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 2019年东华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时隔三年半,东华大学召开的又一次深化本科教育的重要会议,为学校持续做好立德树人、深化本科教改指明方向。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
怎么抓好本科教育这个大学的根与本?
一起来听东华大学的回答!
走进东华大学的课堂,智慧教室、远程同步交流授课、在线“慕课”……打破传统形态的课堂形式引人注目,一门门课程在变化,一个个学生在收获,一场东华的“课堂革命”正在悄然进行,彰显着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的蓬勃活力。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多年来,东华大学一直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以提升质量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一
立德树人,新的课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开展工作的中心环节,从“单兵作战”的“思政课程”到“多兵协调”的“课程思政”,努力构建“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为什么一个技术工人就能操控偌大的纺织印染车间?这背后是纺织技术的进步还是智能制造的升级?”在《纺织品整理学》的课堂上,郭建生教授将产业自信、行业担当的理念与专业知识一起传递给了学生。
2017年5月,学校制定并推行了《东华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150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思政”重点建设项目中来,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三类。其中,有“大咖”云集,书记、校长带头讲授的《锦绣中国》系列课程;有以“总论+名人评论+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大作业和讨论中对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理解的《近代名人评价》;也有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传统服饰的传承发展等维度向学生展现服饰文化中蕴含“中国精神”的《中国服装艺术史》等……这批“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已成为学生选课单中的抢手货。同时,作为“课程思政”协同开展的重要举措,东华大学牵头组建了松江大学园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协作组,举办了系列的松江大学园区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会。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五个百**”工程,即所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加入集体备课小组、每学期至少参加一项教学攻关行动、都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课竞赛、都要进入“易课堂”、都要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除此以外,学校统筹推进“4+1+1+X”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合作,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思政课教师提升能力提供全程式“加油”服务,切实让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加注重互动体验的认知特点,学校探索开发了易班思政课“云平台”。“在讲到‘矛盾’这一概念的时候,老师通过易班‘云平台’发布题目,大家踊跃参与抢答,这种方式让平时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但又想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有了更多的表达机会,易班‘云平台’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东华大学理学院2016级学生孙皓淳课后谈到。
2017年,学校被评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培育学校”;“4+1+1+X易班思政课程建设改革与探索”获得2019年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教改试点项目;《锦绣中国》课程进入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行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获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一个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具有东华特色的新型课程思政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二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构建拔尖创新实验班平台、在线开放课程(MOOC)、新生研讨课、暑期课程、将“转专业”改为“选专业”……一个个改革热词不断出现在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广大学生则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这样的课含金量真高!”材料学院学生刘姝呈告诉记者,“以前面对的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理论知识,现在见识到‘真刀真枪’的科研项目,听这些教授讲科研攻关中的小故事,真是大开眼界!”
2018年,教育部等正式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其实,在这之前,东华大学早已开始探索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自2013年以来,学校已先后开设了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知识产权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实验班”“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尚创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实验班”等多个试点实验班。
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学生加入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民航复材班”“8622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他们必须修满拔尖课程的8个学分,和导师一对一完成6大部分个性化学习,并通过创新创意工坊和暑期复合材料夏令营2大基地的检验,才能获得学校原有专业和“中国商飞”颁发的2份证书,最终达到1个目标——“培养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经过5年的建设,实验班人才培养成绩显著,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共计培养学生约350人,获得国家及市级大学生创新课题40余项,3届毕业生中95%学生进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其他学生也进入“中国商飞”等行业龙头单位就业。
构建拔尖创新实验班平台只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一部分,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教学改革改什么?如何改?
