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这门课持续创新获奖!

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华政这门课持续创新获奖!

华东政法大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如今,“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新时代下,各行各业无不求新、求变,高校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时时为课堂注入“活水”。

近日,首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历经近五个月的三轮比赛落下帷幕,国际法学院张磊、蒋圣力团队凭借《国际公法》课程获得地方高校正高组优秀奖。团队如何为课堂的泉水时时注入新鲜、注入生机?

慨然应允,全力备赛

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旨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把落实以本为本、推动教授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作为目标。本次大赛共吸引来自36所部属及地方高校的106门课程参加上海市赛。

在得到教务处的通知后,张磊和蒋圣力毫不犹豫地选择参赛,并着手准备。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学校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也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希望把华政教学中的创新之处带给其他高校,也把兄弟院校好的想法、做法带回华政,和华政有志于创新的老师一起分享。”张磊说。

华东政法大学

张磊

备赛中,两位老师作为团队,从两个方向着手进行准备。

一是对若干年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及相关资料等进行系统梳理。“以往虽然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但没有过系统梳理。”为了这次比赛,他们把一些好的点子、方法进行了一次比较完整的脉络总结,“这种总结、提炼的过程其实大有益处。”

二是把教学的心得想法以比较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张磊认为:“比赛的输赢倒是其次,关键是如何把这么多年的努力较好地展现。”为此,团队花了大量时间用于准备陈述内容、图文展示,尽量做到每字每句、每页展示都言之有物。

华东政法大学

蒋圣力

蒋圣力回忆道:“备赛期间时间紧、任务重,参赛材料需经过反复推敲、打磨、修改、完善,所以整个备赛状态是较为紧张的。”按比赛规定,需要提交的参赛材料包括申请表、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现场录制)、视频实录信息表、视频相关教学节段教案等诸多内容,尤其是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撰写难度颇大。

“特别感谢教务处鲁慧等老师利用假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予以专门性指导,并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建议,给予极大的助力。”他由衷地表示。

华东政法大学

如今回想起来,张磊认为此次比赛既有特色也有挑战。“特色在于创新,这一点很好地诠释了我们在教学方面的重点——推陈出新。”挑战在于,正式参赛有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明确的评价标准,需要教师运用一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可能并不会注意到的技巧、窍门。

“如果参赛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地将平时上课的内容‘搬’到比赛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执教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创新和改变。”他说,“这个比赛也是一次很好的检视过程。”

三尺讲台,展华政风采

由于比赛中时间有限,团队在准备时不得不有所取舍。“取舍的过程十分艰难,因为要舍掉的内容也是花了很多功夫的。”他们不断推敲打磨,又将筛选后的内容以一个线索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而不是零敲碎打的收集和总结。为取得更好的展示效果,团队不断锤炼、熟悉讲稿。

老师的备赛也得到了学生的大力配合。录制课堂教学视频的过程得到当时2018级经济法教学班同学的积极配合;在准备“辩论进课堂”成果展示时,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在短短一周内做好了充分准备,最终在视频中呈现出十分良好的效果。

华东政法大学

苦心人,天不负。“正式比赛的过程还算顺利。”团队将预定的想法、讲授的内容充分展示,评委也就感兴趣的点进行逐一提问。问答之间,评委对该团队的教学创新理念和课堂创新形式有了更深了解。

张磊和蒋圣力总结了参赛课程《国际公法》的几个创新之处。

“首先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我们在课程内容中用诸多线索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串联起来。”坚持一课“三备”,即“备授课对象、备教学方法、备育人要素”的教学思路。

例如,当讲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授课教师会将该原则在新时代的含义作为线索,引出众多知识点,以便学生不仅完整透彻地理解该原则的相关知识点,更能把握其在当下的全新内涵,站在当今的视角掌握更多国际法知识。“通过许许多多类似的‘线索’串联起课程,就能形成一个自然的整体。”

华东政法大学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我们的课程思政中,也引入了其他辅助方式。”

