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季 | 走进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招生季 | 走进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学院概况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具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之一。学院是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和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先后荣获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院下设4个教学系和一个教学示范中心,在校学生2036人,其中本科生1501人,硕士485人,博士50人,另有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8人。

山东科技大学

中科院院士宋振骐教授

指导实验教学工作

第九届中俄学术会议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

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第33届全国高等学校

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

山东科技大学

学院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采矿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矿山工程力学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矿业工程、力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资源与环境(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两个领域)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采矿工程、采矿工程(智能开采)、工业工程、工程力学4个本科专业(方向)。采矿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矿业工程是山东省一流学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及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计划,工程力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山空区灾害与塌陷地治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

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

山东科技大学

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学院师资力量较雄厚,现有教职工117名,其中教授24名、副教授26名,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国际杰青计划”入选者1名,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称号专家11名。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学院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7项,承担国家级课题46项、省部级课题63项,发表SCI论文353篇,出版学术专著24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259项

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生实验研究

生产一线实践教学

山东科技大学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有“111”引智基地、中蒙矿产资源绿色智能开发国际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日本长崎大学、俄罗斯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派出教师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高校访学或交流200余人次,先后选派100余名研究生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高校攻读学位或交流访学。

山东科技大学

学生赴澳洲新南大学访学

学生赴日本长崎大学访学

山东科技大学

学院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己任,以创建国家一流矿业工程学科为目标,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拥有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产出一流成果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采矿工程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始建于1951年,是学校建设时间最早的专业之一。具有光荣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分承着新中国发展的曲折和坎坷、繁荣和辉煌,在踏实肯干、不懈奋斗中茁壮成长。在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背景下,国内高等院校都面临着一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山东科技大学以采矿工程专业为核心的矿业工程学科经过不懈努力,于2016年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成为山东省“培育国家一流学科”3个学科之一。

踏实肯干,抓铁有痕,高峰计划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积极响应学科建设,实施学科筑峰工程,将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整合成立能源学部,同时发挥高水平应用专业群相关学科优势资源,共同助力采矿工程专业稳步快速发展。自2019年8月“高峰计划”立项建设以来,采矿工程专业在重大科研项目、科研获奖与高水平论文、人才与平台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取得良好成效;获国家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两项,共计1874万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6项,获批“泰山学者”专家计划5人,新增“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级平台1个,高水平论文“FWCI”指数、篇引指数稳步攀升,居煤矿类高校首位。

山东科技大学

刘伟韬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东科技大学

陈绍杰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历史悠久,继承发展,伴随新中国成长壮大

采矿工程专业走过了69年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留下了一串串可圈可点的光辉足迹。于1981年和1995年分别获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于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专业(培育)。2000年获批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2017年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目前,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了煤炭行业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教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采矿系主任陈刚教授、陈卫忠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行管司商登莹司长、山东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春秋教授、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卜昌森董事长、兖矿集团总工程师孟祥军研究员等一大批人才。目前,矿业工程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稳步成长,逐步壮大。

山东科技大学

矿业工程学科历史沿革

立足煤炭,服务行业,科研成果面向全国应用推广

近七十年的发展,在“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创始人宋振骐院士、“下三带”理论创始人李白英院士的指导和带领下,紧紧围绕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致力于开展矿山安全开采相关的重大课题和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宋振骐院士领导的团队通过建立理论转化成果基地,先后与山东能源集团、神华集团、天晟公司等众多企业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针对深部冲击地压、围岩大变形控制等迫切问题进行深入攻关,实现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武强院士合作指导下,郭惟嘉教授团队围绕煤矿水害防治难题,不断开展科研攻关与工程实践,研究成果己在兖矿、开滦、冀中能源、山东能源等集团四十多个矿井进行了推广应用,避免了煤矿深部开采重大水害的发生,有效改善了煤矿生产的安全环境。

一流学科建设以来,学科整合师资、凝练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优势突出的五大研究方向。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

山东科技大学

宋振骐院士在井下进行指导生产与培训

依托平台,走向世界,深入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

专业发展注重提升国际化视野,先后与日本九州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昆士兰大学、俄罗斯图拉国立大学、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2019年12月,“矿山空区灾害与塌陷地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实现了在国家级国际引智平台领域的突破。以此平台为切入点,逐步与学科世界排名前列的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廷大学等建立起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同时拓展与乌克兰、俄罗斯、德国、挪威、英国等国家的科研人才培养合作。

