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 俞立中:支持孩子们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学习模式和成长道路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媒体视点 | 俞立中:支持孩子们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学习模式和成长道路

文章来源:搜狐新闻

受新冠疫情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影响,与国际教育有关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疫情之下,国际教育将何去何从?出国留学是否可行?疫情过后,国际教育将会发生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些疑问,搜狐新闻在2021亚洲教育论坛上,对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俞立中教授进行了**专访。

艺考

俞立中校长认为,疫情结束之后出国留学将会有一个反弹和爆发。

在他看来,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在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流动、交往和融合。只有流动交往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有同理心。只有流动交往了,才能亲身体验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共同点。这是世界未来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和人之间如果因为文化和语境的差别而相互怀疑、相互猜测、相互对立的话,对世界未来的发展肯定不利。

他同时强调,留学对所有学生而言,并不都是最好的选择。“我相信很多选择留学的学生,认为这是最适合他们的模式。但并不能认为留学是唯一的、合适的路径,因为每个学生个体是不一样的。”

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

搜狐新闻:美国政府的 10043 号总统令中,限制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就读相关敏感专业,部分高校毕业生的留学之路遇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的国际教育应该怎么做?

俞立中:最近一年多来,新冠疫情对教育已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现在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之间的政治冲突、经贸摩擦,给留学生教育、国际教育带来了比较深刻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对本来准备出国或者已经被国外高校录取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里继续学习。这些措施,让一部分学生既能进行线上教育,又能接受线下教育。

我认为,国际教育这个大方向不应该改变。如果我们把两国之间的关系或世界各国的关系分成几个层次的话,政治和外交层面这是最高的层次;经济、贸易方面是第二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文交流,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教育和文化是人文交流核心的内容。

无论国际上出现什么问题,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最基本的交流。尤其是在目前这样的形势下,各国政府都应更加重视人文交流。在今年上海纽约大学新生的入学仪式上,中国驻美大使秦刚专门录了一段视频,为新生们做演讲。他在演讲中特别强调了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到上海纽约大学视察调研时强调,尽管今天面临诸多困难,但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合作这个方向我们一定要坚持走下去,一定要办好中外合作大学。这些都是很好的信号,说明中国政府有清醒的认识,持续支持教育的国际化,加强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美国政府的这份总统令的确限制了一部分学生出国留学的签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概有8万余名学生拿到了出国签证。其实各方都不希望教育的交流合作停下来。

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期间,有两个学期在海外学习。我了解到今年秋季,计划到海外去学习的中国学生都拿到了签证,已经赴美国和其他国家学习了。由于疫情原因,国外学生进到中国来学习有点困难。这个问题秦刚大使也特别强调了,正在努力,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加以解决。所以教育的国际合作、国际教育这个大方向,大家都在千方百计地让它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层面的交流受阻,对世界的未来是非常不利的。

搜狐新闻:受疫情和国际关系影响,外界认为中国留学生人数应该会减少,但通过最近的美国签证数量以及家长花高价为孩子办理英国签证等情况来看,留学热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俞立中:可以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去认识这个问题。

从被动角度来讲,有些家长很早就为孩子选择了国际教育这条路,因而很难通过高考进入国内大学,没法返回了。因为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包括小学、中学所接受的都是为适应出国留学而准备的国际教育或双语教育。

从主动角度来讲,这也是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是对目前体制内教育的不适应或不喜欢。尽管这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改革,但离大家心目中的优质教育还是有距离的。“一考定终生”的入学选拔机制可能是个基本问题,考试也许只能检验学生的某些方面,如知识水平、考试能力等,但这未必能说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深深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但我们的教育太注重知识的考核,忽视了一个人各方面素养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考核。所以在这种前提下,一些家长和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去其他国家寻找机会。

事实证明,有些学生不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但在另外一种教育环境中,能够发展得很好,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出国留学,我认为都是一种选择,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也是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是积极的方面,我们应该支持孩子们能够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学习模式和成长道路。

搜狐新闻:关于“留学无用论”或“留学吃亏论”,您怎么看?

俞立中:留学对所有学生而言,并不都是最好的选择。我相信很多选择留学的学生,认为这是最适合他们的模式。但并不能认为留学是所有学生唯一的、合适的路径,因为每个学生个体是不一样的。

对于留学归国或留学在外发展的人,会出现两种情况。以前,人们热情地称之为“海归”,期待他们能更好地在中国舞台上发挥作用。但现在也有一个新的名词叫“海待”,回来以后反而待业了。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有的发展得很好,做出很多成就,当然也有在外面无所事事,还在“啃老”的。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留学归国人员能够在国内平台上发挥作用。我跟很多企业家有过交流,他们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还是看重一个人的留学经历,包括眼界、外语应用能力、同理心、思维方式,以及与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语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语言问题,还包含了文化内涵。

另外,他们也很看重留学生的包容性,对于不同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包容性,这是未来在职场上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每个留学生所学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也都各有特色。

我还是那句话,出国留学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出国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学会包容,理解不同文化,提升全球问题解决的能力。所以并不是说留学回国是无用的,或者回国以后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关键是留学生在国外是否用心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搜狐新闻:有一种声音认为,留学会导致人才流失。您怎么看?

