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给本科生上课的照片,用中国的话,叫‘网红照片’,特别受欢迎。”11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看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时,谈起了前些日子他为本科生上课的热门话题。
这位喜欢“多元”、喜欢与不同人群,特别是年轻人交流的诺贝尔奖得主,还有一个身份是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名誉院长。这学期开始,他为本科生开出一门名为《定量生物物理学前言导论》通识教育课程,受到复旦师生和社会广泛关注。
而让莱维特再次成为焦点的,是几天前在上海滴水湖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31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28位中国两院院士、132位顶尖青年科学家,线下线上共聚一堂。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莱维特发布《开放科学倡议》。在发表在给小科学家们的“科学第一课” 演讲中,莱维特一口气给台下的年轻人提了8条建议,包括平衡学习与生活、有激情、相信自己、坚持原创、敢于犯错等。
“我给本科生上课、与小科学家对话,都是要让年轻人看到,他与诺奖并不遥远!”莱维特说。
焦扬对莱维特在顶尖科学家论坛成功发表演讲表示祝贺。她表示,像莱维特这样的顶尖科学家来复旦从事科研工作,在充满挑战的领域探索,同时在教学一线给本科生上课,对广大教师履行育人职责是激励,对学校抓好教书育人中心工作,打造引领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勇闯无人区的科研氛围很有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创造通道,让最前沿的思想、最先进的方向在大学里发生碰撞,让本科生可以在校园里碰到、触摸到、感受到。一个开放的高水平国际性大学,应该有这样的氛围和土壤。”
今年3月以来,莱维特在上海、在复旦已经有7个多月。“学校的安排是否都好,还有什么不够。”焦扬说,复旦希望可以为莱维特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创造更好的环境,希望莱维特就科研环境、团队建设等提出建议。复旦力争在人才开放、科研开放、面向未来的发展上走在前列,将努力搭建更多青年学者、师生与大师们交流的平台,打造更多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学习顶尖科学家们的科研精神、治学方法,让科学家精神与复旦校园文化融合,让前沿思想在复旦激荡碰撞。
莱维特称赞了复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世界一流的设施环境。他说,研究院具有生物化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研究背景,兼具实验、理论、计算等不同研究方向,正是其独特性所在。“我为能来复旦工作感到骄傲。我也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这与我个人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莱维特表示,之所以选择复旦,是因为与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理念一致,同时,“喜欢复旦的多样性”,复旦大学有很多学科,而且以基础研究为主,鼓励自由探索。在复旦这所知名学府,他看到了很多优秀专家、学者。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引进来自生物化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不同学科、从事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方向的优秀人才,共同推动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的太太很喜欢上海,这也是我留在上海的‘秘密武器’。”莱维特的太太之前在北大工作过5年,而今是一位策展人,来上海后看过不少摄影展、艺术展。
“您喜欢多元。上海这个城市很多元,各种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喜爱的元素,从而激发创新的灵感。”焦扬说,如果说上海是“世界会客厅”,希望复旦也是会客厅很精彩的一部分。
复旦引才,10小时飞赴以色列见莱维特
是什么吸引了顶尖科学家?莱维特为何下决心来复旦?
2018年3月,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的金力、筹建中的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的院长马剑鹏、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俞燕蕾,乘了10个小时的飞机,风尘仆仆地来到以色列。
旅途的疲劳,很快被兴奋冲淡了。在莱维特家中,他们见到了笑眯眯的莱维特和他的太太。“他看到了我们的诚意。当天就在聘任合同上签字了。”马剑鹏说。10小时的飞行,他们只在以色列待了两天就回上海了,“就是特意去和莱维特签约的。你说他会不感动吗?”
