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夫妇捐赠200万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同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汪品先院士夫妇捐赠200万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9月15日,年已85岁高龄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与夫人、著名孢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孙湘君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在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用于奖励有志于从事海洋科学及相关涉海研究和技术研发、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和研究获得创新成果、具有科研潜力的同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同济大学

他俩专门叮嘱

“不要以我们的名字命名”

希望未来能得到更多校友

和社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

以此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投身于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捐赠签约仪式在四平路校区举行。汪品先院士、孙湘君教授与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共同签署捐赠协议。陈杰向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陈杰代表学校、代表方守恩书记,向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慷慨捐资助学的善举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今天,我们又一次被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对祖国海洋事业的热爱、对青年后备人才的殷切期许所感动。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至今仍奋战在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全年无休、忘我工作,彰显了黄大年精神,是同济大学以学术与育人作为第一价值追求的杰出代表,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是同济师生学习和追随的榜样,同济大学为有这样的“大先生”而感到无比自豪。学校一定会管理好、用好这笔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的引领和育人作用,促进学科融合交叉,助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今年已经85岁的汪品先院士

和孙湘君教授在生活上

一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但在捐资育人和回馈国家上

他们慷慨大方

这已不是他们夫妇

第一次进行捐赠了~

据学院负责人介绍

1998年汪品先获得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时

他就将奖金全数捐出

设立“海洋地质学奖学金”

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洋学科研究人才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

汪院士夫妇心系抗疫前线

第一时间捐出了10万元

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

同济大学

谈到为什么捐款,孙湘君说,“在读大学的时候,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一直想为国家多作一点贡献,希望在青年学子的求知路上,为他们‘加点油’,促进学生更快成长,推动海洋学科、海洋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设立这个海洋奖学金,也是向更多学科专业领域的学生发出了召唤,希望有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到国家海洋事业的队伍中来。”汪品先特别指出,海洋属于跨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协同,非海洋学科的学生在这一领域也可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大有作为。

在同济大学海洋楼里,汪品先的办公室极为普通。一排书橱,几乎占满了一整面墙;堆满了资料的书桌,中间摆放着一个台式电脑,那就是老院士每天埋头工作的“战场”。

同济大学

隔壁就是孙湘君办公室。两位老人朝夕相伴、心心相印,就好像60多年前,他们一起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时那样。当年,他是班长,她是党支部书记。回国结婚以后,他们为了各自事业,曾在京沪两地分居长达30多年。直到2000年孙湘君退休以后,才得以来沪团聚、相依相伴。

汪品先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与热爱,孙湘君深深理解。为了这种理解,她一退休就从北京来到上海,和他一起探索海洋与地球科学奥秘,并受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他们曾合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一起携手攀登科学高峰。

“刚来上海那年,我很不习惯上海冬天的湿冷,就到大儿子家里过年。回来后听保安说,那年除夕晚上,我老伴一个人还在办公室里工作,吃了保安们送来的一盘饺子,心里非常非常难过。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出去了,每年都陪着他一起过年。”孙湘君说。

每年的除夕夜,孙湘君最开心的事,是老伴陪她一起看春晚。“一年365天,他364天晚上都是在工作,只有这一天晚上,肯花时间陪我看看电视,我怎能不高兴啊!”孙湘君说。

直至今日,汪品先依然像一位勤勉刻苦的学生,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孙湘君也依然像他的同班同学,每天陪伴他工作、倾听他的想法、提出她的建议,并规定他每天晚上只能工作到十点半,必须回家。

同济大学

汪品先和夫人孙湘君

从相识相知到相伴

学成回国后历经30年两地分离

从青丝到白发

两人格外珍惜朝朝暮暮的时光

汪品先总说,“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

汪品先于1936年出生于上海。在国际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促进形成“中国学派”,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长期与国际前沿失之交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日新月异,地球系统科学大发展,我国海洋事业迎来了数百年来的最好时机。汪品先研究海洋地质40多年,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至2018年,他主持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以82岁高龄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

同济大学

82岁那年,汪品先前往中国南海,9天内连续3次下潜到1400米的深海。在全世界的深潜者中,他是年纪最大的那位。这趟深海之旅,是他等了大半辈子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之旅,他亲眼观察到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和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他说:“搞了几十年深海研究,到80多岁我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东西。”汪品先也是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搞地质的人,你不上山下海,你光是看地图那怎么行啊。”

