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我校系统5个集体和个人获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

上海中医药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喜讯 | 我校系统5个集体和个人获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

12月17日,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承办的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20周年庆典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举行,表彰为我市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我校系统5个集体和个人获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领衔的“中医药创新实践工作站”团队获科普成果奖(科普活动)二等奖;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罗月琴获科普贡献奖(个人)二等奖;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李明哲,附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张毅获优秀科普志愿者奖(个人)一等奖;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谢吟灵获优秀科普志愿者奖(个人)二等奖。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实践工作站”是首批25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之一,是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联合组织实施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工作站立足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完整学科体系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以提高青少年科学创新素质和推动中医药科普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目标,拓展中医药创新科普实验的展现维度,为中医药在基础教育和社会科普中注入新的活力。工作站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构建以中医药科学实验为主体,形成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科普教育运行机制;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革新设计一批针对社会大众及青少年的中医药特色科学实验及表演,丰富了中医药科普传播体系的表现形式;基于科学探索,通过参加国家及上海相关比赛及展演,结合线上线下各类推广形式,扩充了中医药科普传播体系的架构。

“探岐黄、识本草——生活中的中医药”项目是罗月琴开展的中医药科普活动,聚焦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提高民众健康素养,激发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项目包含科普巡展、灵丹妙药动手做体验和闻香识本草等系列活动,本项目活动自开展以来已经惠及十余万人次。罗月琴在科普教育岗位上工作已有十七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科普部平均每年举办一百五十多场科普活动。作为组织和实施者,她认为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的传播一定要服务群众、接地气。无论是讲座时的语言表述,还是开展活动的形式,都要亲近百姓、亲近生活、亲近实际。罗月琴从多方面入手,讲好中医药故事,分众定向科普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智慧回答民众健康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

李明哲擅长治疗颈椎病、腰突症、膝骨关节炎、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小儿体虚、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疾病。自2008年从事科普工作以来,主讲超过600场公益科普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2千小时,服务人数超3万人,主编出版3本医学科普书籍,发表数十篇医学科普文章。担任陕西省驻沪团工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上海科普讲坛、虹口科普讲坛、松江科普讲坛、浦东文博讲坛讲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岳阳医院科普教育基地-艾助健康及小神农中医药科普推广活动负责人。先后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青年社区达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上海杰出志愿者提名奖等荣誉。

张毅2002年参加工作,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上海市中医医院首席科普讲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2006年起在工作之余建立糖尿病患者档案,每月一次开展“糖尿病病友会”宣教工作。还设立专门微信工作号,为约1300名患者提供各类咨询。为更好服务,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在市卫健委举办的第二期“医师学院”中学习科普授课技能并以优异成绩结业,获上海市第四届青年医师科普大赛三等奖。还高频率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义诊活动,2016、2018年度参加上海慈善志愿服务总队,在老年大学、社区居民及各机关单位作科普讲座等。先后获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优秀慈善志愿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务社工及志愿者服务联盟“优秀医务志愿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青年志愿服务优秀个人等荣誉。

上海中医药大学

谢吟灵擅长治疗老年病,动脉硬化引起的眩晕、胸闷、心悸、下肢乏力、静息痛等疾病。先后参与和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上海市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科普宣教组副组长,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理事会成员、专科科普委员会成员。她长期活跃在上海电台、电视台的医学科普及养生节目中,在各大平面媒体发表数十篇科普文章,积极传播科学的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志愿者(医务人员)”、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十佳志愿者”、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杏林健康大讲堂金牌讲师”等荣誉。

供稿: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各附属医院

图片: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各附属医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中医药大学-喜讯 | 我校系统5个集体和个人获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