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聚焦华东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国教育报》聚焦华东师大!

70年来,华东师大参与并见证着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革故鼎新的光辉历程。《中国教育报》10月16日头版和10月12日专版聚焦华东师大,报道了华东师大人才队伍建设和卓越师范生培养,展现华东师大接续奋斗,载梦前行,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开启新征程。

艺考

《中国教育报》10月16日 头版转二版——华东师大引育并举、多元评价、唯才是举——事业激励人才 人才成就事业

今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超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破解了开花植物识别本物种花粉而拒绝其他物种花粉的根本原因,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李超于2016年获得华东师大“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双百计划)”支持,在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独立课题组,仅仅用了4年多的时间,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团队就实现了重大突破。

这只是华东师大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东师大坚持人才强校,扎实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持续加强,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围绕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正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制度,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一流大学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说。

引育并举,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是高校肩负的使命,华东师大牢固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水平的领军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通过设立特聘教授、实施“双百计划”“晨晖学者计划”等举措,精准引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十三五”期间支持人数超过600人次;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42人次,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75人次;各类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85人次;“双百计划”入选者212人次。

“十三五”期间,华东师大共引进两院院士(含双聘)8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4人次。高端人才的加盟形成了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氛围,引领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化水平提升走向了新的台阶。

同时,华东师大通过实施并提升再造“新双百计划”“准聘副高”“晨晖学者”等校内人才计划,对接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和学校各学科发展及队伍建设需求,揽蓄并举,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形成人才成长梯队。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正逐渐成为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武海斌是学校最早从海外引进的国家级青年人才之一,同时入选“双百计划”紫江优秀青年学者。学校积极为其搭建事业发展平台,提供培育土壤。近几年该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两次以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科学》杂志正刊发文,武海斌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中文系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卓越的工作氛围为我个人的学术发展提供了相当出色的条件,我也与其他人文社科院系的同事展开了许多富有启迪的交流。”“双百计划”紫江青年学者、中文系教授金雯告诉记者,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学校鼓励符合条件的文科类“双百计划”引进者同时申报海内外公开招聘解决职称聘任问题。进校不到两年,金雯入选教育部青年人才计划。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华东师大日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发展工作机制逐渐显现出强大的效应,学校在国家及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评选中不断取得新突破,专职科研队伍总量较“十三五”初期涨了2倍多,尤其是博士后人才队伍,在2020年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学校参评的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优良率达到92%。

多元评价,设立不唯数量形式的“代表作制”

优秀的人才引进来后,如何用好用活,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在引进培育优秀人才的同时,华东师大持续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努力构建评价科学、分类完善的教师发展体系,促进各学科教师多通道全面发展。

2015年,华东师大设立“代表作制”,在教师评价中摒弃对成果数量和形式的片面要求,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各领域高度认可的国际性奖项、有广泛影响力的著作、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或者决策咨询报告、创造性地解决学界长期关注的难点问题等,只要是各专业领域认可的创新性成果、突出贡献,都可以作为职称晋升的代表性成果。

截至目前,学校已经有5名青年教师通过“代表作制”轨道晋升高级职称,他们晋升时均未满40岁,其中4人未满36岁。

2020年,青年教师刘博在顶级国际数学期刊发表一篇长达69页的论文,解决了数学指标理论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世界上首次应用微分K理论这个由物理背景驱动的数学理论来解决几何界用纯粹几何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今年年初,留校担任青年研究员仅仅一年多的刘博,因这一项成果破格晋升为教授。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从首任校长孟宪承提出“高师应当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出发,向综合大学看齐”,到如今学校发布促进“卓越学术”与“卓越育人”互为驱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院校,华东师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为民族复兴广聚英才,为科教兴国上下求索。

学高为师,人正为范。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志人才砥砺报国之志,在选人用人上勇于创新,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呵护。

1979年,时任党委书记施平发动教职工民主推荐教师担任副校长,民主推荐校领导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1953年,时任党委书记胡友庭大胆起用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他当时推荐提拔的大学生干部袁运开,26年后成长为物理系主任,经民主推荐选举后被教育部任命为副校长。

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1979年,华东师大首开先河地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公开招聘外语教学及翻译人员。这种面向社会开放的“不拘一格用人才”,在当时属于“破天荒”之举。优秀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健全的工作机制,更需要宽松的成长环境。华东师大善于识才、尊重人才,在人才选用方面尊重学术共同体的内在评价,也充分尊重人才自然成长的规律,这就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人才擢升传统和群星闪耀的一流学术团队。

