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
1978年,一张印满了红手印的“契约书”的诞生,使中国迈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史,也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份契约书,正是诞生于当年俗称“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土地改革,开展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这一番话将人民公社的弊端暴露无遗。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小岗村当时一共20户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天公仍不作美,百年未遇的大旱灾肆虐安徽,想要活下去的信念在他们的心中愈发强烈。就这样,小岗村18位农民聚集在一起,商量后决定:“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一张“生死状”就这样诞生了,一个个红手印也被相继印在上面。
小岗村的改革——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改革开放的帷幕后,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开始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小岗村焕然一新,成果显著。1979年,小岗村粮食总量达到13万多斤,是去年粮食总量的5倍,人均收入由22元增至350元,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起了公粮,归还了贷款。这样的成果,引起各地瞩目,“分田到户”的方式,让不少贫困村纷纷效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
1980年1月
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村,看到了“大包干”带来的巨大变化,给予“大包干”肯定与支持。
1980年5月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座谈会的讲话中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
1982年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承认“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3年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行,让广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与土地直接联系在了一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