近年来,欧洲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Ove Stephenson教授、亚洲岩石力学学会主席Chung-In LEE教授、国际岩石力学教育委员会主席Marek教授等著名专家前来交流与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提升了学科国内外的地位。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将以学科平台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服务矿业经济发展为宗旨,瞄准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发展战略,通过5-10年年努力,把采矿工程建成世界一流专业,力争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水害防治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本科生联合实习

山东科技大学

斯里兰卡莫洛图瓦大学来矿业学院交流合作

工业工程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依托青岛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的平台优势,现已形成“制造为基、矿业为旗”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特色。如图所示,工业工程学科特色研究方向为:装备能量管理、矿山工业工程、矿业系统工程与精益生产、物流与供应链优化运营。

山东科技大学

工业工程学科建设特色

各特色研究方向建设亮点与代表性成果如下:

01

装备能量管理

研究装备能量管理与节能控制技术对于制造业乃至国家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装备能量管理与节能控制是实现国家年政府工作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强调的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装备能量管理团队致力于数控装备、矿山装备的能量精准建模与预测、能量效率评估与提升、能量可视化与预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包括美国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国际TOP期刊论文、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等在内的一系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以及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山东科技大学

装备能量管理方向

02

矿山工业工程

矿产资源的开采为国家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基础生产资料和源动力。矿山工业工程(M-IE)团队致力于采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针对矿山生产特点,借鉴并运用与矿山相关的其它学科技术手段,为解决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与利用及矿区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业工程实践。团队以“保证安全,提高效率,增加效益”为目标,胸怀IE梦想,走进矿山,了解矿山,优化改造矿山。重点采用物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展了采场布置优化、生产工艺改善、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矿区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等课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山东科技大学

矿山工业工程方向

03

矿业系统工程与精益生产

为满足绿色矿山以及智慧矿山的发展需求,采用工业工程基本的原理与方法,借鉴并运用与矿山相关的其他学科之技术手段,解决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与利用及矿区环境保护等问题,具体包括构建了以矿山企业为背景的现场“6S”管理、TPM、均衡生产、提案改善等精益生产工具为主要要素的矿山企业精益管理体系;构建了以“五全管理”和内部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框架与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构建了基于作业的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与模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先后在济矿集团、淄矿集团、山东黄金集团等多个矿山企业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发表和出版了系列学术成果(包括学术专著、PCT国际专利、高水平SCI/EI论文等),研究方向相关的初步应用案例获得山东省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一等奖、全国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大赛二等奖。

山东科技大学

矿业系统工程与精益生产方向

04

物流与供应链优化运营

以多级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包括制造型供应链及社会公共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专注于物流网络规划、生产物流配送优化设计、供应链协调运作与利益分配机制、系统风险预测及评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方法等问题的研究,为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高效运作和社会公共物流系统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主持《青岛市邮政业“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岛市行业物流发展模式研究》、《青岛市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等公共物流政策咨询项目以及山东省自然基金《基于库存协调的供应链抗突发事件性研究》等应用研究项目,并与兖州煤业、山东高速、青纺联、海尔冷柜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物流网络规划研究与实践。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物流与供应链优化运营方向

工程力学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力学学科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强能力”的育人方针,学科发展在注重学校传统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区域优势和经济发展需求,现已形成了兼顾“矿山岩体力学”传统优势的“强数值模拟、强试验创新”的两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特色,形成了4个特色研究方向,如图1所示:(1)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防治;(2)现代力学测试方法与地下工程开发;(3)流体力学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4)结构动力学控制与仿真优化设计。

山东科技大学

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特色

01

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及深度不断增加,冲击地压已经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防治团队面向国家在深部矿山动力灾害防治的重点需求,长期聚焦于矿山动力灾害预防控制的重大理论与技术研究,针对冲击地压致灾机理与防治,揭示了非典型矿山压力显现的力源孕育机制及顶板岩层状态全时空演化过程,取得了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国际TOP期刊论文、专著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在京西矿区、新汶矿区、开滦矿区等 10 余个矿井进行了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冲击危险煤层开采的安全性,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02

现代力学测试方法与地下工程开发

我国矿山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受采掘工程影响,易形成采动卸荷裂隙岩体,尤其是随着采深及开采范围不断增加,采动裂隙岩体支护难题日益凸显。为实现采动裂隙岩体合理有效支护控制,现代力学测试方法与地下工程开发团队长期聚焦于煤岩锚固机理与支护设计,提出了适用于矿山岩石力学参数获取的实用性成套测试方法和技术方案,创建了矿山采动卸荷流变围岩变形控制锚固支护的基础理论。取得了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国际TOP期刊论文、专著等在内的一系列成果。研究成果在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进行了广泛推广应用。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现代力学测试方法与地下工程开发