东华从未停止过思考与求索的脚步,
创新建设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学校依托4个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业改革类项目,探索建立工科教育新理念,构建“互联网+工程教育”新型教育形态。陈惠芳教授、胡祖明教授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的4项科研成果融入“高技术纤维”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学校打出“校企协同育人组合拳”,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企业导师队伍,参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建设,让学生既搞得了科研,又下得了车间。
——从新生入学分级考、学习过程中升降级到辅修专业培养,逐步完善以“人人成才”为目标的新型校内二次招生体系。其中,将“转专业”改为“选专业”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具体来说,选择时间由原来的入学1年内放宽至入学2年内,选专业次数由原来的1次扩大至2次。与2017年的选专业相比,2018年的计划名额增加了191人,同比增长率为52.2%,转入人数增加了54人,同比增长率为28%。
——智慧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学生自助签到、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课下资料共享和交流等智能教学功能,构建了功能强大的师生共享教学课程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个性化功能,系统后台形成大数据,有助于教学分析与评估。
—— 新生研讨课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面向学有余力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小班研讨形式的课程。课程多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
——学校积极构建“尚创”生态系统,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不断深化“校内教学、科研、实训、孵化、赛事、活动等创新创业所需各种资源”与“学校、政府、市场所提供资源”之间的协同机制,从而推进鼓励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变革,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探索“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实践,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作为基本目标,探索构建出一套以“三大球”“三小球”“三特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系列教改创新举措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成为了优秀教学成果的孵化器。目前,学校本科教学成果显著。2016年学校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同时,学校刚刚摘得4项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也是学校在该奖项评选中获得的历史最好成绩;2018年,获18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彬教授主讲的MOOC《时装文化与流行鉴赏》凭借其出色的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被认定为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
以“专业认证”为抓手,狠抓培养质量
塑造新型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水平。聚焦“把脉”本科专业的实时现场,2018年10月,外语学院日语专业迎来了自主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专家组一刻不停地就开始听课,同学生、老师进行座谈,了解专业教学与师资状况,查阅了专业试卷、毕业论文、实习报告等文件和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等教学档案和管理文件,全面详细了解了该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全过程。
东华历来重视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成员后,学校及时出台相关制度文件,鼓励工科专业申请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的第三方专业认证,在非工科专业中推行自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构建第三方专业认证和校内自主认证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式质量保障体系。2018年,学校颁布了《东华大学关于加快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学校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进面向非工程教育专业的三级认证,遵循分类指导原则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工作。继环境工程、纺织工程、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后,去年10月、12月又相继完成全国首个日语专业自主认证和金融学专业自主认证。
学校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强化过程管理。以2018年为例,共启动各级各类重点教改64个项目的检查与验收,开展第8教学周课堂教学秩序检查、课程考核专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通过组织系列新任教师培训,组织各学院学生座谈会,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新教师搭建提升教学能力的平台,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工作主线,从新教师入职培训开始,到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同时,为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学校也给教学“立了规矩”,出台了《东华大学本科教学成绩管理办法》《东华大学院(部)教学管理规范(修订)》《东华大学本科新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东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评选和奖励办法(修订)》《东华大学关于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的规定》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文件。
在东华,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是一项基本教学制度,2017-2018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8.24%。一大批院士、“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在教务处处长姚卫新看来,“学校的一批‘筑梦人’式的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极大促进了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本为本’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把公共基础课教学看作艺术,把三尺讲台比作“舞台”的刘晓强;把教书育人永远排在第一位,从教三十三载,这辈子就做一件事——为纺织产业发展培养“接地气”人才的晏雄;有着34年的教龄,教书育人,矢志教改的何瑾馨;情系讲台四十载,年逾古稀,曾经打造过“疯狂星期六”义务辅导班的高数老师陈孩未……“合格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一直是东华的优良传统,学校积极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培育了一批教学能手。
东华校园里有这样一批平均教龄近40多年的老教授,他们进教室却不上讲台,经常安安静静地坐在后排听课,认真地记录,他们就是校级督导队伍。每学期,他们都要参与到学校教学秩序检查,期末考试巡视,试卷、成绩、毕业论文检查等专项教学质量监控任务中。此外,学校还积极探索建立由在职教师及一线管理人员组成的学院二级督导队伍,逐步聘请校外学科专业领域和教学管理领域的专家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对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节奏及授课效果等情况开展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性建议进行集中听课并反馈意见。
今后,学校将努力推进本科教育全面振兴工作,打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组合拳”。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在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改革进程中,立足国情、校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东华人一直前行在路上。
信息来源:东华大学教务处
撰稿:王宇
图片系资料图
责编:向娟 吴娅琳
点“在看”,给东华666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