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书院 | 我在书院做科创

上海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我和我的书院 | 我在书院做科创

上海科技大学

01

沙盒工作室的故事

讲述人:曹瑞翔,2018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当我还是一名高中生的时候,制作各种意义不明的小发明是我最大的兴趣,敲敲打打建模加工是生活的常态。2018年,随着高考的结束,迎接我的是崭新的大学生活。在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后,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学校缺个合适的工作室来做我的“怪发明”。还好在书院的支持下,成功申请下了一间小小的教室,以“沙盒”为名创立了一间以科创发明为主的创客工作室。

虽说是成功申请下了房间,从家里搬来了各种各样的工具设备,找来了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工作室的第一批成员,但事实上当时的我对工作室的未来基本没有任何想法。学校里没有类似的组织作为参考,一切只能自己去尝试。经过整整一年的讨论和规划,我们确定下了以设计、制作校园纪念品为主,以为同学提供科创环境为辅的发展规划。

有了目标,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了。从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利用书院优异的设备资源,我们开始为学校设计、开发各种各样的校园纪念品,包括物质塔木制拼装模型、2020年纪念蚀刻钢尺、SIST合金烤漆徽章等等。我们设计的校园周边先是出现在元旦跳蚤市场,随后是各种活动晚会纪念礼品、毕业生礼物,最后甚至连新生的录取通知书里也出现了我们设计的周边。

讨论、设计、加工,修改设计,再加工,最后交给工厂做大批量的生产...虽然每一个纪念品的设计过程都很漫长,但这段一起努力,一起面对挑战的时光是包括我在内的工作室所有同学无法忘却的重要回忆。

随着工作室的发展,我们的项目便不再限于校园纪念品。无人机、光电视觉艺术、手机app、电子开发、摄影……工作室的成员们以自己的创造力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化为了真正的作品。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02

Femto工作室的故事

讲述人:

郭春旭,2018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张航菲,2018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彭星月,2019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王婧怡,2019级信息学院本科生

工作室时间线

工作室的创立

2019年8月,我(郭春旭)和姚沧力同学刚刚结束大一暑期的社会实践。两个人都对技术怀揣着十分的热忱,尽管分别是EE和CS的同学,但我们从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我这个EE同学对软件开发和应用设计有不少兴趣,他一个CS同学也对电路和嵌入式颇有研究。

一次偶然的机会,俩人一起去学生创新中心参观了沙盒工作室。惊讶于沙盒的装备齐全之余,发现隔壁还有空房间,于是两人商量着能否创办一个工作室,打造成像创客空间一样的平台。回去后,我们连夜写完了申请书。就这样,拿着三台电脑、两盏台灯,工作室在学生创新中心304房间成立了,起名“Femto工作室”。

作为一批具备些“极客精神”的人,我们觉得工作室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热爱技术的学习型组织,希望大家能在项目和比赛中增长自己的技术线、逐渐点亮自己的技能树。因此,我们招的同学专业遍布CS、EE与BME等,项目也涉及软件工程、交互设计、数字人文、神经网络与射频感知等领域。

不被自身专业与课程知识所限制,大胆地按照兴趣去尝试,恰恰是我们最大的特点。

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尝试着做了许多项目:

工作室的项目1

Guidoge 可鲁:视觉增强方案。

该项目使用Web RTC技术与AI、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结合,利用云端服务器进行计算、处理深度场估计和对象识别,解决视障人士、骑行爱好者等群体的视觉辅助或拓展需求,项目于2019年10月获Al in RTC 2019创新大赛编程创新挑战赛冠军。(项目介绍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E411R7um)

该项目是我们与Geekpie的同学合作完成,也是工作室的第一个比赛。当时工作室既没有名气又缺少资金,这“第一声响”无论是名头还是奖金都很重要。因为当时报名比较晚,离项目提交只剩一周,又是我们从未尝试过的RTC领域,一切都充满未知数。为此我们拉来了Geekpie参赛经验丰富的社长与我们一起准备,最终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了产品设计、前后端部署、外设建模与宣传视频网页等,以极高的完成度将作品带到了北京决赛现场。