俞立中:我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人对选派留学人员还是有点顾虑,担心派出去的人出问题,不回来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坦然说道:“你们不要怕跑,就是跑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如果派一万人,跑了一千,回来的还有九千人。你们要大量地派,不要怕。”他已经很有远见地看到,这批留学人员不管回来还是留在国外,都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为国家的兴旺、为中国的崛起发挥作用。

事实已经证明,留学回国人员越来越多了。相当多的科技人才、行业骨干、院士、大学校长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兴旺发达发挥了作用。

就是留在国外发展的留学生也仍然能够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这个程度,我们更不应该担心。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非常贫困,我出国时,我们国家都没有超市、没有高速公路,更不要说高铁了。现在,中国比国外机会更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支撑,大家能够把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搜狐新闻:我们应该更有自信。

俞立中:对,这也是一种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搜狐新闻:疫情之下,海外留学还安全吗?

俞立中:目前疫情还没结束,特别是在一些西方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仍然众多,现在他们已经按捺不住把门打开,与病毒“和平”共存了,这跟中国面对疫情所采取的预防方法不完全一样。

中国留学生出去以后,一方面还是要加强自我防护,特别是要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不要去人流聚集的地方。同时也应该看到,病毒并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人类有办法尽可能减少它的危害。

目前,很多上海纽约大学的中国学生已经在国外了,他们没有太大的恐惧。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支持,都觉得应该出国看看。

从国际教育、国际交流角度来讲,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同的文化体验,这是线上教育没办法替代的。线上教育可以传授知识、可以学技术,但是线上教育没有办法让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里亲身体验,也没有办法通过人和人的面对面交流相互学习和理解。

我认为,要防止各种各样的病毒侵入,但也不要太过于担心。担心过度了只会把自己的心束缚起来。特别是年轻人,要勇敢面对,但也不要太大意。

搜狐新闻:随着疫情的好转,您认为国际教育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跟疫情之前相比会有哪些新变化?

俞立中:因为疫情,线上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家都意识到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或人工智能时代,线上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对于教育的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我一直认为线上教育不可能替代线下教育,因为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人和人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的成长。

在疫情结束以后,线上教育仍然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机会学习。

从某种角度来讲,我相信疫情结束之后出国留学将会有一个反弹和爆发,这里面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国内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还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没有更多的选择,部分学生还是无法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就会选择去国外学习,这是一种可能。当然,中国现在对教育改革很重视,推进也很快。

到目前为止,国外教育领跑的还是美国。无论是美国教育还是欧洲教育,或者是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教育,是否能够为中国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不同的培养模式?这几方面的因素,会促使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做出选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全球教育寄予更多的希望,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在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流动、交往和融合,包括国外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学生去国外学习,这个流动过程是良性的互动。只有流动交往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有同理心。只有流动交往了,才能亲身体验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共同点。这是世界未来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和人之间如果因为文化和语境的差别而相互怀疑、相互猜测、相互对立的话,对世界未来的发展肯定不利。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孩子对于西方国家、对于欧美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很多中小学生已经有机会去国外旅游或访学,大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更多,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和教育,对于西方社会的认识也更多元化。即便没有出国的人,也可以通过媒体、视频等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西方文化。但是欧美年轻人,特别是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很多人是通过媒体来了解中国。我经常碰到一些学者或学生到了中国说,中国是这个样子呀!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像今天这么好,政治方面也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这充分说明了交往交流的重要性。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理解和认同文化的差异,各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一起寻求人类的共同点。和平相处,积极面对全球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都需要沟通交流,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疫情过后,不管大形势会有什么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出去,也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来,让年轻人之间有更多的接触、更多的交往、更多的理解,这对世界未来是大好的事情。

搜狐新闻:您认为,应如何吸引外国优秀人才来中国留学?

