程问题,通过立项支持、组织比赛等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节能减排、“创青春”、结构设计大赛、力学大赛、建筑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该培养模式获2014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我院学子参加华东结构赛,多次获佳绩
我院学子在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荣获特等奖
我院学子参加第六届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我院学子参加第一届山东省交通科技大赛决赛,荣获一等奖
土建与水利学院与齐鲁交通学院按【土木类】(四年制工学学士)和【建筑学】(五年制工学学士)进行招生。
招生专业1:【土木类】(四年制工学学士)
1.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2020年教育部新批新工科新兴专业、包含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方向)
2. 工程力学专业(省级一流专业),进校后进行专业分流。
3. 城市地下空间专业,进校后进行专业分流。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
招生专业2:【建筑学】(五年制工学学士)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必选),地理、历史和生物中3选1。
目前拥有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体育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自管会等学生组织;基石协会、爱心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学院辩论赛、知识竞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文体活动;“社团嘉年华”“手拉手”“旧衣回收”志愿服务;“书香齐鲁”“三味书屋”“悦读经典”等主题读书交流会以及宿舍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分享和相互协助,提高自身修养、丰富校园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实习
迎校庆知校史活动
“书香齐鲁”比赛
社会实践团队答辩会
歌唱比赛
运动会
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100%,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毕业生既能够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也能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事相关领域前沿科学研究工作。
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毕业生质量位于全国参评专业第九位。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为:专业技能过硬、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敬业、人际关系处理得当等。
未来,学院将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和国际化程度,推动毕业生到国内外名校升学深造比例达到70%以上,为国际、国内交通工程行业培养最优秀的工程及科技人才。
部分毕业生海外升学高校
就职于高校、研究所
胡海岩,山东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教授,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段元锋,1994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国家优青,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系主任。
陈永强,1991级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副教授。
李海江,1992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英国卡迪夫大学BIM与智能工程中心主任,讲席教授。
就职于政府机关、设计院
程世东,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基础设施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交通运输部和北京、广州等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
唐金波,建筑学专业,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商业设计总监、唐金波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出国深造
田李梅,2002级土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现任德克萨斯A&M大学助理教授。
刘明超,2009级工程力学专业,2018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于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任牛顿研究员。
马晓冬,山东大学2009级地下空间工程本科毕业生,2014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庄培芝,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交通方向),利兹大学博士后。
土建与水利学院&齐鲁交通学院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 School of Qilu Transportation
咨询电话
0531-88392812
0531-86358769
学院网站
土建与水利学院:
https://www.tjsl.sdu.edu.cn/
齐鲁交通学院:
https://www.qltrans.sdu.edu.cn/
学院微信公众号
土建与水利学院:SDDX-tujian
欢迎报考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齐鲁交通学院!
推荐阅读
济南校区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药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文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
青岛校区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法学院
学院介绍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学院介绍 |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山东大学本科招办
来源 / 土建与水利学院、齐鲁交通学院
封面 / 周心怡
编辑 / 崔杨
责编 / 宋沁潞 杨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