这次比赛不仅是大学课业之余的一次自我证明,更给了同学们接触业界大咖、首次和企业面对面沟通、首次收到HR的面试邀请与实习机会等。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重要的第一步,颇有些“白手起家”的味道。

上海科技大学

工作室的项目2

Xedu:高效在线课堂解决方案。

该项目面向学生等有在线学习需求的群体,融合了课堂直播等基础功能的同时,推出了文本与课堂内容课堂交互的课堂新模式,并结合人像识别算法与神经网络,对用户进行专注度检测与分析。项目于2020年4月获RTC2020应用开发大赛最佳实践奖。此外,该项目后续还收到了企业发出的合作邀请。(项目介绍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z411B7sq)

该项目是疫情期间同学们通过纯线上协作完成的,是一款“战疫”背景下的网课软件。各类直播软件、远程会议软件受限于其产品定位,其功能不能完全满足线上教学需求。于是,工作室的几人线上沟通后一拍即合,决定收集痛点、开发一款真正高效好用的网课软件。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主要面向师生群体,对用户侧需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相较于上一个项目,Xedu给了我们更完整的2C应用开发经验。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我们对项目管理与分工更加明确清晰,包含产品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前后端开发和项目管理五个部分。

比赛结束后,声网官微推送了我们的项目介绍并留下了联系邮箱。几周后,我们陆续收到了好几封询问项目状况的邮件。上海一家在线教育公司的负责人也找到我们,表示希望能以合作的形式帮助Xedu真正落地,这一切都令我们喜出望外。尽管最后由于时间原因没能展开合作,但他们的认可给了作为学生的我们莫大的鼓励。

上海科技大学

工作室的项目3

红色记忆:申城寻踪的应用。

这是一款基于上海图书馆的开放数据打造的微信小程序,旨在引导用户回顾历史足迹,将沪上知名红色旅游景点与历史人物交织在一起,延伸出对人物背景史实资料、影视作品的探索,带用户品味申城红色文化。该项目于2020年10月获得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二等奖,在参赛的188支队伍中获得前三名。(项目介绍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N411d7qG)

这次的项目打造了真正可用的成品应用,献礼建党一百周年。不同于其他参赛队伍,他们多是由国内各大图书系统、知名高校人文专业的人士与IT支持人员组成。人员配置从历史人文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到软件工程专业,几乎覆盖全了数字人文应用开发所需的全流程,相较之下我们的专业配置倒像是“野路子”。

我们从零开始梳理需要完成的调研和开发工作,赛前连夜重新制定开发计划,并将数据处理、应用开发、后端部署并行推进,最终在一周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原本半个月的内容,并给应用起了一个文艺的名字——《红色记忆·申城寻踪》。我们也成为了前几名中唯一一组全部由理工科学生组成的队伍。

上海科技大学

在经过这么多不同领域的比赛与项目尝试之后,有同学发现了自己对创业的兴趣,有同学选择投身工业界,研究怎么将新潮的技术应用落地,也有同学排除了偏工程的方向,开始做学术上的尝试。尽管最后去向不同,但这两年的经历都帮大家“踩了几个坑”,最终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最后,感谢学校和书院为我们本科生提供的平台,也感谢工作室的每一位同学。从2019年9月起,工作室搬迁了三次,从最开始的两个人到之后陆续加入的十几位同学,从头到尾都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一个团体、默默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无论之后岁月几多变迁,在工作室里那段大家一起做项目、打比赛的时光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记忆。

未来,工作室也将在H2-203继续书写他的故事。

上海科技大学

排 版 佟润德

靖羽萌

编 辑 竺莉莉

上海科技大学

今天“分享”“点赞”“在看”了吗?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科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科技大学-我和我的书院 | 我在书院做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