莱维特,1947年出生,首创蛋白质和DNA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致力于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关键评估,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折叠和包装,开发用于大规模序列结构比较的评分系统。因在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的开创性工作,他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得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因在结构和计算生物学领域的原创性贡献获得了美国生物化学和生物分子学会2014年计算生物学Delano奖。
为了筹建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复旦找到了校友马剑鹏,又通过马剑鹏密切了与莱维特及其导师的关系,才有了飞赴以色列的“硬核之举”。
2018年秋季,复旦相关校领导、学者在海外招聘时,又特意到莱维特任教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与他会面,共商复杂多尺度研究院筹建计划。为引进莱维特,校长许宁生花了很多心力。
“这栋研究院大楼的建造,本身就是一项艰巨任务, 但它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竣工了,这是惊人的成就,离不开复旦,离不开上海市的支持。”说起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大楼的建设,莱维特颇有感触。
莱维特来到上海后,考虑到语言问题,学校人才工作办公室安排专人协助他办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务,还请来银行值班经理,帮他答疑解惑。还有更细但很实在的问题,例如,如何开通手机卡,如何抵达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等等。马剑鹏和人才工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都做了细致安排。这位初来乍到的诺奖得主,开始安心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马剑鹏任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莱维特任名誉院长。院长和名誉院长如何分工?马剑鹏笑笑,“我们是一体的”。从科研,到本科生上课,两人同进同出。有空的时候,马剑鹏和莱维特喜欢一起去吃中餐或者西餐,经常莱维特的太太也一起来,“天南海北地聊天”。
对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莱维特认为,“具备研究分子结构的一流高分辨率冷冻电子显微镜设备。同时,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我们将探索生命奥秘,也就是蛋白质分子如何制造我们周围的一切,并执行DNA的指令。研究院不论是其科学站位,还是位于上海张江的地理环境,都是正确选择。我们也需要引进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让他们进行独立研究,受到保护,并有了不起的发现。我认为这条科研道路的未来方向是相当清晰的。”
据俞燕蕾介绍,复旦大学拥有的学科门类齐全,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有强大基础学科优势,如生物、化学、医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将对复杂多尺度研究起保障作用。此外,复旦开放、包容,充分信任科学家、尊重科研,给研究者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反五唯”,不用论文、获奖等指标来评估科学家。
“我喜欢上海。我认为她非常好地体现了一个现代城市应有的样子。在科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应该向世界开放,这样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才能汇聚一堂。上海是一个历来对外国人开放的城市,作为一个不会说中文的人,我在这里过得很舒适。复旦大学是上海最好的大学,有着聪慧的学生和悠久的传统。很多因素共同决定了我的选择。”采访中,莱维特说。
诺贝尔奖得主致力培养人才,本学期开始为复旦本科生上课
10月27日晚,六点刚过,光华楼西辅楼208教室,一位带着红框眼镜、目光如炬,头发灰白且有些微卷的外籍教师,站在教室前方的讲台上,认真调试着电脑课件。他就是莱维特。本学期,他开始给复旦本科生上课。9月15日,诺奖得主莱维特给本科生上课的照片,上了热搜,成了“网红”。
再过半小时,他的《定量生物物理学前言导论》就要开始。这是一门面向复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吸引了来自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其中不乏旁听的研究生,甚至是青年教师。过去几十年里,定量生物学对整个生命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学科交叉的定量计算方法在生物学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自20年底谷歌组DeepMind/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取得的革命性突破,定量生物学一跃成为引领未来生命科学的关键学科。
六点半的上课铃声响起,教室内已近满座。当天,莱维特利用数据模型,预测流行病发展趋势,同时分析新冠病毒对真实世界的影响。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到分析讨论、细节处理,74岁的莱维特,将复杂的数据模型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为了和学生们更好的交流,莱维特还设置了多次讨论和提问环节。他认真听取了每个问题并作出了细致解答。来自药学院的李柯颖说,“莱维特教授的课,概括性强,让我对之前学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
这位早已蜚声海外的顶尖科学家愿意为复旦本科生们上课,他发自内心,喜爱青年人。
“在我年轻的时候,诺奖得主深深地影响了我。未来属于年轻人。我们老科学家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你,让你们获得鼓励,获得指导。”“我要让年轻人看到,他与诺奖并不遥远!”莱维特说。
