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广大青年观众在重温红色经典电影的同时,了解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幸福而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品格,从而树立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特举办百部红色经典电影推介活动。
本期向大家介绍反映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的一部优秀影片——《刘少奇的四十四天》。
刘少奇的四十四天
导演:张今标
编剧:刘星亮、罗子军、彭伦乎、谭冬梅
主演:郭法曾、邵晓微、李纬、刘袖杰、孟春江
片长:100分钟
上映时间:1992年10月10日
获奖情况:第二届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剧情介绍
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毛泽东强调要把1961年搞成个调查研究年。4月1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携夫人王光美从广州直接回到阔别四十年的家乡湖南。少奇同志来到全省著名的一面红旗——兴中七队视察。在名不副实的“万头猪场”旁,他找到一间简陋的空储藏室,决定同王光美在此安身。
少奇同志四处走一走,发现丰产田边粪池中的肥不过是些陈稻草和未泡散的土砖泥团;在公共食堂,他看到的是一双双饥饿的眼睛和一张张狼吞虎咽的嘴。少奇同志心情很难平静。他看到了农村更真实、更艰难的一面。
他对王光美发了一番感慨,最后说:“我们的错误,也许正是忽视了群众直接的经济利益。”夜深沉,桌上点着蜡烛,少奇同志挥笔疾书,给毛主席写信,把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所想作了汇报。
44天过去了,在少奇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兴中大队的食堂真的解散了,毛主席也肯定了解决食堂的决定。少奇同志回北京前,少奇同志在母亲的坟前插上一枝映山红和几根松枝,乡亲们目送着少奇坐的汽车静静地远去。
影片评价
这部影片的创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他们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勇于用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观察历史、剖析历史、表现历史的勇气。有没有这种勇气很不一样,如果缺乏这种勇气,这部作品很可能流于平庸。影片把刘少奇同志44天的经历,以及他在44天中的思考,怎样对待生活,怎样解决遇到的矛盾,表现得相当深刻和自然,很少人为造作的痕迹。表现领袖人物,既要表现他作为伟大领导者的高瞻远瞩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又要表现他作为普通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品质,把这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塑造出让观众信服的领袖形象。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冯牧评)
推荐语
恩格斯曾经说过:“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刘少奇的44天》的影调、色彩凝重而又冷峻;画面、造型散发着朴实无华的“土”味,十分真实、贴切、含蓄地烘托了当时的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人物的心态。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影片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特别是片头、片尾的风雨,将写实和写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小见大,涵盖了少奇同志几十年的革命生涯。
这部影片拍得深刻、凝重、真实、感人,在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上准确地把握了领袖人物的精髓,成功地塑造了少奇同志的典型形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显示了创作者驾驭重大历史题材和塑造领袖人物银幕形象的深厚功力。
图文来源|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版面设计|刘彩云贺淑琪
责编|赵璇
编审|崔爱民 杨超
聊
职
新
媒
体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