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两位复旦人同时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复旦招生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刚刚!两位复旦人同时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复旦招生

热烈祝贺

复旦人荣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HOME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赵东元教授领衔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完成单位为复旦大学)、复旦大学78级化学系校友、复旦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纳米限域催化”项目(完成单位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包揽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复旦招生

▲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左)、复旦校友包信和院士(右)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中国公民。由于该奖项的评选严格性,在历史上多次空缺。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21年中仅评出14项,其中牵头高校仅有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5所。

赵东元院士领衔项目

复旦招生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领衔完成的项目“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创制了全新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建立了分步组装理论,首次将介孔材料从无机组成扩展到有机高分子和碳,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机制;建立了体系化的合成方法学,创制了一系列不同孔径、形貌、组成、孔道结构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提出了多元协同共组装新策略,实现了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功能的精确调控,将多种功能普适性地引入到高分子和碳材料中,创制了全新功能介孔复合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解决了微孔传质限制和大孔活性位点少的难题,实现了高比容量、高功率和长循环稳定性电化学储能器件,为独特的新一代药物合成催化剂、仿生离子通道、柔性微流控器件等的构筑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集中于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8篇代表性研究论文共被他引3825次,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首次”发现、介孔材料领域“里程碑式”和“先驱”的进展。团队聚焦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近30000次,提出的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及产生的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已被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采用和研究,共发表近42000篇论文,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赵东元院士被列为介孔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及引用率世界第一位,全球所有领域Top1000科学家,连续八年被列为全球化学和材料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担任国际介孔材料协会主席,获得了多项国际重要奖项,包括国际介孔材料协会成就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等。

包信和院士领衔项目

复旦招生

包信和院士,是复旦大学78级化学系校友,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在复旦大学化学系求学,毕业后在复旦执教多年。

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带领团队从事纳米催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对催化过程的准确理解和对催化剂的理性设计。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包信和院士研究团队借助纳米尺度的空间限域效应对体系电子能态进行调变,实现了催化性能的精准调控,提出“限域催化”概念;进一步将研究拓展至二维界面以及活性中心微环境等相互作用系统对电子能态的调变,从实验和理论上阐明“限域”效应保持催化体系在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状态以及维持催化体系循环往复的内在机制,从而明确定义和系统创建了具有广泛意义和普适性的“纳米限域催化”概念,为精准调控化学反应的性能和反应路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和完善了催化基础理论,引领和推动了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项目获2020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复旦大学牵头共获得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除赵东元教授领衔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外,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雷震教授、周忆教授共同完成的项目“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非线性内蕴结构”,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复旦大学此次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史性突破,上海市也继2002年后、18 年来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此外,复旦校董高纪凡企业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复旦校友企业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上,复旦大学敢于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全面推进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努力实现重大突破,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任务上发挥率先引领作用,彰显了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拓展力和创新引领力。学校将以大力提升育人和科研贡献力的能级为着力点,强化科研贡献力,担当国家使命,创造性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组稿 | 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来源 | 复旦大学公众号

编辑 | 潘振勤

图文转自【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复旦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复旦招生-刚刚!两位复旦人同时摘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