03

流体力学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地下储层是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和磁场等的载体,地下能源包括煤炭、油气、地热、天然气水合物等开采过程都涉及热流固多物理耦合问题,开展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流体力学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和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等项目支持,针对页岩储层水力压裂开发、煤岩损伤诱发渗透性演化机理及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开展研究。取得了包括国际Top期刊论文、软件著作权在内的系列成果。如:考虑岩石塑性特征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数学模型,提出了高效的计算方法,阐明了复杂缝网的扩展规律。研究成果在四川威远页岩气井和大庆油田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流体力学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04

结构动力学控制与仿真优化设计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现代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涡轮机、陀螺仪及直升机旋翼等结构在旋转状态下的振动特性及结构优化设计等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结构动力学控制与仿真优化设计团队长期致力于旋转板梁复合结构的动力学特征以及稳定性问题、复合材料旋转结构振动及稳定性问题、工业制造中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包括高水平期刊论文、国家发明专利在内的一系列成果。如:基于旋转结构的气动特性与空气-弹性耦合效应,预测了旋转夹层圆板的临界转速和颤振转速,提出了定量评估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上述研究成果对振动系统的优化设计、工业制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以及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结构动力学控制与仿真优化设计

优秀教师代表

01

宋振骐

山东科技大学

宋振骐,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煤炭科技功勋”等荣誉称号。

在宋院士的培养下,一大批莘莘学子成长为能源领域的先锋、骨干;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除了带博士生,还先后为硕士生、本科生开办讲座100余场;主动设立“院士奖学金”,帮助50余名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宋院士身上显现出的“爱心能聚众,坚韧致成功”能源精神正引领着学院事业发展迈向新的征程。

02

谭云亮

山东科技大学

谭云亮,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安全生产专家、教育部矿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高校力学学科首席专家,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技学会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山东省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空区治理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山东科技大学冲击地压防治研究院院长。

出版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8项。主要从事巷道支护、冲击地压防治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03

陈绍杰

山东科技大学

陈绍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矿山岩石力学、开采沉陷控制与空区治理、生态矿山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全国煤炭最美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东省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2项。出版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2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9项,其中,首位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首位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9篇,其中SCI、EI收录46篇。将基础研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研究成果在现场推广应用,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

04

刘伟韬

山东科技大学

刘伟韬,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煤矿深部突水动力灾害预防与控制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煤矿安全开采、安全技术及工程、特殊采矿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973前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和技术服务型课题60余项。主持了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等等教学质量课题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项。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青岛拔尖人才、中国煤炭教育先进工作者、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科技大学最美教师等称号。

05

赵同彬

山东科技大学

赵同彬,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副院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本科力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青岛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曾获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人才,青岛市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力学与采矿工程等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完成了企业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参编教材2部,首位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指导研究生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专业招生简介

采矿工程专业

矿产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采矿工程专业主要研究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等固体矿产资源开采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担负着推进矿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使命。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始建于1951年,是学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山东省品牌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核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至今本专业已连续4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毕业生可在“华盛顿协议”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签约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申请研究生学位,享有当地毕业生同等待遇。以采矿工程专业为核心的矿业工程学科是山东省一流学科、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山东科技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10位,是省内唯一一个排进世界前10位的学科。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共有专任教师62人,企业兼职教师及产业教授31人,具有海外背景教师比例超过40%,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青年人才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

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

本专业拥有“矿山空区灾害与塌陷地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空区治理与环境保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专业实验用房面积6500平方米,拥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装备,仪器设备总值3450万元,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专业科研经费年均1.5亿元,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为适应国家“新工科”办学方针和国家能源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采矿工程专业逐渐发展了智能开采、非煤矿山及新能源开发3大特色方向。智能开采是矿山生产方式的一次新革命,是通过开采环境的智能感知、回采设备的智能调控与自主导航,实现回采作业的少人、甚至无人的开采模式。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智能开采特色班,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采矿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能适应和推动我国乃至世界智慧矿山建设需求的“人工智能+采矿工程”复合型高级创新人才。

为培养具有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行业优秀创新人才,本专业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试行小班化授课,为每生配备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其专业学习、创新实践、科研训练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现场科技项目研究。

本专业注重为学生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环境,鼓励学生除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外,修读辅修专业或微专业。

