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成果斐然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服务国家战略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成果斐然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化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涵盖了丰富内容的农村未来变革的系统性工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海市青浦区、上海市松江区等开展政校合作,在学校科研部的协调下,设计学、美术学、影视与传媒等专业师生深入参与各方面乡村振兴计划和实践活动。在“艺术服务社会”“设计为民生”的价值观引领下,学院的“学、研、产”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需求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为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振兴积累了有应用研究价值的优秀案例,输出了优质的艺术创作成果和设计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成果斐然。

一、政校合作,建构乡村振兴项目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以“需学研产用”一体为教学理念引领,探索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开放办学模式和产学合作、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在教学研究的价值理念建构时,学校发挥独特的学科优势和文化资源,服务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接中国乡村建设问题。在政校合作的框架下建构教学,坚持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将服务地方乡村发展,培养乡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作为宗旨。

2008年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浙江安吉报福镇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环境设计教学团队将报福镇乡村建设作为研究课题纳入《地域振兴设计实践》教学计划,贯穿于学期项目制课程中。经过多年深入地理、人文、产业的实践开拓,逐渐将报福镇产业中心从竹制品加工业转化成为竹主题文化旅游业,并同步学期课程建立周期性项目合作关系,经团队与镇政府紧密合作孵化产生了“开竹节”等品牌文旅节庆和竹手工艺系列文创产品,教研成果被央视等媒体报道。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报福镇竹产品开发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安吉报福镇文化旅游节地图绘制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安吉开竹节旅游节庆项目,

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报道

二、双师制引领,精准定位地域文化创新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和人才建设,唤活乡土乡愁,树立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思路和重要内涵。与此相适应,不断挖掘发扬地域文化的创新人才发挥着主观作用。“双师制”教学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一直坚持的教学模式。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将在地的民艺家、文化工作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乡建领域的专家引入课堂,通过工作坊、研讨会、远程教学互动等多种形式丰富教研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学校的专职教师、艺术家受聘于乡村建设服务组织或机构,如位于松江区泗泾镇的“三宅又一生张少俊艺术工作室”、青浦区林家村的“江南艺术再造杨冬白雕塑工作室”、环境设计专业的丁峰老师获选上海市住建委第一批乡村建筑师等,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旋转门式双师制梯队,致力于构建将“专业+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双师”相结合的行动导向的教研平台,实现地域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在双师队伍的教学指导下,同学们深耕实地,精准定位乡村发展新路径,完善地方性文创实践。《泗泾之纹》是一本在松江区泗泾古镇品牌化设计过程中诞生的书,作为《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记录了泗泾老街建筑窗格、屋瓴瓦片、街沿石板上多达千种的纹样,就像是古镇的纹身、魂魄,更是有关泗泾的历史沉淀。教学研究项目的探索和演变让在地居民也参与进来,师生和古镇村民一起用艺术的手段转化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源泉。《泗泾之纹》已成为泗泾品牌的DNA,并以此衍生出属于泗泾和适应现代日常生活的文创产品,用具有无限延伸性的现代语言去讲述泗泾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古韵。泗泾镇的乡土文化有了源流深远的当代表达,文化的“内发性”与“生命力”在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中获得“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泗泾之纹》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泗泾镇文创产品开发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泗泾镇文物地图绘制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松江区泗泾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文创教学实验基地

三、加强跨专业课程群建设,构建“需学研产用”协同平台

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承载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型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实现跨学院跨专业协同,将多样的艺术设计策略系统接入乡村产业振兴、人居环境、乡村文化,激发以乡村元素为特色的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建立在真实的在地课题基础之上,学校为各专业提供由乡村振兴社会需求-项目制教学-研究创作-课程成果产出-成果转化使用的“需学研产用”项目课程教学共享平台。通过发现与解决课题研究、大型活动策划与设计、地域振兴设计实践、社区营造设计实践、品牌形象设计、会展专题策划、雕塑创作与观念表现等跨专业平台课程建设,将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实际需要和应用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目的,贯穿协同平台建设新范式。“为民生而设计”的价值观统摄课程教研与成果产出,使不同专业的教师、同学和乡村振兴的政府单位社会组织一起共同参与完成同一个课题。在实战中培养学生应用研究能力的同时,增强跨专业协作能力。

基于艺术类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平台,课程的成果产出展演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成果展示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维度的建设路径。为了服务于地方的文化艺术建设,学院以艺术实践教学为有效载体,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除了以“项目制教学”为主体模式的专业教学,学院引入“以赛代练”、“以展代练”、“以演代练”等教学模式,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不同专业教学设定实践场所,扎根生活,深入基层,创作具有在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范希嘉教授和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杨冬白教授进行跨专业合作,带领学生团队深入青浦区林家村,共同参与林家村的文化生态建设,将以艺术为引领,倡导中医养生为核心的生活,将人文艺术展览、名家工作室、村落民俗、农耕交流等环节串联,构建中式乡村生态体系,给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除了丰富的农业物产,青浦也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田山歌、阿婆茶、庙会、中医药等,发展潜力巨大。结合上海市教委的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项目《创新艺术人才跨界培养课程和作品创意孵化平台建设》项目,师生团队融合跨学院课程群,完成了林家村“让艺术留住乡愁”“稻香节”系列活动策划方案,提升林家村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让艺术留住乡愁

——林家村艺术乡建活动策划汇报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医出林家”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落户青浦区林家村的杨冬白艺术工作室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维架构社会服务,为乡村振兴输出人才

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就业平台。通过政校合作机制,定期向乡村输送大学生村官和实习生,教师团队则以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顾问形式长期为乡村建设提供讲座、政策咨询、项目培训等社会服务。学生在校期间,在双师导师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辅导和专业深造作品集辅导;鼓励学生毕业后赴国内外相关专业继续乡村振兴深造,或自主创业从事与乡村振兴相关事业,得以集合国际智慧和各类社会资源继续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以校科研部、继续教育部为纽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项目资源库,整合各专业的校友资源进行乡村振兴项目对接,深入乡村振兴课题,为乡村振兴艺术人才的终身研究、学习、提升提供支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师生团队为乡村建设提供讲座

在多维度的教研实践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子们充分运用知识与技能投身社会创新,将艺术与设计谱写在乡村的大地上。在提升乡村文化内涵、重建乡村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提高乡村的“造血”功能,推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为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作者:科研处 范希嘉

排版:校媒体中心 邹明俐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服务国家战略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成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