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读不厌丨冠军杨扬读书的苦辣酸甜

上海商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百读不厌丨冠军杨扬读书的苦辣酸甜

1月18日晚,第三届“冰飞扬”iCE LiVE东方明珠冰上嘉年华启动仪式举行,奥运冠军、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出席。

本次嘉年华从1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至2月24日,覆盖整个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时周期。在这个特别的冬奥季,申城市民都有机会在“家门口”参与冰上运动。

杨扬,2002年夺得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比赛的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杨扬在23年运动生涯中,共获得过59个世界冠军。

杨扬,2003年首次退役读大学,不久又选择“复出”、被迫中断学业,2006年再次退役、来到上海发展。本文侧重其“读书”生活,走近她冰上飞扬的灿烂尤其是“转型”的心路历程。

上海商学院

清华读书:让杨扬的人生更精彩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结束之后,杨扬选择了退役,希望能够开始另一种人生。于是,她认真地向一直向往的清华大学递交了申请。然而,经过了漫长的5个月,她才等来学校“录取”的电话。

杨扬在博客中记录了当时的激动:

“校领导介绍了学校对我们这样特招生的要求,同时也告诉我为什么这么久才给我答复的原因。原来自从我递交申请之后,学校就一直在观察我的一举一动。看我在成为奥运冠军之后,每天被媒体包围着,在社会上各种诱惑之下,是否还能保持作为学校里一名学生的标准。学校不希望收一个明星来镀金,他们的希望是能够培养人才,让我们这些已经为国家作过贡献的运动员充电,从而能够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长久的等待,让杨扬更加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清华严格的选拔与培养机制,也让杨扬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价值。

谈到在清华5年的读书生涯,杨扬深有感触地说:“清华给我最多的是帮我搭建了从相对封闭的运动队生活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重新开始的生活。”

当初宣布退役时,有外国朋友曾对杨扬说“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杨扬说,“的确是这样,运动队的生活和现实的生活是很不一样的,习惯了被人照顾和呵护的环境,进入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打理和做决定的现实生活,确实是需要适应的,同时更需要能力。那么是清华给了我这个能力。”

学校对杨扬的考核与其他同学一样,非常严格。由于基础比较差,有些课程需要重新来一次,不过杨扬并不认为这是坏事,她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

选择“复出”:听从内心的召唤

2003年,她来到美国盐湖城的犹他大学学习英语。求学期间,她观看了中国代表队在美国站的世界杯比赛,在女子500米这个项目上,中国队竟然没有人进入决赛,她的内心掀起了波澜。

杨扬回忆:“国家队在美国站的比赛我去看了,我们的优势项目500米没有中国队员了,内心说不上的感觉,然后队里也向我发出邀请,问我能不能回来,带带年轻队员,那时候比较犹豫,我所有家人朋友都说,你不要回去,回去你拿一枚银牌都是失败的。”

“咱们体育界经常讲急流勇退嘛,都希望在最高的时候退下来,我当时纠结,但遵从我内心还是决定回来,被人需要还是很幸福的。”

上海商学院

杨扬最终选择复出,除了对短道速滑的恋恋不舍,还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

她说:“老队员退役以后,中国短道速滑开始走下坡路,优势逐渐缩小。从我在的时候一年拿十块金牌,到去年只拿了一块世界锦标赛金牌,这个项目的起伏太大了。”

杨扬内心显然深藏着一份责任。她一再强调,队里需要她,她就回来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最起码是对她能力的一种认可。

其实,杨扬回到队里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表现感染年轻队员,然后把自己的一些训练理念传授给他们。除了训练,杨扬还要自学一两门课程,因为在国内训练不能回美国上学,好胜的她不愿因为训练而耽误了学业。

“我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队员,哪怕是一点生活上的习惯。”

以前的杨扬是最好的,现在虽然没有了以前的那种霸气了,但她仍希望自己可以把目前的状况扭转过来。已经恢复正规训练的杨扬,处处以身作则,但作为老队员的她依然很虚心,她说自己从年轻队员那里感受到了朝气,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4年后的2006年都灵冬奥会,杨扬只获得了一枚铜牌,当时的她已经31岁了。身边的很多朋友都为杨扬惋惜,早知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要这次复出,在最辉煌的时候激流勇退。

