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
没有讲台的课堂
同济后勤服务育人显成效
“
校园之美,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立德树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对当下活跃在校园里的90后、00后们来说,离家远行,跨进大学校门,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衣食住行自然也成了学问。贴心的生活保障与优美的校园氛围,都离不开同济后勤这位“大管家”的日夜操劳。他的一言一行,生动诠释爱与付出,温暖着每一个同济人。
”“吃在同济”
品的是文化,学的是精神
凌晨三四点,你我还在梦乡,值早班的食堂师傅们却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送菜、洗菜、切配整条流水线操作有条不紊,流水声、刀切声、欢笑声奏出浓浓人情味的交响曲。当尤带睡眼的师生来到食堂,迎接他们的便是冒着热气的新鲜美食。从有些疲惫却依然满面笑容的师傅们手中接过早餐时,付出的快乐从食物一直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营养健康的饭菜也确保了学习所需的能量,在同济的每一天由这份美味的“小确幸”开启。
餐饮服务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后勤重中之重的服务管理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技艺,更需要的是责任心与热忱。食堂里的腾腾热气,仿佛爱与温度的具象表意。曾获上海高校后勤厨艺大赛金奖的常仁本师傅,在同济已工作了十年,这十年间人来人往,工作岗位变换,而他慢慢从学徒做起,一点一滴,十年磨一剑,终成同济大排的“第一掌勺”。他说,“能为同学们服务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你们的肯定,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虽然我从事的工作很普通,但是再平凡的工作也需要踏踏实实地把它干好”……像常师傅这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辛勤烹饪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骄傲与热爱的大厨,在同济有许许多多,他们默默地用铲和勺,谱写了同济人“行胜于言”的风范。学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食堂的大锅菜里难寻“妈妈菜”的口感,但无数后勤人的坚持和努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做好本职工作,永远认真负责的精神态度,也在校园中传递。
大学海纳百川,不同地域的人汇聚在一起,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体验。川鲁苏粤浙湘闽徽八大菜系也许无法包含所有人的饮食习惯,但却表达了同济饮食努力满足每一个人专属需求的愿望。“同济大学德国饮食文化周”“上海高校美食节”“日本立命馆大学美食节”“全国地方高校美食节”及“清真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美食交流活动陆续举办,不仅满足了同学们五湖四海的口味,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乃至世界饮食文化的理解。一日三餐之中,包含着文化,更包含着一种同济态度。
不同文化相聚之际,创新创业的“供给侧改革”思想也贯穿在了同济饮食文化中。继2016年开设“同济大排档”,推出“素食”窗口后,新学期饮食中心又首开“无碘盐”“无糖低盐”“新菜”专窗,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上海高校餐饮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吃在同济”的内涵,提倡健康生活,尊重不同的饮食习惯,深受学生欢迎与喜爱。此外,中心还对剩菜剩饭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剩余较多的菜品进行口味改良或者淘汰,在食材采购、菜品烹饪等方面下足功夫,确保食堂饭菜新鲜美味,从而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并与校团委合作倡导“光盘行动”,引领绿色校园低碳环保新风尚,让环保意识潜移默化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早就听说‘吃在同济’,一学期下来不仅大饱口福,更是大开眼界”,回味起成功晋级 “食神争霸”决赛,邓同学依旧兴奋。去年年末,为了缓解考试期的疲惫,饮食中心举办了“冬之味”食神争霸赛,让同学们自己掌勺,做出家的味道。比赛中,选手们各显神通,与饮食中心的大师傅们切磋技艺,交流各地饮食文化,好不热闹,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匠人之心。参赛的小伙伴们纷纷感叹“大厨们对烧了几十年的拿手好菜尚且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难能可贵,年纪轻轻的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和钻研更是责无旁贷”。
“想要做出让学生满意的饭菜,就得多跟他们‘套近乎’”。近年来,饮食中心以同济大学后勤网络平台、上海学校后勤协会等门户网站及“同伙管”等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以每年的各大美食节活动为契机,运用互联网思维,多角度、全方位,积极构建与师生间的联动机制;通过设立学生监督岗,举办食神争霸、我最喜爱的菜肴评选等活动,搭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饮食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富琴军告诉记者“未来,饮食中心将继续坚持食堂服务创新,做好餐饮育人工作,愿学子们漫漫人生路上的每一次回眸,都能记起那专属于鲜活青春的味蕾回忆”。
“你的地盘你做主”
创意社区树立主人翁精神