近年来学校还探索推进“准聘—长聘”制度,建立人才评价退出机制,激励教师发展动力;推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制度,建立教师荣誉体系,调动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性;科学定编设岗,优化师资队伍宏观调控机制,激发二级单位活力;不断完善绩效分配机制,全面推进“卓越激励计划”,持续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记者丨任朝霞 田波澜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梁欢

艺考

《中国教育报》10月12日 专版

华东师范大学

卓越新师范培育未来大国良师

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仅有的来自教育学科的团队。自1994年以来,在叶澜教授和李政涛教授的带领下,团队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全国中小学开展学校教育变革研究,创生了一套教育理论、一批转型学校、一条变革之路、一种研究机制和一支研究队伍,探索形成了学校变革的“中国经验”。在华东师大,像这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大国良师就在师生身边。

艺考

艺考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

“我们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也深切认识到,学校在面向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说,“华东师大将不仅在自身的教师队伍中培育出一大批‘四有’好老师,同时还要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教师责任使命,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将落实‘强师计划’和‘优师专项计划’与学校教师教育体系完善和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为培养面向全国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为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为科教兴国上下求索,为民族复兴广育英才。建校70年来,华东师大人接续奋斗,载梦前行,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开启新征程。

70年再出发,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

华东师大自成立以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一流师资培育。

从首任校长孟宪承提出“高师应当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出发,向综合大学看齐”,到如今学校发布三大“纲要”,促进“卓越学术”与“卓越育人”互为驱动,70年来,华东师大始终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双向发力、互为支撑。

艺考

上世纪50年代,华东师大就成立了地理学、电子学、光学等9个研究室(所),学科体系丰富。1959年,学校被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1979年,学校设立教育基本理论、中国哲学史、基础数学、自然地理学等12个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后又增设计算机科学系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与研究机构,还创建了当时师范院校中仅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当时全国高校中仅有的教育科学学院,校长刘佛年兼任教科院院长,初步形成了“以教育学科为重点,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架构。

1997年,华东师大进入“211工程”。进入21世纪之后,为适应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华东师大提出了建设“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质量高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2006年,学校进入“985工程”高校行列,是仅有的两所“985”师范类高校之一。2017年,华东师大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东师大的教育学、世界史两个学科获评“A+”。此外,教育学、地理学等5个学科入选上海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以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为牵引,华东师大朝着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努力奋进,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书写新时代答卷。

艺考

▲ 华东师大再添新地标,与两位“大先生”隔空对话

今年教师节,华东师大正式启用“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在孕育了无数教育荣光的丽娃河畔,为师生们建起一座师道传承的精神殿堂,启迪后人赓续薪火、青蓝相继,让师范精神生生不息。

培养更多“教育家型教师”,为中国教育现代化锻造“生力军”

人才培养是华东师大的办学核心,教师教育奠定了华东师大办学定位的底色。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强调培养学生要有“标准像”,学校2020年启动卓越育人工作,完善形成“培根、筑基、融通”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明德乐群、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国际视野、反思探究、持续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同时鼓励师生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实证研究,以卓越学术研究服务于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钱旭红认为,除了学生“标准像”,也要为教师画像塑魂,华东师大应当培养更多引领各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卓越教师和教育家。

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华东师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工程,在卓越育人框架下,扎实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赋能“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教师教育新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未来教师队伍。

艺考

筑基强师,

本硕一体化培养卓越教师

今年正值华东师大首届国家公费师范生毕业10周年。自2007年首批公费师范生进校以来,华东师大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体系,凸显教育研究导向,强化未来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职业养成。学校成立了全国**专门为师范生培养而设立的本科生书院——孟宪承书院,开展师范生养成教育;成立实体教师教育学院,打造“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建立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设置“卓越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立足社会实际开展教育实践。

艺考

新春里,这35位华东师大学生远涉重洋,为了……

10年来,近万名公费师范生先后从华东师大走向全国30个省份的基础教育一线,成为激活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鲜血液”。2016届毕业生李苏丽,现就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三中学,她的课被评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获得了自治区级“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名师”、吴忠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7届毕业生刘敏,现任教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她连续获得全国课题大赛教学反思一等奖、全国课题年会教研论文二等奖、自治区新入职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自治区第三届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冠军、市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市论文大赛一等奖、市优秀班主任(导师)等多个荣誉。

