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刚:做经世致用之学问,奏响城市研究“三部曲”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吴晓刚:做经世致用之学问,奏响城市研究“三部曲”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一座城市走过的改革发展的三十年,也可能正是一个人最富活力和最具创造性的时光。对吴晓刚来说,这三十年里,无论是大学毕业、戴上博士帽,还是晋升正教授、加盟上海纽约大学,都是人生道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吴晓刚坦言,个人在学术研究纵深上的推进,几乎与其研究的社会变迁同步进行,“是一种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成就”。

城市是吴晓刚眼中“光怪陆离的社会实验室”,也是他心目中观察现代社会发展的最佳切入口。过去二十年来,他从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后果入手,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最终将儿童发展、教育、健康、移民融入、住房、不平等与贫困、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聚焦到中国城市研究的大背景下。

吴晓刚的研究不仅蜚声国内外学术界,在社会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以做科学实证之学问为己任,集传统士人的经世气质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感于一身,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感。

“学术创业”冒险者的沪上情缘

上世纪90年代,吴晓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从事市长文稿撰写和政策研究工作。当时的上海,正处于浦东开发开放、向国际大都市转型的起点。这份工作不仅为他提供了观察思考这场巨变的独特位置,也为其研究兴趣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吴晓刚至今仍为参与了上海发展宏伟蓝图中的一小部分而自豪,称有幸“见证了一座伟大城市脱胎换骨的开端”。他对早年到陆家嘴做调研时见到的细节历历在目,“雨过天晴。东昌路渡口前的泥泞道,水坑里明晃晃的积水,空气中飘过油墩子的香味,都是非常温馨的回忆。”这些丰富立体的意象,让这位来自江南乡村的年轻人对这座城市产生了认同感。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20世纪90年代,吴晓刚在上海

此后,吴晓刚辞职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原计划加入一个亚太城市比较研究的项目,却因缘际会转向了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2003年,密西根大学博士后出站的他,顺利地获得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职,开启了学术事业的新征程,“却始终对上海和城市研究情有独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香港安顿下来,吴晓刚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将自己擅长的对中国经济社会变迁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当他申请到第一笔自主使用的研究经费时,就立刻把全球化、城市化、外来移民和居住隔离等城市研究议题提上了日程。

自2009年起,他先后发起并(共同)主持了“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Hong Kong Panel Study of Social Dynamics)、与上海大学合作进行的“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hanghai Urban Neighborhood Survey)等项目,为多角度深入城市研究中的社会民生问题,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基础数据库。在此期间,吴晓刚还创立了港科大“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发起“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以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为日后项目的扩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将创建中心和组建团队的过程比喻成一次富有冒险精神的“学术创业”。除了申请经费、管理项目,他还要与不同的政府部门和大学谈合作立项目,调配资源。2020年,吴晓刚加盟上海纽约大学,与上海再续前缘,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从此落户“新家”,将在基于上海、香港、深圳等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城市追踪调查数据库,为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社会民生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向城市问道,论述“社会凝聚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中国的城镇化之路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也首次超过了60%,未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吴晓刚看来,城市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选择向香港、上海和深圳等超大城市问道,或许正是他打开“认知未来中国社会”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研究之所以被称为‘城市研究’,是因为在设计项目时,会特别注重空间因素与社会属性的交互作用。城市研究需要体现出具体城市的特征,就得基于一定的当地知识,而不是把适用于全国性调查的范围缩小。正是得益于城市人口在空间的聚集性,我们才可以从更小的社区范围内,来深入研究感兴趣的社会现象。”他说。

在进一步阐述城市研究和社区研究的关系时,吴晓刚指出,现代城市社会的兴起本质上是对社区性的反动,或者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的兴起导致社区精神的衰落。在早前的“上海都市社区调查”项目中,吴晓刚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内首次引进对社区“社会凝聚力”概念的测量。有趣的是,与针对西方城市的研究发现不同,他们关于上海社区的研究显示,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社区,所测量出的社会凝聚力水平反而更高。这些社区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更高,而友善的邻里关系和较高的社会参与,能显著提升社会凝聚力,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点击此处了解研究详情)