俞立中:要吸引优秀的外国留学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首先,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到了一个引领的高度,自然会成为世界各国学生心目中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领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经验。

其次,教育体系和社会氛围有更好的包容性,不仅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也包括语言上的包容。如果对留学生的汉语要求太高,对相当一部分外国人来讲很难。中文跟西语系统不一样,是象形文字,的确比较难学。如果一定要在学好中文的基础上,才能够到中国留学,这会把很大一部分优秀学生拒之门外。

语言环境非常重要。我们能否用英语开设更多的课程,让他们学习汉语的同时,学到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种包容性也是对中国教育的考验。实际上,在欧洲很多国家,像荷兰、法国、瑞典……当地的语言并不是英语。对他们来讲,也希望能吸引其他国家的学生到那里学习。那么采取什么方法呢?有一部分课程是用英语开设,所以并不是一定要学好当地的语言,才能去那里留学。

第三,社会大环境的建设,继续坚持改革、坚持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以给世界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中国在蓬勃发展。同时,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让世界看到中国在变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技术,这会让世界各国更加认可我们的发展道路。

这几个方面都需要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来学习。我们希望来中国学习的学生,能真正认识到中国是有很多值得他们学的东西。

搜狐新闻:近两年,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有所下降,引发关注,这说明什么?就您的观察来看,未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何才能积极发展?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方式与其他院校不同,我们并不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高考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我并没有注意到分数线下降的问题。上海纽约大学遵照教育部的要求,所有的中国学生都必须参加高考,而且高考成绩必须在一本线以上。实际上,我们选中的学生都是学习能力很强的,高考平均分数每年都在提升,目前是中游985学校水平。我们选中的学生到不了一本线,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上海纽约大学在学生选拔标准和选拔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因为目前每年只招收251名中国学生,可以做得比较精细。首先,根据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学业情况,在报名学生中选拔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日活动。在疫情发生之前,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日活动坚持24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通过模拟课堂教学、一对一的交流、团队活动等考察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包括对世界的认知、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也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沟通能力、同理心、团队精神等。当然,英语能力是很重要的考察内容,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80多个不同国家,必须实行全英语教学。疫情期间,校园日活动的形式有所改变。

通过校园日活动,会选择一部分学生,予以条件录取,即高考成绩过了一本线,学校一定会录取。与此同时,也会选出一部分学生作为候补,高考成绩出来后,在高中学业、校园日活动评价和高考成绩相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从中选拔部分学生录取。每年有几千名中国学生报考上海纽约大学,实际选拔进入学校的只有251名。

这是我们的招生方法,高考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志,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能不能得到社会和高校的认可。

目前,上海纽约大学已经毕业了五届学生。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社会、学校的普遍认可和欢迎,看一下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或读研的学校就明白了。我曾经问过一些企业家,到底看中我们学生的哪些方面?他们的回答让我们非常欣慰——探索进取、主动思考、积极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善于沟通和合作、很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是学生证明了这所学校的改革探索成效、从而赢得了社会声誉,是学生和教职工们一起创造了学校的历史。说实话,学生的发展比我们当初想象的还要好。

搜狐新闻: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效果这么好,您想过要扩招吗?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一再强调,我们不仅仅是在办一所大学,上海有那么多的学校,而且好的学校也很多,上海不缺一所大学。学校的关键词是探索、改革和创新。一是可以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一些经验,即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制如何在一起合作办一所大学,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事情。二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一些案例或借鉴,包括大学治理、招生标准和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服务等,这些都是今天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我们去探索的问题。有了这么一个平台和“试验田”,我们可以做一些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学校没办法做的事情。这一点学校一直在强调,要把上海纽约大学看作是一块“试验田”,不能做得太大。

当前,各地中外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还是很高,但是目的不尽相同。这几年来,教育部也批准了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二级学院。如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增大合作办学的效益,是办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在教育质量上没有把好关,如果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评价方式上没有做更多探索和改革的话,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因为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大学是选择了不一样的培养模式、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来讲他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道路。如果我们不能够给他们这一点,只是借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名头做了一个项目,那学生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当然不会来这样的学校。我认为这是违背中外合作办学初衷的。

搜狐新闻:您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国内高校中推广吗?

俞立中:我认为办学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任何大学都是不可复制的,清华和北大也不能复制。大学有很多内在的文化因素,也有外部办学条件的差异,所以每一所大学都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才能够让每一所学校办成有特色的学校,能够为大家所接受。

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来讲,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有不同的产出,这个生态系统才是一个更持续的良性生态系统。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都是趋同化,学校都是一个面孔、一个模式,大家都是按照某一个标准在衡量的话,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会出问题的。

因为学生的个体特征不一样,社会不同岗位的需求也不一样,需要多样化的办学模式,需要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不能够完全按照统一模式去做。所以我强调大学是不能被复制的,大学只有自己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的选择,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够被社会所认同,被学生所认同。

艺考

推 / 荐 / 阅 / 读

艺考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与卓越育人”论坛成功举办 上纽大建校十周年倒计时正式启动

艺考

上海纽约大学2022年本科申请通道已正式开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搜狐新闻采访原文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纽约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媒体视点 | 俞立中:支持孩子们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学习模式和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