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师生及家长朋友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同学、家长朋友们: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祝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祝全国人民永远幸福安康!也祝愿大家度过一段愉快的假期时光!
划重点,2021年学校国庆节放假安排温馨提示:
国庆节假期连休,放假时间为:
10月1日(周五)—10月8日(周五)放假,共八天,10月8日上晚自习。
10月9日(周六)、10月10日(周日)上课、上班,分别补10月7日(周四)、10月8日(周五)的课。
然而每逢节假日,又是各类安全事故的高发期,为了使大家度过一个平安、文明、健康、祥和、充实的假期,请您和家人一定谨记以下安全提示。
一、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国庆假期临近,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请就地过节,建议“非必要不离市、不出省”,出省必须向学校报备,离省返回必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无情况后方能返校。做到不参加聚集性活动,避免到人员聚集场所,出门做好个人防护,进入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主动配合测温,出示健康码。密切关注个人身体状况,如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二、提高食品饮水安全意识
提高食品饮水安全自我保护能力,重视饮食及饮水卫生,谨防“病从口入”。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不购买不食用“三无”食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习惯,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饭前饭后多补水,运动后不能马上喝水,坚持不喝生水。不吸烟、不酗酒,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野外不熟悉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魄。自觉把勤俭节约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出行要高度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无证照、违章超载的车辆,要到正规车站乘坐具有合法运营资质的车辆,旅途中注意自身财物安全,防范偷窃;与陌生人聊天时不要随意泄露手机号码、学校和家庭等个人信息。遇有异常,及时与老师和家人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将乘车的车次车号和到达时间及时告知父母、师友。骑电动车、摩托车,乘坐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请佩戴头盔。
四、提高防诈骗意识
提高法治意识、防范意识,遇有紧急情况,要见义巧为,善用智慧取胜,避免造成人身伤害。节假期间请保管好自己的财产,不泄露银行卡密码,银行卡与身份证分开存放。更要注意网络诈骗犯罪,不受高额回报诱惑,防止被骗;兼职预防中介诈骗及传销陷阱等,充分认识非法传销的欺诈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不轻信“转账汇款”、“中奖”类短信,不向陌生人转账汇款,把握不准时给家人或朋友打电话确认。不单身夜行,不显露财物,不随意与陌生人搭话闲聊,不喝陌生人提供的饮料,不接受陌生人邀约,切勿参加任何非法组织及其集会等活动。
五、远离危险水域
加强防溺水安全意识,学习自我防范技能,不得擅自到有危险的地方游览。请牢记: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到水边玩耍嬉戏;不熟悉水性,不擅自下水施救;学会基本自护、自救方法。若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他人帮助。
六、加强防汛安全
在发生台风、暴雨洪水时,要做好防风、防雷、避雨等防汛工作。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不要在大树、陡崖或易滑坡区避雨,不到易发生山洪(溪河边、沙滩、低洼处)区域游玩逗留,不到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危险区域或危房里活动停留,不要涉水过坑、过溪、过河,更不要冒险抢渡溪河,需过溪河要找桥梁通过;雷雨时要尽量关闭家中电源,不要触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线、自来水管、用电器的接地线、大树树干等可能因雷击而带电的物体。
七、注意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
在生活中注意发现和消除水、火、气、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居家时注意防火、用电、用气安全,熟悉家电使用方法,以防触电和煤气中毒,及时清理阳台、楼道杂物,外出时注意熟悉场所的疏散通道位置和逃生路线。如遇火情有序逃生,不乘坐电梯、不贪恋财物、掌握正确逃生方法。景区游玩时遵守景区防火规定,不携带火种进入山林,不在野外点燃火种。遇到火警及时拨打119报警,牢记各种报警和急救电话,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求助。
八、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利用假期多阅读、适量健身、勤做家务、规律作息。要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保持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心态,积极化解各种心理障碍,做好心理健康调节。明确生活目标,就容易养成积极的生活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亲爱的老师、同学和家长朋友们,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实现美好未来的“本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同心携手,共筑和谐家庭、共建文明校园、成就辉煌人生。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
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爱你,中国。
来源 |宣传部(统战部)
编辑 | 张美连
责编 | 徐亚楠 赵 楠
编审 | 张 琳
主编 | 张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