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危机时,“社会凝聚力”可以团结社会成员,应对挑战、共克时艰。上纽大社会学助理教授缪佳利用研究团队在武汉封城期间的调查数据分析,进一步展示了居委会成员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如何彼此疏导,以及社区邻里间的支持和信任,在缓解民众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点击此处阅读研究相关专访)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吴晓刚在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上发言

事实上,吴晓刚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凝聚力”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今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出席的80位国内学者均为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翘楚。吴晓刚作为受邀请的数位社会学家之一,以“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中国道路”为题发言(点击此处阅读),对“社会凝聚力”做了论述。

他认为,社会凝聚力是一个涵盖了很多研究议题的跨学科、综合性概念。中国的崛起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关注社会凝聚力的建设问题。“社会凝聚力其实是一种认同的力量。人心凝聚是一个社会软实力的体现。中国的长期实践,为研究社会凝聚力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经验。”吴晓刚这样总结道。

做有“引领”之意的社会研究

在谈及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的发展愿景时,吴晓刚表示,希望能在研究和现实之间保持一种既贴近现实,又不紧随现实的“若即若离”,从而在微妙的间隙中获得更加客观、具有远见的视角。“做研究不能跟在社会现实后面亦步亦趋,而应先行一步。如果说社会出现了问题才去做研究,那临时做出的研究一定不好。”

无论是职业生涯早期还是现在,吴晓刚总是亲力亲为设计项目,搜集第一手的调查数据。“做研究和搜集数据,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引领’之意。所谓‘引领’不在于‘大’,而在于‘远’和‘深’,既要看得远,更要有针对性。”这样的深谋远虑,让他在学者都会面对的“担心过几年就没东西可做”的焦虑面前,拥有了游刃有余的底气。

他建议有志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同学们,首先要找到观察世界及中国社会的独特角度,要多读书,学好理论。理论视角一旦形成,不要随波逐流,要以坚守的精神“死磕”到底。其次是加强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训练,打好定量研究的基本功。上海纽约大学博雅教育体系中囊括的跨学科创新培养的理念正为同学们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最后,吴晓刚强调要注重研究的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要做有影响力的研究来促使人们深入思考。”

课堂上的吴教授,博闻强识、旁征博引,对各种历史典故、八卦趣闻了若指掌。生活中的他会变身成“文学中年”,流连于江南杏花春雨的盎然诗意中。他将家国情怀寄于学术研究,从实求知,“以科学实证入门,以人文关怀入世”。

从江南到北京,从上海到洛杉矶,从底特律到香港,再从上海与纽约相连,吴晓刚的职业生涯始于上海,却“没想到全世界转了一大圈,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又回到了起点”。这是回归,也是一次全新的出发。未来,他将带领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平台上打造出一条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深海港”(深圳、上海、香港)三地联动的研究阵线,以经世致用之学问,奏响中国比较城市研究“三部曲”。

吴晓刚教授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吴晓刚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御风全球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领域负责人(Area Head),纽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英文SSCI 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主编,国际华人社会学会(International Chinese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CSA)会长,国际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委员会(RC28)理事,欧盟研究资助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专家组成员。2020至2024年他还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学者。

吴晓刚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不平等、分层与流动、社会人口学、政治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调查与定量研究方法、大数据与社会研究。在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吴晓刚教授曾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和公共政策学部讲席教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署理主任。吴晓刚教授学术成果卓著,在《美国社会学年评》《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期刊》《社会力量》《人口学》《社会科学研究》等众多著名社会学国际期刊,以及跨学科和中国研究领域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 并有多篇中文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中文专业杂志上。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推 / 荐 / 阅 / 读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上纽举办国际华人社会学会年会 全球百名学者共议社会学前沿课题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对话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教授李黎:乘科创之翼,解析大脑奥秘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纽约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吴晓刚:做经世致用之学问,奏响城市研究“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