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去世了,我就能知道我是否具有灵魂了,这说明死亡并不是一件一无所有的事。”我们或许都曾如此想过。然而死亡对大多数人来说,依旧是可怕而痛苦的存在——它结束了我们拥有的一切。
什么是死亡?是严谨的生物学数据?还是多个与死亡相关的事件,以及患者亲友感受到的一种社会、情感意义上的分离?[1]在这个意义上,脑部受伤而无法自觉的人,是否可以被认作死亡?如果死亡意味着避免或结束某些痛苦,那么某些堕胎行为和自杀的举动,是否可以得到辩护?
无论如何,“任何死亡都必定是它的牺牲者的某些生活的丧失。”我们发现,我们是自己生命的主体,具有一种不确定的、本质上无限的未来。生命量的有限,既意味着“对无限广泛可能的好事的突然取消”,也表明我们回避了痛苦的无限延续。
《人的问题》[2](Nagel Thomas. Mortal Problem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最早出版于1979年。作者托马斯·内格尔,因撰写一篇被引用千万次的文章“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而享有盛名。[3]作为康奈尔大学的哲学毕业生,他于22岁就开始发表哲学作品。[4]在《人的问题》一书中,他探讨了关于人生意义、死亡、荒谬、性反常、道德运气、伦理与生物学、大脑与意识等诸多人生的基本话题。
有趣的是,这些话题会无数次地闪回于我们的生命中——因为正如书名所表示的那样,这些是属于人的问题。
图源:本文作者
或许一百万年后,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会是重要的。我们如何消除现在对生活荒诞的忧虑?“因为我们将会死亡,所以任何辩护之链都会中断。”学习是为了找好工作,而好工作是为了买衣服、住房、娱乐、吃食,是为了年复一年地养活自己——但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无穷倒退之链不可能是完整的,辩护在什么地方结束?于是大部分人一步步在荒诞的生活中不明不白地前行,直到最后的终点。
明显地,我们的要求和渴望与现实之间有明显的不一致。我们被迫聆听一篇形式主义的演讲,投票表决一件被内定的事项。我们对生活持有严肃的态度,但又始终可能把一切我们认为严肃的东西都看作是任意的、可被怀疑的。荒诞就在于,“我们忽视我们明知无法消除的怀疑,不顾它们的存在,而继续抱着几乎丝毫不减的严肃态度生活着。”
内格尔经历了两段婚姻,一次离婚,两次生死相隔。过人的生活是一项专职而必须的工作,24小时,每一个人都为之事事关切几十年。我们隐隐认为,那些能给予我们意义的东西之所以看起来重要,是因为在直觉层面上,我们达到它们后不再需要更多的理由。内格尔相信,“人们应当相信问题甚于答案,相信直觉甚于论据,相信多元论的不和谐甚于系统化的和谐。”
“荒诞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世界未能满足我们对意义的要求。”
我们永远不能走出我们的生活,看到客观意义上有真正重大意义的事情,就像我们无法体会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受——尽管我们可以对蝙蝠的客观行为和活动机制作出描述。“哲学怀疑论并不促使我们放弃我们通常的信念,但是它给它们增添了一种自己奇怪的特征——我们总是带着一种嘲讽和无奈回到自己所熟悉的信念”。不过,我们对信念和意义的看法不同了,更深刻了,更全面了。这是哲学的力量、人的力量所致。
为何我们不会认为蝙蝠的生活是荒诞的?我们向着一个对我们的呼吁听而不闻的世界挥舞拳头,“这样做不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不荒诞,但会使它们变得高尚些。”
因为我们人类始终在荒谬的生活中寻求意义。
图源:Unsplash
内格尔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些人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道德的运气?有些人首次醉酒驾车就闯下大祸,而有些“惯犯”却一次次逃脱。我们应当承担命运的责任吗?有些人生来就染上重疾,以至于周围人的欢笑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冷漠的罪过。用功利主义来辩护战争的合理性会遇到哪些矛盾和反直觉的困难?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关系究竟是如何的?在科学势如破竹的发展中,伦理学需要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吗?我们所熟知的对意识的物理学解释,真的是完全的吗?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吗?
现代生活剥夺了我们许多思考的机会。真理和谬误被一同抛洒至内容良莠不齐的平台,强烈的感官刺激取代了沉思带来的愉悦体验。这些重要的问题,人的问题,被搁置了。在课余的间隙,在出教学楼看到天空的一瞬,在窗台上趴着的闲思,被何填充了呢?被接踵而来任务附带的焦虑,被十几秒的视频,被指尖快速划过的朋友圈图文,被不加审视而顺其肆意流淌的生活惰性。
《人的问题》不是解决人生困境的心灵鸡汤,不是提供终极答案的现成捷径。内格尔严谨的分析论证需要读者放下偏见和浮躁,仔细咀嚼。“易懂和精炼从来不是认为某一哲学理论为真的理由,恰恰相反,它们往往是认为该理论为假的依据。”
许多哲学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但人们所能做的一切,只能是“努力保持对答案的一种渴望,对长期找不到答案的一种宽容,对漠视尚未得到解释的直觉的心有不甘,以及对表达清楚、论据有力的合理标准的一种坚信。”
因为我们始终需要在荒谬的生活中寻求意义。在无常降临前,无愧眼前当下。
参考文献:
[1] 尹洁著:《医学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第21页。
[2] 托马斯·内格尔著:《人的问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Thomas Nagel.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435-450. Oct, 1974.
[4] Thomas Nagel - Wikipedia
投稿 | 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 严月
封面 |Mark Rothko,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审核 | 吴婧妍
编辑 | 刘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