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广大青年观众在重温红色经典红歌的同时,了解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幸福而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品格,从而树立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特举办百首经典红歌推介活动。
创作背景
1985年秋,秦咏诚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一个学习班。一天,张藜专请秦咏诚来家做客。席间,张藜说起非常喜欢秦咏诚多年前谱写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此作在突出器乐技巧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独有的音色和演奏的歌唱性、抒情性,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他曾多次尝试想把其改编成一首声乐作品,但均未成功。这天,张藜当面恳请秦咏诚,是否可再写首同样情调,但旋律却不雷同的乐曲,来共同完成一首歌曲。 说起《海滨音诗》,秦咏诚想起曾经谱写的一段段乐章。其中有一句上行的旋律:512 345 43定格多次。突然,秦咏诚的灵感闪现,这段下行乐句可谱写成:565 432 15。找到主旋律后,秦咏诚立即起身坐到钢琴旁,在这段新乐句的基础上,运用复调、对位和分解和弦等作曲手法,不断地展开、变奏、升华。不到半小时,《我和我的祖国》的曲部分就完成了。在得到曲谱的半年内,张藜多次提笔想写词,却无从下手。一次张家界出差,早晨推开窗户,眼前的美景打开了他的创作思维:青山绿水、莺歌燕舞、姹紫嫣红,好一幅祖国的盛世画卷。多年激荡在自己心中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赤爱,此时此刻全都涌上心头。《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就这样一气呵成。
作者简介
张藜(1932年10月17日一2016年5月9日),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笔名:桦成林、钟子玉。1945年就读于大连一中,1948年进东北鲁艺戏剧系攻读文学,1950年毕业于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毕业留校从事文学创作,195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美学进修生,东北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吉林省歌舞剧院(1957年调入)、吉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创作室专职创作员(1970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作词,国家一级编导。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鼓浪屿之波》《山不转水转》《久别的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歌曲成了亿万人民喜欢的歌曲。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协会员,《词刊》编委、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秦咏诚(1933年7月—2015年6月25日),作曲家。辽宁大连人。曾任旅大歌舞团创作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研究生班。后任辽宁歌剧院创作员,辽宁乐团副团长,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院长,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和辽宁分会副主席。作品有管弦乐《欢乐的草原》,小提琴曲《海滨音诗》,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电影音乐《创业》等。声乐协奏曲《海燕》1981年获第二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铖良奖。
歌曲鉴赏
《我和我的祖国》作品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该曲歌词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作者将“我”和“祖国”比喻为孩子和母亲,又将“祖国”和“我”比喻为大海和浪花,这两个具象而生动的比喻,准确又动情,表达了个人和祖国之间,亘古不变的情感。秦咏诚在力求获得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的同时,十分懂得生活中的语言节奏与音乐中旋律节奏结合的规律,在使听众听得清、听得懂的基础上,保持了应有的线条美和律动美,从而创造了楚楚动人的音乐形象和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我和我的祖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每个人和生他养他的祖国的血肉联系,在词曲结合上“恰到好处”,是一首具有永久魅力、深受人们喜爱的抒情歌曲。
社会影响
2019年2月3日至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快闪系列活动——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节目,同时每天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该曲先后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深圳北站、三沙、厦门鼓浪屿、成都宽窄巷、武汉黄鹤楼、广东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长沙橘子洲头唱响,单期节目平均全网总阅读量达五、六亿。随后,《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在全国各地唱响。
END
图文来源|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今日雁塔
版面设计|吕晴文李鲁倩
责编|赵璇
编审|崔爱民 杨超
聊
职
新
媒
体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