杨扬不在乎,或许结局不够完美,但那时她心里装着的,不再是金牌,而是体育

美国读书:“一年的国外生活绝对不是享受”

复出前,杨扬一直在美国刻苦攻读。刚到犹他大学时,杨扬别有一番感触,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让杨扬尝到了什么是“苦”,但也让她体会到了靠自己做成事儿后的那种成就感。

有一段时间,杨扬在美国边上学边训练,每天要定时起床,生活中所有琐碎事情都要靠自己,所以杨扬在美国生活也很“小心”,比如吃东西她特别讲究营养。虽然辛苦了些,但每天过得很充实,这让杨扬觉得一个人的留学生活也另有一番滋味。

很多人以为世界冠军去国外留学,生活上不必担心,其实并非如此。

杨扬说起她难以忘怀的“租房事件”:房东说这个星期要交房租,但杨扬此时正好去了另外一座城市,晚交了两天,结果被要求多交50美元的罚金。到下个月交房租时,杨扬特别留心该什么时候交,但房东告诉她还是晚了。原来房东要求必须是1号交,可他事先并没有和杨扬讲清楚,所以和他理论了一番,最后得到了原谅。

复出后的杨扬说,自己又回到了以前那种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每天只想着训练的生活。

“最初的一两个星期我还不是特别适应……我心里并不是很自在,因为少了一些成就感。在国外自己生活,每时每刻都有成就感,连给自己做饭,都特别有成就感。”“实际上我们在国内的生活,是美国人很羡慕的。很多美国朋友都对我说,除了训练,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你们在中国真是太幸福了。”

留学期间,杨扬在学习上也不示弱,她写的一篇题为“积极与消极”的作文被老师拿出来当作范文。

“老师很欣赏我提出的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对待的例证。”其实,杨扬只是写了自己做运动员时的一些体会。

问杨扬考试成绩如何?她笑答:“当然是A多点了。”说到学业和训练哪个更游刃有余些,杨扬说:“训练对我来讲更得心应手,毕竟从小就从事这项运动;学习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全身心投入,而我又中断了许多年的学业,所以一些学习方法、窍门等都不太会,什么都要从头琢磨,这也是对我最大的考验了。”

一段时间后,杨扬在学业方面逐渐轻松起来了,通过努力,她已经发现了训练和学习上的一些共同特点。

特别是考试前夕,杨扬压力很大:“以前比赛的时候,自己的心态总是比较轻松,但在国外学习时就感觉压力很大,每天晚上都要‘开夜车’,特别是考试的前三天,我差不多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虽然辛苦,但在美国的生活却让杨扬懂得了,决定做一件事情一定要下定决心,“刚开始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适应,反而会有压力。”但杨扬相信,“只要有信心,困难是会很短暂的。”

在美国让杨扬感受颇深的是,她看到了美国人对待体育的一种“单纯”的狂热,她说有很多运动项目都是如此。

中美的文化差异则让杨扬体味到,做中国的运动员是多么的优越,因为美国运动员都是自己花钱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他们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家人。

“在美国我学会了靠自己。”杨扬用“单纯”这个词来评价她眼中的美国人,她说美国人喜爱一种事物并不一定要赋予它很多意义,实际上他们可以单纯为体育去疯狂。比如去现场看棒球、橄榄球等,他们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为比赛而单纯疯狂。

总之,国外的读书生活有苦有甜,用杨扬自己的话说,“一年的国外生活绝对不是享受”。

创业上海:坚信体育对人的发展的积极影响

2006年,杨扬正式退役,面临着职业转型。一开始,她也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于是,她给自己定了三个标准:做喜欢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这之后,她不断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工作、担任央视嘉宾主持、创立体育公益基金、创办冰上运动中心、任职国际奥委会委员等。

