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清风正在霏微潜入,不似中秋时,已是夜凉如水。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传说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于是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即为元宵节。
这一天,既是民间俗称的“鬼节”、“施孤”,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中元节让我们知道自己来源,明了自己的历史,看清了未来的方向: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1
慎终追远,不忘先祖
老人们都说,中元节这天,地官会打开地府之门,让已故的亲人回家,再食一回人间烟火,再度一次月圆之夜。
所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烧香焚纸,点荷灯为亡者指明回家的路。
祭祖时,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位请出来,恭敬地放到专门的供桌上,除了供品以外,还要向先人汇报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其实,祭祖和迷信不迷信没有任何关系。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
中元节的祭祖就是圆满孝敬之道的体现。“心生则种种法生”,以一颗虔诚的心,感恩祖宗的心去祭祖,将牵挂和思念分享给黄泉下的亲人和那个世界,让人间和另一度空间像月亮一样圆满。
焚香悠然凌空去,思念缥缈随风还。这是生者对亡人的思念与怀念,这是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告慰。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亲长送终要尽礼尽哀,对先祖祭拜要诚敬追思,这样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生命就像一棵树,先祖是树根,父母是树干,我们就是树上的果子,我们和父母、先祖永远是一个整体。
慎终追远,如果只注重形式,甚至于造成迷信,那就毫无价值。倘若明白真正的用意,了解不忘根本的道理,寄以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的厚望,那才真正有价值。
而孝道,不仅是每年祭祖之日才该有的仪式,而要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处,时时想着父母,竭尽全力让父母生活的更快乐,更美满。
斯人已逝,生者常思。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眼前人。
2
懂得敬畏,不失良善
鬼节不是迷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依然有意义。
荀子曾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对于中国人来说,鬼神是敬畏,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很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就是没有一点点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多了这份敬畏,我们就能更好的约束自己,善待别人。
明代大儒方孝孺言:“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心存敬畏,才会有所忌讳,行为才能有所止。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时时保存敬畏心、恭敬心、谦卑心,才能看清自己,成长自己。当敬畏心升起之后,我们就会不失良善,才进而可成君子。
不失良善,就是和人相处做事,都保持了诚意与善念;就像一柄烛火,时时照耀自己,也会为他人带来光亮。
周国平说:“有所敬畏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做人的根本,就是良善。
在身外,我们要敬畏星空自然;在身内,我们要敬畏道德情操。我们以此自律,从而不断向善向上。
中元节,让人重拾敬畏之心。懂得了敬畏,自然不失良善。
3
把握当下,不负韶华
在祭奠和哀思中,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中元节最大的意义所在。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以为岁月悠远,来日方长;总以为我们还很年轻,可以肆无忌惮地挥霍时间;总以为有些事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任性地拖延时间;总以为一切都来得及,因为未来还很遥远。
佛在金刚经中告诫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不要总以为来日方长,不要把美好的心愿,都寄托于不可预知的明天。最珍贵、最需要实时把握的,是“当下”。
有许多事,在你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用心之前,已成故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追悔过后再抱怨“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也已离开了你。
不虚度每一天,做每一天每一刻最好的自己。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辜负当下的人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余生很贵,愿我们的接下来能不忘先祖,不失良善,把握当下,不负韶华,这才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资料来源|孔子文化服务号
图文编辑| 李贵龙
责任编辑| 牛学艳
推文精选
01
学党史·跟党走∣打造“党建+N”品牌 践行初心使命
02
八一建军节,致敬最可爱的人!
03
“听党话,感党恩”—山旅师生跟党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二)相约“邑”夏——电商助农队
清风朗月,不期而遇
动动小手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