优师筑梦,

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乡村振兴

“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学生培养是华东师大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也是落实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艺考

▲华东师大首届150名优师计划师范生

今年9月,华东师大迎来了首批150名国家优师专项学生,包括38名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份,就读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历史学5个师范专业,由孟宪承书院统一管理。“希望利用这几年,探索并形成一个4年常态滚动的培养模式,真正培养出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寄语。

如何让这批师范生在华东师大接受一流的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将来能够真正成为中西部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除了特定的招生计划、培养方案、职后发展计划、系列特色课程等,华东师大推出了“优师筑梦行动计划”,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奉献精神、反思探究、数字学习、表达交流、学科交叉等代表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品质的素质能力,采取相应的育人举措,涵养优师计划师范生扎根基层、长期从教的职业情怀,夯实教学基本功和信息化融合能力,强化教学研究和自我学习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并引领包括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内的各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卓越教师和教育家。

开创“智能新师范”模式,引领未来教师教育变革

在人工智能时代,师范生培养也需要“再升级”。华东师大开动师范教育和智能教育“双引擎”,着眼“智能新师范”,基于“两适应三胜任”,实施“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并依托教师教育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一平五端”教师教学能力实训平台,发布师范生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

“在师范教育体系中融入智能教育,不是简单以开设几门课程、掌握几项技术为目标,而是以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智能水平为目标,促进基于全体、全面、全时空的教与学的能级和效率提升。”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说。

打造智能教育研究与应用高地

秉持教育初心,抢占技术前沿,2020年,华东师大整合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数学等学科力量,牵头成立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艺考

▲华东师大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开班,跨学科录取20人!

研究院组织编写了24册的《人工智能与教育》丛书,研发“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举办了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联合微软亚洲研究院、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头部AI企业和研究机构,产学研联动助推“教育+人工智能”研究走向深入。

构建教师培养和评价新图谱

一手布局“教育+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一手建立智能支撑的一体化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评价体系,华东师大“一体两翼”促进教育形态和育人模式的根本变革。

“两适应三胜任”对未来“四有”好老师提出了“适应全信息时代的变化”“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能够“胜任全育人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胜任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胜任终身自主学习与可持续专业发展”的要求。

艺考

▲新一代数字化全链路在线学习平台——“水杉在线”

为此,华东师大依托“大夏学堂”在线教学平台,在校内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自主研发“水杉在线”实践实训平台,集“学、练、测、创”于一体,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开设智能教育相关选修课,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和适应力;面向学科深度融合,改造“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创新实训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实施基于任务的学习;依托全国首个教师教育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平五端”教师教学能力训练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师教学能力实训体系;通过电子发展档案,记录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提升的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华东师大还致力于探索智能信息技术优势应用于学习分析,尝试对师范生群体和个体进行教学能力画像,持续获取和分析师范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习数据,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螺旋式提升,推动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通过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标准化、培养过程的可控化、培养方式的信息化、培养评价的精准化,华东师大师范专业的培养能力和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探索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新范式

为了进一步促进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智能教育融合,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华东师大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服务相融合,探索“六年一贯制”本硕衔接的卓越教师教育体系,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与智能教育、融合教育与准入职实践贯穿全程、层级递进成为现实。

艺考

▲《在线教学能力提升系列课程》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快速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成为学校面临的现实需求。针对在校师范生,华东师大在全国首推“师范生在线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指导师范生掌握在线教学的核心能力。针对在岗教师,华东师大主持研发的全国首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认证体系”已被多个省市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修与评估。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华东师大正在研制“课堂教学能力微认证体系”,将惠及更大范围的教师队伍建设。

搭建协同育人大平台,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70年来,华东师大紧密对接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园区、社区协同合作,与基础教育学校携手共进,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挥教育辐射功能,

助推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华东师大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海南、上海“五大新城”等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大学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深圳、天津、重庆、苏浙皖及上海的临港新片区、松江区、嘉定区等开展基础教育合作办学,与四川凉山、云南丽江、贵州省等开展组团式帮扶,在教育综合改革、师资培训、科学研究等领域深化区域创新合作,积极探索更高质量、更全面服务于教育的新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发展贡献“华东师大方案”。