“23年的运动生涯带给我的不止是金牌,我一直坚信体育对人的发展,尤其对小朋友的成长、对家庭亲子关系、对社区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所以退役后,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同时,我也想证明,运动员退役之后依然是对社会有价值的群体。”

杨扬不禁回想起年少时的读书与成长。1984年,9岁的杨扬被选中进入体校学习。可是当时杨扬个子比较矮小、体能也比较薄弱,所以想要取得好成绩,那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虽然杨扬一腔热血地想要成为一名滑冰运动员,但是妈妈一方面觉得训练实在太艰苦了,另一方面,也害怕一门心思都扑在训练上的杨扬会放松学习。为了打消妈妈的顾虑,杨扬向妈妈承诺如果下滑了就再也不滑冰了。看着女儿如此的坚定,妈妈这才同意了。

从此以后,杨扬一边滑冰一边刻苦学习,滑冰和学习一样都没有落下。

为了激励自己,12岁的杨扬写下了一篇日记《怎样对待苦与累》——“如果怕苦怕累,即使是天才也会被淘汰的。”

日复一日的训练,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挨冷受冻也是难免的,但是回首往事,杨扬却始终觉得快乐大于艰苦。

在她看来,自己的童年和别的同学一样乐观,和别的同学一样坚韧,但是“无论什么年代,要想出成绩,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要扛得起责任”。

在上海,杨扬为冰上运动找到了最美好的发展未来:“短道速滑对速度的追求、花样滑冰对美丽的追求、冰球的团队协作的追求,包括冰上项目对观赏者文化和艺术素养的要求,这些都与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充满包容性的城市精神非常契合。”

2010年的浦东新区,正致力于吸引顶级人才落户、打造体育品牌,所以当杨扬第一次来到三林的时候,就得到了热烈响应。

2013年,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开张。

**市场化的冰场,让“第一个吃螃蟹”的杨扬的心中难免忐忑:冰场高昂的运营成本、庞大的团队、未知的市场。

“我当时想着就是‘活’下来。”

在创业的最初阶段,杨扬到政府机关洽谈,去学校推广,亲自带团队,甚至只身跑到税务局办事——在“赔”了两年半之后,终于“活”了下来。

之后,借助着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春风,又迎来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的好消息,飞扬在上海不但立了足,而且扎了根。

如今,飞扬冰场“一分为二”:一方面,扩大普及冰上运动的人群,另一方面,培育冰上运动属于上海自己的后备人才。

2015年,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启动“冰上运动进校园”项目,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的支持下,三林地区中小学成为了上海首批参与者,每年有来自25所学校的5000多名孩子,来到飞扬参与滑冰启蒙课程。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冰上运动进校园“提速”。如今,全市有30多所中小学教授短道速滑、冰球和花样滑冰的课程。

9年的耕耘之后,上海的小运动员们,也开始在全国赛场上崭露头角:第二届青运会上,飞扬培养出来的小运动员拿下两枚短道速滑金牌;花样滑冰全国比赛U8组中,也有来自飞扬的冠军选手。

与此同时,杨扬还创办了一系列的冰上赛事:上海市青少年短道速滑公开赛、上海市中小学生冰上运动会、大大小小冰球赛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这里爱上了冰上运动,并且发展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爱好,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贡献了自己作为冰雪人的一份力量。


参考著述:宋辉:《奥运冠军杨扬——美国生活绝不是享受》;谷苗:《相约东方明珠梦幻冰场,杨扬:一起滑冰看冬奥!》《杨扬 不断超越的人生丨我的冬奥故事》;红豆:《23年运动员生涯,手握59个世界冠军,冰雪女王杨扬的肆意人生》;李彦:《清华读书,让杨扬的人生更精彩》

(作者系我校文法学院教授方有林)


转自:第一教育

往期文章

百读不厌 | 陈望道:读书治学中寻路强国百读不厌 │ 陈毅同志逝世50周年,重温他自定的“三要”读书原则百读不厌 │ 周恩来“‘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END

投稿邮箱:sbsswtxs@163.com

策划|党委宣传部

责编 | 李坦楼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上海商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上海商学院-百读不厌丨冠军杨扬读书的苦辣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