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新校区地上砌筑结构已竣工,室内装修和幕墙安装正在进行,预计项目将于2022年春季完工。这意味着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上海纽约大学将迁入新校区。”俞立中的手机上跳出了一条弹窗,这令他高兴了好久。
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中美合作创办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俞立中是创始校长。“追求一流的教育,一定要站在国际教育的大平台上审视和谋划自己,相互学习和借鉴。”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上海纽约大学也刚刚度过9岁生日,俞立中向记者回忆起创办学校时的故事,并展望未来的国际教育合作。
相遇
2006年,纽约大学代表团到上海来寻找合作伙伴,先后派了几批人实地考察,了解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最终确定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海外学习中心。“那会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已为世人瞩目。而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更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是为纽约大学所认可的。”
也是在那年,时任华东师大校长的俞立中第一次到访美国纽约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该校时任校长约翰·塞克斯通的一番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他很动情地说,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大学教育不应建立在单一文化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在一起学习交流,学会从不同文化视角去看同一个问题,了解不同的观点,完整地理解这个世界。”到了梧桐金黄的时节,俞立中在校园迎来了首批18位纽约大学学生。
两年后,每学期就有数百名纽大学生申请来上海学习。两所高校开始磋商进一步合作,筹建一所中美合办大学。
探索
俞立中将上海纽约大学的建校历程概括为“艰难而愉快的合作”。2011年1月,教育部在专家组考察和评审后下达了批准筹建上海纽约大学的公函;与此同时,上海市也把上海纽约大学建设作为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市政府重点工作。“当时有很多人在为上海纽约大学的筹建出谋划策、四处奔波。不过大家有一点共识:上纽大不仅仅是在办一所大学,因为上海并不缺高质量大学;更重要的是探索在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制、不同政治制度下能否合作办起一所高质量的国际化大学,不仅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探路,也能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案例。”俞立中说。
实际上,在与纽约大学的谈判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一开始美方以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按照纽约大学的制度规范来做就可以了。但筹建小组把关于学生、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制度细细研究后,对于不符合中国法律、不符合教育部对本科生要求的地方,说服美方做修改调整。这些过程,“吵架”在所难免,但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最终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充分沟通、相互理解。“我们都非常清楚,大家坐在一起不是来争论双方的差别,而是讨论在不牺牲教育理念基础上的解决办法。”
“上纽大能够顺利创办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俞立中表示,“教育部在积极推进中外高等教育的合作,是为‘天时’;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需要引进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地利’;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经过多年的深度合作,相互了解,有共同的办学理念,可谓是‘人和’。所以,上海纽约大学是一所非常特别也十分幸运的高校。”
成长
建校初期,上海纽约大学没有宏伟的校园,更没有辉煌的历史,如何吸引优秀且适合的学生来报考?这是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俞立中知道,他要找的是那些不畏走出舒适区、志存高远的学生。不少学生都记得俞校长在校园活动日上的提问:“你们是否愿意选择一条充满挑战但有很多意外惊喜的人生道路?”
在他担任校长的8年时光里,这些勇敢接受“邀约”的学生一直是俞立中心中最大的骄傲。“上纽大的学生秉持着一种特质,”他说,“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尝试新鲜事物,乐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交流,勇于为促进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大胆创新。我认为我们学生的素质不逊于其他任何一所高校。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上海纽约大学2018届学生诺法尔来自以色列,毕业后入选了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之后被以色列创新署聘请为中以(上海)创新园的以方联系人。因为对中国的了解,诺法尔上任后,各项工作的推进顺利了不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是俞立中所乐于见到的。
“教育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不同国家、不同教育体制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发现和认识人类的共同之处,而且对青年学子而言,教育国际合作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亲身体验、亲眼看见、深度感受不同文化的机会,从而更理性地、更完整地认识这个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俞立中认为。
▼
推 / 荐 / 阅 / 读
媒体视点 | 俞立中:支持孩子们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学习模式和成长道路
聚焦 | 对话童世骏校长:在上纽,以哲学之思践教育之行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新民晚报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