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步骤。
从1979年开始,深圳,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特区建设。由此,“春天的故事”在南海之滨拉开帷幕。
然而伴随着经济特区的建设,一些质疑和非难的声音也相继出现,诸多难题横亘在经济特区的前进道路上。这些不同意见,一方面是囿于传统观念束缚,对特区新事物不了解、不接受,认为背离了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当时特区内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等。一些人错误地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创办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说是“资本主义又一次向我们的猖狂进攻”,甚至要求中央取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停办特区。
在一片争论声中,1984年1月,邓小平来到了深圳。他说要亲自到特区看一看。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邓小平先后到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接着又去了一趟上海。每到一处,他都仔细地看,认真地听,却很少发表意见。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立即约请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要增加开放的城市。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84年三四月间,中央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同时决定开放从辽宁大连到广西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此后,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省成立,海南岛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始开发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