让人不禁想起了1999年,那是汪品先的第一次南海科考,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他已经63岁,临行前,汪品先给夫人留下了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这位对时间“很小气”的院士,

经常开玩笑说:

“别人是博士后,

我是院士后,

我现在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

我现在想,

真的能甩开膀子干的就是这些年了,

这十来年了。”

同济大学

说起自己的科研经历,他总有一丝遗憾:真正开始搞科研的岁月,开始得太晚。

他说,如果自己能活到90岁,大概要做三件事。

一是他在同济大学上的《科学与文化》公开课,要把它写成书。

二是要促成“低纬驱动”的学术假说,解决“气候演变”这个大的科学问题。欧美人认为,现在气候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在北极高纬度地区,但他认为,应该是在亚热带地区,他要推翻欧美人的观念。

三是要写个自传,反映我们这个时代。

“如果我能再活5年,这三件事我一定都能完成。如果活不了,那么前面两个先做。毕竟,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的。”汪品先说。

同济大学

前不久,汪品先正式入驻B站,粉丝数超过100万。6月9日,他发布了首条视频——《我60岁以后才出成果,我们要把中国大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截至目前,播放量327.4万,49.2万点赞,热情的网友投币32.3万。打开弹幕,网友齐齐刷出“爷爷好!”“院士好!”“老师好!”,形成一片弹幕墙。

面对“火”出圈的热潮,汪品先说:“上世纪80年代做一个科学报告,后面要加映一场电影,人家才肯来听;现在有这么多人对科学感兴趣,真的是高兴还来不及!”

许多人都很关心,老院士“出圈”之后,会不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一些“甜蜜的烦恼”?发布科普视频会不会挤占他宝贵的工作时间?这些深受欢迎的短视频今后还会不会继续发布?

“这些短视频是在年轻人的协助下完成的,对我来说是‘一鸭多吃’,何乐而不为呢?”汪品先说,“到现在为止,我有两本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和《深海浅说》。里面还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开发出来,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出来,很生动,因此,这些科普视频我准备继续做下去。”在2013年出版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中,汪品先担任《海洋》分册主编。在书中,他设置了近200个问题,自己撰写或请相关专家回答。

同济大学

2020年10月由上海科教出版社出版的《深海浅说》,是汪品先利用2020年初抗疫居家办公的一段空闲,抓紧时间整理而成。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入选2020年度“中国好书”,并荣获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同济大学

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是人们阅读汪品先科普作品的共同感受。汪品先一直认为,做科普不仅是为了社会,也是为了科学家本人。他说:“科学是有趣的。好的科普,要求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化和提升,才能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说清楚。社会上对科学有一种误会,认为科学很枯燥、很呆板,这需要科学家自己来消除误会。”

同济大学

“我们将以您为榜样,投入更多热情,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捐赠仪式上,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洪同芳向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致感谢辞,向他俩赠送基于汪品先院士撰写的科普书籍《深海浅说》制作而成的有声书。在汪品先院士的影响和感召下,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自发筹备“深海回声”有声电台,将《深海浅说》一书制作成有声书,发布在喜马拉雅和“同济海洋人”微信公众号上,希望能为海洋科普作出一份贡献。

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由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负责具体评审事务。海洋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根据本金增值及新增捐赠情况,并结合工作实际,决定每年度奖励名额、奖金额度。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以200万元为启动基金,接受热心公益、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个人及各类社会组织捐赠支持。

同济大学

很快,汪品先离开会议室

同“汪先生和魔力小单车”

出圈那晚一样

匆匆直奔海洋楼

大家知道,他又要去工作了

同济大学

向汪品先院士

和夫人孙湘君教授致敬!

这样的“星”!粉吗?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新闻:黄艾娇现场图片:江平现场视频:宋宇星、张婧雯

整理:聂阳阳

部分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

推荐阅读

同济大学

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六指导组参加汽车学院研究生第十八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

点赞!今天同济的头条是他们!

**!同济月饼,上新

真正的“偶像”!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同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夫妇捐赠200万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