“In science truth always wins.(在科学中,真理终将胜利。)”莱维特在课接近尾声时,引用科学家马克斯·佩鲁茨的话,鼓励同学们勇敢探索,坚持真理。
从21岁拿到理学学士学位起,莱维特就开始从事科研工作,让他斩获诺奖的关于复杂多尺度研究大部分是在20到25岁之间完成的。某种程度上,莱维特对年轻人的厚望与他自己的发展经历有关。莱维特谈到,在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年轻人充满了想法。
“年轻的时候,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也不知道什么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5岁的孩子。所以,关键就在于资深科学家能否鼓励年轻一辈,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一个独立、包容的环境,容许他们犯错。犯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犯错误,说明你做的事不是很难,那你该做更多新的尝试,直到你开始犯错,你才会有新的发现。”莱维特说。
事实上,在科学领域,每个新想法最初都会被否定。
“好的论文都是被拒出来的。”莱维特打趣地说道,因为如果一个想法没错,但是没什么新东西,就没有人会真正在意它。但是如果一个想法完全是颠覆性的,那么人们会非常仔细地研究它,所以那些真正优秀的论文,当然也包括他自己那些非常优秀的论文,都经历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审稿过程。但莱维特认为这没什么,因为在科学研究中,你需要相信科学的真理。
“基础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莱维特所从事的,是模拟生物系统以及蛋白质分子、DNA分子方面的基础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内容可以称为“生命的奥秘”。他认为,在基础学科研究中,新想法十分重要,正如智能手机是个绝妙的发明,它改变了每个人,同样地,将计算机应用于蛋白质研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莱维特之所以热衷于解开这串复杂的生命密码,源于他坚信正是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基础科学在做的就是一些没人预料到却又影响深远的事情,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意识到这种影响是什么。
这般远见,源于莱维特获得诺奖的经历。从开始从事复杂化学系统多尺度模型研究,一直到获得诺贝尔奖,其中间隔了45年。“不是因为我不够好,只是人们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他强调,很多创新性发现其实是来自对于基础研究的大量投入,而决定成功的关键字是“好奇”与“偶然”。
“你必须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和好奇,就像个5岁的孩子一样;另外,你必须对偶然事件持开放态度。”学生时代的莱维特,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会去以色列深造,但在当时他所申请导师提议下,莱维特先去以色列做科研,然后才去了剑桥读博士。这偶然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带来决定性的改变,回忆起这段意外的求学经历,莱维特说:“当意外事件来临,我们应该敞开心扉,保持对周遭一切的好奇心。”
人才造就一所优秀大学
是什么造就了一所优秀的大学? 莱维特给出的答案是,人才。
曾在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研究、学习的莱维特认为,优秀的大学在各方面都有优秀的人才,一个好的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应该为年轻科学家,提供充分的资源和鼓励,让他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莱维特曾是马克斯·佩鲁茨实验室中的一名博士生。“优秀的大学在各方面都有优秀的人才。马克斯·佩鲁茨带领着我们实验室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他让像我这样的普通科研人员能够轻松做研究。”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尽管莱维特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博士生,但他的想法在实验室受到了和诺奖得主一样的重视。他表示,让年轻科学家感到自己被重视非常重要,前辈们应该不断告诉年轻人:“你们才是未来,你们才是一所大学的伟大之处,只有这样年轻人才会有信心坚持自己的想法,做出非凡的成就”。
“我认为上一所好大学是好事。但也许你会去一所没有那么顶尖的大学,在那里你可能会遇到一个特别的人,你遇到的教授或同学可能比你上哪所大学更重要。”莱维特认为,产生新想法的逻辑不是很多人所想的那样必须努力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也许有时不用那么努力,因为很多时候,比如你在运动、散步或者在看电视时,新想法就会迸发出来。“新想法非常重要,因为基础科学是由新想法孕育的,你可以问世界上任何一位科学家他的新想法来自哪里,他会告诉你,他也不知道,没有人早上一坐下就说有新想法。”
谈起对复旦的印象,莱维特说:“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在这里感觉很舒适,学术环境也很好,这一切对这所学校的未来发展也非常重要。”复旦的学科规模、多样性和美丽的校园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很喜欢上海的开放性,上海体现了一个现代城市应有的样子。
谈起未来,莱维特说,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的发展道路方向相当清晰,未来将引进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让他们进行独立研究,受到保护,并有了不起的发现。
对有着116岁历史的复旦大学,莱维特说,她年轻而有活力。继往开来,复旦将不仅培养中国、上海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还将为全世界培养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组 稿
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汪蒙琦、李怡洁
视 频
王玥、汪思佳
摄 影
戚心茹、成钊
责 编
汪祯仪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