第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辩论进课堂”,打造教师“知识讲授+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第二,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他们特开辟第二课堂,设立“党员坐班答疑示范岗”,同学可以就课程、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乃至未来的专业深造、就业困惑,向老师求助,这也成为国际法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此外,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活动,使得第二课堂建设与第一课堂相得益彰,形成一种更具互动性、更加个性化的课程新模式。

华东政法大学

比赛后,团队给未来准备参加该比赛的教师分享了几点经验:

首先,应当明确正式参赛与平时课堂教学之间存在差异,端正态度,务必以正式参赛的精神状态进行准备工作。比赛时,发生了身份的转换:老师变成向评委做报告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展示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比赛更像一场考试,老师变为学生努力作答,回答的就是自己的教学成果。”

其次,他们建议组队参比。一个教研团队的集体参与会收获更多,因为创新工作需要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最后,要在演示文稿和文字准备上多下功夫。优质的演示文稿和恰到好处的文字会使成果的展现更吸引人。同时,重视不同领域的校内外专家提供的指导意见,认真聆听、虚心接受,踏踏实实地对参赛材料进行修改、完善。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

目前,《国际公法》课程及教学团队已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忆起从教生涯,张磊和蒋圣力都表示,教学风格是逐渐成型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华东政法大学

相信张磊课上的同学都深有体会,他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往往依托丰富的案例或事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形象生动,学起来既不枯燥、也能更好地学以致用。这归功于他的教学理念——“国际法是一门能够活学活用的科学,而不是一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这些都是怎样做到的?张磊给出了答案。

第一步是要打开视野。他阅读了大量案例与相关文献,把收集到的资料补充进自己的教案中,做到厚积薄发。第二步是将知识点整合归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体系。

“我上课时会把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相关知识点。有些知识点是其他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时我会将知识点融合起来做案例分析。伴随着知识点的滚动和累积,让学生融会贯通。”

“不断摸索教学风格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拓宽自身视野的过程。”他强调。

华东政法大学

蒋圣力的课堂则是立足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尤其注重与学生分享对专业知识的真实思考和最新研究心得。他的课程也在学生中广受好评,评教中多次位列全校前10%。他笑言,希望同学们不要因国际公法的名号望而生畏,能产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曾荣获首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演活动特等奖和学校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的他,特别感谢王虎华教授当年的悉心指导,自本科以来在华政国际法专业长期的学习研究,也对他教学风格的形成颇有帮助。

华东政法大学

望前路,创新永无止境

“经历即财富。”通过这次比赛,张磊和蒋圣力收获颇丰。

“其一是要直观、主动地去了解和思考创新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他们与其他参赛老师交流切磋,在思想与经验的碰撞中,自己也有了很多新的想法。蒋圣力说:“我深刻认识到专业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研究态度对待。”得益于精心的准备和扎实的教学,他们越发明白,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好的设计和科学的规划。

华东政法大学

其二,创新需要持之以恒。张磊说:“创新不是一阵风。”它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更需要传承。

国际公法的教学创新建立在许多老一辈优秀教师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希望国际法人能够矢志传承教学创新的理念,将这门课程推向一个新高峰。

华东政法大学

其三,他们也发现过往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有了加以努力的具体方向。

蒋圣力说,希望未来校园内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师生“教学、学习共同体”氛围,教师能够“乐是乐此教,教是教此乐”,学生则能“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如果有一天,有校友再回到母校聆听这门课,感受到这门课有新意、与时俱进,那这门课才真的‘创新’了。”张磊坚定地说,“这种感受证明华政教学一直走在创新进步的路上,而这一精神必将激励所有华政人奋发向上。”

采写 | 董若双 潘柯宇 彭涛

审稿 | 金原原

编辑 | 李学悰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也可以看看这些

都是用热爱制作~

(点击图片可以看到哦!)

要赢!请投华政!

华东政法大学

他与华政相伴近70年!

华东政法大学

请为华政投票!

华东政法大学

更多资讯 @华政媒介矩阵

立德树人!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华东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东政法大学-华政这门课持续创新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