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简介
历史学系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是我国历史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心之一,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中外融合、古今贯通、既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布局和研究方向。
专业定位
历史学专业遵循专业标准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以德育为先,以建设全国一流史学研究后备人才与研究型卓越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基地为目标。1951年建校时即设本专业。1994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列入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9年,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思勉班”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分获2009、2013、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历史学系世界史、中国史学科分获A+、B+。
核心课程
历史学专业分为师范与非师范两类。
历史学专业(非师范)依托位居于国内一流学科前列优势的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新时代历史学科发展、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全面的历史学素养、扎实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富有人文情怀、反思和批判精神,能够胜任史学研究的优秀后备人才或人文类综合型实践人才,满足现代社会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需求。
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史学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16-19世纪世界史、20世纪世界史、外国史学史。
另在非师范生中选拔拔尖学生组成“思勉班”,培养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专业研究能力出色,掌握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方法,具备探究学术前沿潜质的历史学或相关学科方向的高端研究及从业优秀人才。
本专业非师范毕业生升学意愿强烈,近年的平均国内升学率在55%左右,9%的学生出国深造。其他直接就业的同学,主要集中在中学、企事业单位就职。
历史学专业(师范)依托位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的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以及我校在全国高校居领先地位的教育学、心理学,面向全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和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高质量要求,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全面的史学专业素养和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具有专业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胜任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研究型中学历史教师。
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史学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16-19世纪世界史、20世纪世界史、外国史学史。
本专业师范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近年来,师范生就业率为100%,其中初中教师为47.54%,高中教师为52.46%。
历史学专业构建了以历史学核心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融合性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采用大类培养,打通专业壁垒,开设文史哲大类通识课,培养学生整合人文学科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以通史、史学史为基础,专业限选课程和选修课体现各研究方向特色及前沿进展,荣誉课程体现内容高难度、科研训练高挑战度,本硕贯通课程打通本科、研究生培养路径,以融合性课程体系支撑多元化人才培养。
历史学专业通过“一制四化”(导师制、小班化、程序化、规范化、国际化),循序进行“四段式”学术训练,不断探索史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置了史学论文写作、行走历史、档案调研、公众史学和实践等课程,坚持学年论文训练,建设江南市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史学文献研读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史学实践能力。与地方档案馆、博物馆共建史学实践基地,与优质中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共建教育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
历史学专业通过制度保障优质师资投入,化学科优势为教学优势。教授为本科生开课,编著教材,参与教学改革,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坚持导师制,设置有“思勉班”导师、师范班导师、论文导师、项目导师、中学兼职导师,全员育人。
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2人,硕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7.3%,多人次入选国家、教育部及上海市各类人才项目计划。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历史学系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任教师充实本科教学师资队伍。近三年引进“紫江特聘教授”、“晨晖学者”等新教师6人,人员平均分布于各学科,其中部分年轻学者已成为教学中坚力量,多人多次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比赛奖项。历史学系入选“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
培养优势
历史学专业从课程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养成教育等多方位建构起“兼通专,重实践,分层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业的历史教育功能,全面贯彻“专业育人”理念,史学专业研究人才培养与中学历史师范教育并重,牵头成立了“长三角历史教育联盟”、“大中小历史教育研究和实践基地”。拔尖人才培养在原基地班的基础上升级迭代,实施“ 历史+”新文科人才培养新路径。
拥有1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多门市级精品课程,多套国家规划教材、上海市精品教材。采用文献研读与田野考察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多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通过“课程+项目+学术社团”的方式强化史学写作训练,创办全国最早的历史学本科生学术社团刊物《青年史学》。连续13年举办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成为全国高校历史学本科生科研的重要赛事。利用多种网上教学平台,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依托江南市镇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和城市历史大数据实验室建设,转变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联合野外实习,设计文史哲大类课程、“历史+”跨学科对话、“史海新舟”跨学科讲堂等,切实推进跨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以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命名的教师教育系列活动“诚之课堂”,在师范生培养、大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国际交流
历史学系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和里昂高师、德国哥廷根大学和奥格斯堡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九州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台湾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联合举办了多次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研论会,提高了历史学系的国际声誉,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历史学系另设五个世界史海外工作站,分别设立于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历史学专业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开办“德国历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学校”,深化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奥格斯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等高校的合作,争取双向互派、学分互认等支持性政策,邀请海外学者为本科生授课,推动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推进专业双语课程的建设。
创新实践
历史学系“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成为2020年新一批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之一。就人才培养而言,基地建设着眼于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养成教育,让他们既懂得本国学术路径,又能够熟练对接国际话语,并作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要传播者、建设者、推广者走向世界。
“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获批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华东师大第四届历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学校
在德国举行
世界史学科海外工作站之日本站(早稻田大学)第二期学术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