艺考

▲华东师大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全景图

今年正逢华东师大闵行紫竹基础教育园区开办10周年。紫竹基础教育园区是华东师大与闵行区政府部门、紫竹高新区三方联动,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园区占地面积231亩,学段覆盖幼儿园到高中。创办10年来,园区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办学品质飞速提升,为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智力支持。

刘思薇是一名耕耘在华东师大附属学校的年轻教师。2014年从华东师大毕业后,她回到了自己的高中母校华东师大三附中任教。尽管工作时间不算长,她已获得了2020年上海市优秀班主任称号、2021年上海市“崇明杯”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但她却认为:“更令自己骄傲的是和我的学生一起拿的上海市志愿抗疫优秀案例一等奖。”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她坦言,是华东师大给了她底色,三附中给了她底气,学生的进步给了她信心。“学生会思考‘我是谁?未来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思考‘我能为这个国家做什么?’甚至是‘我能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什么?’在个人得失之外看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有信仰,心中有家国’的新时代青年。”她说。

艺考

▲华东师范大学芜湖外国语学校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华东师大与芜湖市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华东师大芜湖外国语学校。这所15年一贯制学校,是华东师大在上海之外建立的首所K12学校。依托华东师大的教育资源,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教研、对外合作等多方面,与上海基础教育实现了“一体化”对接,并形成了强英语、重科技、厚健康的办学特色。学校自2016年建校以来,发展势头强劲,办学特色鲜明,成绩显著,已成为市校合作办学值得借鉴的实例、区域教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

艺考

▲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

为了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优质教育和人才资源,华东师大实施“硬举措”,把附属公办学校建在海南省的县镇上。成立仅3年的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不断实现澄迈教育的新突破:学生获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县考、联考和中考成绩屡创佳绩,学校被评为团组织“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海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培育校”……依托华东师大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资源,澄迈实验中学在全县教育中显现出了示范带动作用,不仅吸引了大批优质生源回流澄迈,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加盟,正朝着海南省“高品质示范性学校”目标高速发展。

凸显教育重镇优势,

深度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华东师大不断强化教育的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探索高校服务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学校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寻甸县,从借力教育信息化帮助寻甸教育实现“换轨超车”,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员参与的教育帮扶“结对”体系;从助力寻甸柯渡中学打造“红色教育+绿色教育+智慧教育”标杆学校,到派出教育专家团队协助编制寻甸“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从教育扶贫到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华东师大的教育帮扶连续交出优异答卷。优质教育“基因”的“植入”,触发了寻甸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艺考

▲2020年度云南省寻甸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

2020年初,华东师大以教育信息化确保“停课不停学”,为寻甸县量身定制“2020年度云南省寻甸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推出81门精品线上课程,全面覆盖寻甸中小学语数外教师共2480人。

除寻甸外,华东师大面向更广大的受援地区,组织开展了各类干部高级研修班、“卓越教师”暑期培训班、“名校长高峰论坛”等培训和研究活动。仅2012年以来,培训乡村教师就超过70万,有力助推了受援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干部整体素质提升和管理发展理念的革新。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精准助力校友实现教育梦想

2020年9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启动为期10年的“教育筑梦”计划,助力奋斗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艰苦边远地区、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校友实现教育梦想。首批“70个教育梦想”得到了华东师大67个基层党组织的精准结对帮助。师生们奔赴全国21个省份开展百余次主题讲座,带去近万本书籍、大批教学用品……还邀请50余位“筑梦人”所在学校师生走进师大校园,参加各类培训及调研。

艺考

▲华东师范大学迎接建党百年“教育筑梦”计划结对仪式

华东师大2008届毕业生甘甜,现在是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她的教育梦想是依托新疆乡土资源,将生态文明教育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多学科渗透融合的“生态文明教育”乡土课程。在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和专家团队的帮助和指导下,她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试行课程的教学反馈让人惊喜,该项目也吸引了八一中学教研室、乌鲁木齐市生物名师工作室等更多教师的参与,团队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提升这些新疆发展未来接班人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家国情怀,就是为生态强区、文化润疆培根启智。

艺考

▲点击了解申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筑梦”计划(2022年度)

今年教师节,华东师大又启动了第二期“教育筑梦”计划,将持续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和打造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70年来,华东师大参与并见证着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革故鼎新的光辉历程。站在新起点,华东师大将以卓越育人回应国家和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专版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符哲琦

编辑|吴潇岚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华东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报》聚焦华东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