当你想到宿舍生活,想到的是什么?约束,不便?这些问题在同济都已不存在。24小时免费使用的备餐间、器械一应俱全的健身房、冬暖夏凉的24小时自习室、欧式简约风格的洗衣房、动感炫酷的3D走廊、生机盎然的绿植流动站……眼前这些常常出现在国际青年旅社里的场景,如今统统搬进了同济人的宿舍里。难怪有同学打趣说“厉害了,我的寝室楼!”“假期归来,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寝室生活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优美、舒适、卫生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心情更舒畅,精神更愉悦,人的潜能发挥得更充分,从而学习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后勤社区中心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注重基础服务,从十年前解决了同学不出楼打热水,到如今开水箱、洗衣机、生活热水、吹风机、咖啡机、饮料机、电冰箱、微波炉等日常所需的一应俱全。针线包、五金工具、体重秤、穿衣镜等16项便民服务项目也成为了各公寓楼的标配。挂式绿植、轨道插座、转角门牌、可折叠桌椅、冰箱食物分类贴、球门款小便斗、健身房墙壁贴、搓衣板式洗衣槽……以及留学生公寓里的皮影戏与屏风、中英对照公告栏,一个个贴心的设计彰显了同济后勤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工作思路。“都说细节决定一切,我们就是要从细节入手,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实”,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段晓红告诉记者“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如何充实自己的生活,这对每个学子而言,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现如今,学生社区早已不单单是学生生活住宿的场所,还成为学生阅读思考和休闲娱乐的第二课堂,让他们发展对自我空间的管理能力,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自2015年上海市高校后勤协会倡导校园公寓管理“六T”标准化以来,我校社区中心与时俱进,努力从生活空间、学习空间、锻炼空间、社交空间、育人空间、文化空间六方面找准学生公寓功能新定位,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新型公寓建设理念,使得同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有了质的突破,在评比中取得了4栋“五星示范楼”和3栋“四星达标楼”的好成绩。学五楼的多功能室可谓有效利用每一寸空间,可移动橱柜、桌椅让同学们可以随时DIY课余活动,舞蹈房、瑜伽室、自习室、咖啡屋在这里可以任你自由切换,让学生根据所需发挥创意,没有做不到,只怕不敢想。
以“服务”代替“管理”,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社区中心建立了后勤保障、学生工作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公寓管理模式,充分引导同济学子的主人翁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通过空间改造设计比赛、管理团队公开招募等方式,创建属于自己的社区微沙龙:彰武路校区“W-cafe”学术微沙龙由化学系研究生吴星海团队负责设计、装修和运营管理;嘉定校区“W-cafe”创新微沙龙装修设计采用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黄舒怡团队创作的“创想地带”方案;微沙龙logo则由设计创意学院研究生汤含语操刀。于是乎,落日余晖下,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三三两两围坐桌旁,时而华山论剑,时而开怀大笑;十几位兴趣相投的小伙伴,听着音乐依着窗,天南海北,笑谈古今,成了微沙龙里常见的画面。就是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社区交流空间里,“高数赶集日”“言外之驿”“医心为你”“关爱口腔”“法律加油站”“研途有你”等一系列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渐渐形成品牌,创新思维开始生根发芽,学科碰撞形成头脑风暴,核心价值观引领风潮。
在营造良好空间环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同时,社区中心还积极引入好的活动和项目:联合学/研工部开展跨学科交流、党建活动日、校友分享沙龙、数学建模主题交流等品牌活动以及各类社区文化节活动;邀请院系党建活动进社区,联合数学系、外国语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法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党支部,组建党员服务帮帮队,在本科生社区开展“党员@社区”活动;联合保卫处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安全辅导、心理咨询等系列活动,真正为平安社区撑起一把坚不可摧的保护伞。此外,社区还实行党员寝室挂牌制度,学生党员在社区亮出党员身份,践行“我是党员,有事请找我”的承诺,有担当有使命感的责任意识在社区中无形得到发扬。
天边微微泛起白漪,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后勤人勤劳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同济的每一个角落,热腾腾的饭菜、整洁的楼道、窗明几净的教室、货品齐全的教超,还有那整齐停放在楼宇前的自行车……默默的付出,奉献的快乐,早已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景象。时时刻刻为他人考虑,没有轰轰烈烈却一直坚守,困难面前始终冲在前面,这是同济后勤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所带给同济校园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校园,在不同的岗位上,带给同学们一样的温暖,也引导学生遵守秩序,热爱自己的生活与环境,合理的保护权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他们总是与我们擦肩而过,但他们的责任感与对待工作的热忱专注,却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不上讲台的老师”。