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工老师们已“就位” ,坐等你来“解锁”新学期!

上海理工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上理工老师们已“就位” ,坐等你来“解锁”新学期!

暑期已“余额”不足,新学期即将拉开序幕。这个夏天,虽然不用每天赶往学校,专业课老师和班主任们可没闲着,从教学大纲到课件准备,从社会实践到主题研讨……课程内容在精心准备下逐渐完善,教学管理理念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创新,只等理宝们开学“解锁”更多新知识。

上海理工大学

以班级“凝聚力”激发奋进力量

“‘卡脖子’技术困境实质是人才困境,有奋斗才会有底气,解决‘卡脖子’难题要靠年轻一代的不断奋斗。核心算法、核心工业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卡脖子’技术的解决就和我们专业息息相关……”在第一次班会上,班主任彭敦陆教授就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同学们的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作为大数据专业负责人,彭老师积极报名参与“新型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的双重身份也让他对育人有了更多的思考:“2019级是大数据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怎样合理地推进培养计划,系统地解决育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领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做班主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彭老师看来,本科生想要树立报国之志,平时就得打好专业基础,这个理念也落在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一把标尺、Seek Truth From Data(从数据中寻求真理)的字样、红色元素,这是班上同学们一起设计的班徽,经过数次班会讨论,糅合了红色基因、学校意象、班级理念等元素的班徽正式出炉,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班级凝聚力工程’。此外,每周一次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系列研讨会、干货满满的交流讨论、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等,更是激发了同学们的奋进力量。

“经过一年的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现在是数据的时代,作为数据科学领域的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韦结同学感慨道。

“强专业之基,立报国之志”是班魂,更是彭敦陆教授的育人初心。暑期里,他不间断地与同学们交流,让他们注意观察生活,带着专业知识进行思考,还在安排新学期的计划,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同学们更理解专业、真正地成长起来。

上海理工大学

彭敦陆组织同学们进行学术研讨

上海理工大学

从“知识投喂”到自主研究

不在教室上课,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这可能跟大部分人理解的大学课堂有点不一样,但就是这样一个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课,却深受同学们欢迎。它就是能源与动力学院方奕栋老师主讲的《专业创新实践训练》课程。

这门课的上课地点在实验室,教学形式也以学生分组自行开展研究为主。在方老师看来,这门课的性质和以往的本科课程有很大区别,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毕业设计,甚至是同学们研究生生涯的预演,需要培养同学们主动思考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我们经常说,优秀的指挥官必须对前线的情况了若指掌。”方老师用“指挥官”和“前线”来形容教师与课堂的关系。从第一节课介绍课题、安排实验室见习,到文献阅读分享、中期报告,再到最后的预答辩及答辩,每做一步,他都会对学生的进程提出点评和建议,引导同学们朝着研究目标步步深入。“深入一线,与他们在一起,就像优秀的指挥官,时刻保持着对前线的掌握。”

对于计划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这门课的学习将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如何做好文献阅读和归纳总结、如何准备PPT、如何使用专业软件画出漂亮的图线……点点滴滴的小技能,都尽可能让学生做好准备。“在这门课的课堂上,我们沉浸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方老师总是鼓励大家积极发言,而且很善于倾听我们的想法,热情地与我们探讨,最后加以总结,并引导我们自己去探索未知,受益无穷。”能动学院劳伟超同学感叹。

除了教授专业技能,方老师的课堂也充满人文关怀。当得知2017级优秀毕业生黄玉获得了浙江大学的推免资格时,方老师赠予自己当年读书时曾佩戴的浙江大学校徽予以勉励和祝贺。

经过了上一学年的经验积累,方奕栋老师在总结之前问题的基础上,还利用与霍尼韦尔公司的合作机会,对实验室环境和条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期待能够让新一届的学生完成从“书本所学”到“实践所用”的跨越。

上海理工大学

方奕栋老师为学生答疑

上海理工大学

当专业课遇上“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在公共课上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专业课也能“翻转”吗?带着疑问,材料与化学学院的王诗蝶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李颖老师《材料工程基础》的课堂。

李老师采用翻转课堂的多元互动模式建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评体系,在前半学期带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再让小组自由“备课”,请成员“讲师”讲述小组感兴趣的材料。“我们不仅在‘备课’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汇报演讲的能力,还能从其他组的汇报中汲取营养,获得了对于某一种材料的特点和性能等深入探究的能力。”王诗蝶说道。

上海理工大学

李颖老师与毕业生合影

学生一致好评的背后,是李老师对教与学的深度思考:“在课程建设的教学活动改革中,要坚持科学知识传授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并举的课程教学与育人理念,不断优化完善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李老师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渗入每堂课,在她看来,“课程思政”在价值意蕴上体现了从“教学”到“育人”的转变,要以学生为“个体”中心,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以个体与国家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我国科技发展趋势,增强同学们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这个夏天,李颖老师对新学期的课程《材料物理化学A》进行了课件内容的修订更新、教案的设计,并构建“课程思政引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过程化考核体系”的教学思路。“讲好每一堂课,传授好每一个知识点,并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进课堂教学中。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学会专业知识,同时胸怀人生理想:脚踏无垠大地,心怀大海星辰。”

上海理工大学

李颖老师为新学期课程准备的手写教案

上海理工大学

将传统课堂转变为科技“节目”

“觉得课时安排有点少!”“每堂课感觉还没听够就到下课时间了!”你没有看错,在一门课程的评价问卷里,同学们“抱怨”得最多的居然是——课时有点少,还没学过瘾。这门课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东利老师的《科学与工程伦理》。

《科学与工程伦理》保留了“线上直播间”的多人教学模式,以及运用移动设备进行全面师生互动的活泼形式,并且在多领域专家加盟团队、打造教学模块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探索。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全新的嵌入技术和多功能投屏,实现了热烈的线上线下互动,对于00后大学生来说,以弹幕、抢答、二维码寻宝、场内连线、隔空辩论等进行课堂学习,更像是在参与一场科技“节目”。

上海理工大学

《科学与工程伦理》课堂

有了活泼的形式还不够,最重要的还是课程内涵。工程伦理涉及较多伦理制度和政策,内容枯燥学生不易接受,陈老师从案例、讨论、辩论等切入,选择最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进行价值观引导的同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管理学院的孙芃同学感慨:“老师上课所讲通俗易懂,在讲概念的同时穿插许多案例,让我作为一个非理工科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上海青年讲师团专题培训班暨集体备课会、复旦大学第十届马理论暑期高级研修班、上海市教指委2021版教材的学习和集体备课活动……这个夏天,陈东利老师一直“在路上”,在各类活动中启发教学思路,并根据新教材进行教案和课件的更新工作。“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枯燥而深奥的理论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进行重新阐释,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人格修养。”

上海理工大学

课后合影

来源丨新闻中心

文丨李卉云

排版丨王博

责任编辑丨王博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投稿丨校徽丨上课时间丨校历

记得“分享”“点赞”“在看”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理工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理工大学-上理工老师们已“就位” ,坐等你来“解锁”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