专业重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等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本科学习期间开展以专业学习为主体的各类长短期海外学习项目,包括学位教育、联合培养、科研实习、交流互访和实习实践等;优秀学生可推荐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或申请本硕、本硕博连读培养。

专业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及学校、企业各类专项奖学金,受奖面达80%以上。

专业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提供各类创新、创业和研发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近3年本专业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51篇;申请发明专利316项;参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获国家级奖励100余项。

学院拥有“青春之光”、“井冈山红色之旅”等10余个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梦”宣讲、科技支农、教育帮扶、文化宣传、基层医疗、生态环保等社会实践。

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

经过70年的发展,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已为国家输送了8000余名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矿山企业从事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也可在设计、研究单位从事矿井设计、科学研究工作;即可以在政府部门从事技术与安全管理;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近年来,本专业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占比超过30%,就职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大型跨国公司的本科生占比45%左右,毕业生平均月薪超万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97%以上。

本专业培养了多位国有大型企业领军人才,如山东能源集团翟明华总工程师、兖矿集团孟祥军总工程师、枣矿集团王立才总经理等,培养了以长江学者陈卫忠、国家杰青张庆松为代表的多位学术领军人才。

近年来有多位优秀毕业生受到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如全国自强模范汤建泉、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人物高明涛,带病母上学的道德模范候记川等众多代表人物。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以高水平学科、科研平台为支撑,以能源、矿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瞄准国际前沿趋势,面向国家矿业重大需求,秉承“强基础、厚能力”的育人理念,放眼国际化视野,为培养行业精英、学术大师以及领跑世界的矿业高端人才,正昂首阔步向世界一流专业迈进。

工业工程专业

山东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工业工程的五所高校之一, 27年来,依托青岛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的平台优势,专业着力打造面向科研、就业两种需求,搭建企业、高校、政府三方育人平台,培养具备理论、实践、创新三种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22人,包括特聘美国西新英格兰大学教授1人、产业教授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8名教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1名教师连任两届教育部工业工程类教指委委员,并任山东省管科类教指委秘书长。

学生入学后将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在 “虚拟企业平台型实验室”中完成精益生产、人因工程、物流系统仿真、智能决策等实验教学内容。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在海尔、威伯科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基地中开展 “项目制”实习实训。

专业现有资源经济与管理、系统理论2个学术型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管理(MEM)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是山东省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历培养体系、学术型+专业型双向学位培养体系和在校生数量最大的高校。

作为社会紧缺型人才,专业连续多年实现就业、升学率双高。就业去向覆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海尔、格力等大型制造企业,主动就业率为100%,年均薪资超过当年平均水平的20%。本科考研率连续三年超过70%,录取率超过40%,60%以上同学考入985、211高校。

目前,专业已有毕业生1800余名,其中有 “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国内顶尖学者;有跨国公司高管、市值过亿的企业创始人等优秀企业家和省市重要部门的领导干部,职业前景好、社会资源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程力学专业

山东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是山东省首批设置本科专业的高校,2000年获批工程力学硕士点、2003年获批固体力学硕士点、2011年获批力学一级硕士点。目前,拥有“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及“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四个二级学科,其中“工程力学”被山东省列为“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专业始终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强能力”的育人方针,以培养掌握力学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工程计算技术和试验能力,能在众多工程领域从事与力学有关工作的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专业先后从浙江大学、中科院岩土所、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青年教师,目前拥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17人,实验师2人。

专业办学结合区域特色,着力发展“强数值模拟、强试验创新”的两强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数值仿真平台、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实习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值仿真能力;同时与青岛瑞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勘察测绘院、青岛乾坤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市展拓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协同培养在校生的试验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分别设置了与培养模式对应的工程计算培养模块和工程应用培养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专业毕业生2004~2019届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其中考取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85、211高校及中科院力学所等研究生比例稳定在50%以上。毕业生就职单位覆盖国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设计单位,从事领域涉及到能源开发、航空航天、工业制造等,多数学生在毕业5年后可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通过继续深造的同学,一般在毕业10年后能够成为行业专家型人才。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欢迎有识之士

报考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放飞自己青春的梦想

我们在这里等你

欢迎加入山科官方新生咨询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

(群号:586199154)

这里有热心的学长学姐为你解疑答惑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探索~

(仅限2020级新生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

内容来源/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排版 / 陈晓莹

审核 / 许浩

欢迎关注!

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山东科技大学

投稿邮箱:sdustxmt@163.com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听说好看的小可爱都会点“三连击”!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山东本科院校-山东科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山东科技大学-招生季 | 走进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