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第三届“海上争锋”中国智能船艇挑战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拉开帷幕。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校友,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舰载装备与运用工程知名专家邱志明院士惊喜现身,通过视频寄语,激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也出席了这一决赛。
围绕新概念创意设计、舰船模型智能航行与特种作业、海上智能感知、舰船航行虚拟仿真等,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挪威斯塔万格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以及中国船舶集团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江苏自动化研究所等128所院校和科研院所的666件参赛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角逐。上海交通大学学子在本届大赛中再创佳绩,共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交大特等奖作品介绍
设计与制作-水面组特等奖
由王鸿东副研究员指导,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8级本科生魏圣哲,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级本科生黄靖添、师晨斐、靳渊、丁旸完成的作品《“深蓝卫士”基于视觉的智能岸艇协同打击系统》获得设计与制作类竞赛-水面组特等奖。该项目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刚体法和循迹法混合的集群控制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多艇视觉感知的目标定位系统、基于视觉伺服的集群调度算法、基于共享定位信息的岸防炮调度算法。原理样机在开阔水域实现了无人艇集群巡逻、目标发现与围捕、岸防炮追踪与锁定等功能。
新概念创意设计组特等奖
由肖龙飞教授和赵国成博士指导,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张念凡、胡经朝、王婷、舒畅共同完成的作品《海底电池金属矿石的绿色智能开采装备》获得新概念创意设计组特等奖。该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开发深海资源”与“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设计并验证了一套“海底钢琴师”号深海集矿装备。如何高效、稳定、环境友好地开采海底矿产资源是国际性的关键难题。团队成员结合固-液两相流、泥沙运动力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创新设计了(1)基于Coanda效应射流姿态自调节式集矿头;(2)基于U型槽惯性分离器原理的循环式泥水分离与排放系统;(3)基于环境感知、模型构建、集矿性能预报一体化的集矿智控系统。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为工程中实现绿色智能化海底集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新概念创意设计组特等奖
由王鸿东副研究员、王检耀助理研究员指导,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8级本科生彭云强、修炜杰,19级本科生王宇林、杨奕、张雨嫣完成的作品《“鹰栖”——艇载无人机重复式收放机构》获得新概念创意设计组特等奖。该项目面向未来海上风电巡检需求,聚焦巡检无人机在复杂海况下的重复收放问题,提出系列解决方案。一是开发高稳低阻三体无人平台,解决收放过程中的“停不稳”问题;二是栖息网回收方式,改传统“点对点”回收为“点对面”回收,匹配轻量化的V形弹性足起到引导缓冲作用,解决收放过程中“对不准”问题;三是利用双稳态材料特性,开发气囊柔性抓钩,解决收放过程中“难重复”问题。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已经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竞赛,现实中的海洋航行器所遭遇的技术难题几乎都会在这一赛事上成为参赛选手们期待攻克的难题。
提炼行业的“真问题”,锤炼学生的“真本领”。本次大赛以2021年3月23日苏伊士运河“长赐号”搁浅事件为背景,基于中国船级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开发的虚拟测试系统,设计高精度仿真测试场景,考察参赛选手的算法在狭水道对大型运输船舶的操纵控制能力。
本次大赛由中国科协与工信部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等单位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山东省日照市人民政府、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国家船海行业已经日趋强大,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天地。作为船海人,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教导,勇于创新,为国争光,把爱国之心化为实际行动,为我国船海行业发展贡献磅礴青春力量。
—— 交大校友、朱英富院士
高度重视学生科创工作
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应用
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
有机融合“船海”与“智能”知识体系
在本次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
交大不仅斩获三项特等奖的佳绩
还为学生们提供了
“课赛融合、以赛促学”的良好空间
致力于培养更多
能够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
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加油,交大!
来源: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编辑:曹鸿杰 王鑫伟
责任编辑:金雪
推荐阅读
1、连续十一年!交大学子再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
2、携手创新!上海交大与中国东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市优毕、拿第一、勤公益,交大少年以奋斗书写未来!
4、一笔一划,这里是交大!
5、一周制作12个"救命"科普视频!这里,也有交大人的身影……
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